易地搬迁解民忧 脱贫致富做公仆
------记秦岭乡人民政府干部何国强

“在土里长大的娃娃,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能忘了自己的根”他出生农村,1998年参加工作扎根农村,十八年如一日,工作中勤政务实、吃苦耐劳、敢于担当、乐于奉献,始终保持饱满的热情和扎实的作风,多年来的辛勤付出得到组织的肯定、领导的认可、同事的好评和群众的点赞。自2011年至2014年担任武装部长期间曾6次被区委、区政府、区征兵办评为“优秀专武干部”、“征兵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他狠抓美丽乡村建设和环境卫生综合治理,被乡村干部称为“垃圾清理片领导”;他敢啃硬骨头,突破征地难题,率先在所包片内3个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推进全乡新农村建设顺利开展;他深入村户调查研究,指导村上制定项目强村、产业富户的发展措施和办法,促进了全乡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被群众点赞为“致富路上的好公仆”。他,就是秦岭乡人民政府副乡长何国强同志。
抓美丽乡村建设和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改善农村村容村貌
何国强同志所包的村为乡政府所在地片区,藉罗公路穿越各村,受区位和地理优势影响,辖区内群众养尊处优感强烈,生活上懒、散、慢,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比较严重。针对存在的“垃圾乱倒、污水乱泼、柴草乱放、粪土乱堆、废旧农膜乱飞”等现象,他紧紧围绕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针,利用晚上和中午的时间带领驻村干部走村入户访群众,和农户谈心交朋友,教育引导群众养成良好家庭卫生生活习惯,不“乱搭乱建、乱丢乱扔、乱堆乱放乱晒粪”,自觉维护房前屋后和公共场所环境卫生。对公路两旁乱堆乱放的柴草堆、村庄周围和房屋周围的卫生死角,亲自发动群众,带头进行整治和清理。在治理脏乱差的基础上,他组建新民、中心、关砚3村11人的卫生清洁队,建垃圾点2处,集中处理日常垃圾,建立完善的清洁员管理考核制度,每周定期集中进行环境卫生清理。还根据村里的自然条件,进一步抓好绿化美化工作,在村庄外围、村道两旁和房前屋后的栽植侧柏、油松、樱花,修建花园,形成村内村外绿树成荫、花果飘香的良好生态环境。并以“家庭美德进农家、婚育新风进农家”等活动为契机,加强思想教育,引导群众从美化家庭环境、提高家庭文化品位入手,自觉移风易俗,树立与时代发展相符的新思想、新观念,更加自觉地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经过整治,关砚、中心两村分别被命名为“改善人居环境市级整洁村”。生活环境的绿化、美化、洁化,也使村民的思想发生了变化,言行变得文明,传统的生活习惯正在改变,一种现代、科学、文明全新的生活理念正在蔚然成风。
解民忧,破难题,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建设新农村
2015年,310国道的改造升级规划途经秦岭,公路的加宽涉及到新民、关砚、虎林、龙集寨等村部分群众的房屋要拆除,尤其是虎林村要牵扯到29户人的房屋。在虎林村配合区交通局人员进行面积丈量确认的过程中,群众的怨言比较多,言词激烈,情绪激动,工作人员受到群众的围攻和辱骂,丈量工作只好暂时停止。他带领片上同志深入农户,逐户了解群众意愿动员做工作,经过走访,群众普遍认为修路是件好事情,能够带动秦岭经济发展,便利群众出行,但是房屋拆除后他们无处居住,希望政府能够建新农村进行集中安置。加之受地理位置限制,村上好多住房都在半山上,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有些地方出现滑坡,威胁到人身和财产安全,群众要求搬迁和脱贫发展的愿望比较强烈。征求到群众意见后,他召集村两委班子进行研讨,多次召开村民会议汇总意见后上报乡党委、政府,最终确实先在虎林村实施易地搬迁试点。在征求意见的过程中把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实施易地搬迁项目的第一目标,项目确定后,选址成了最大的问题,由于川道面积少而且地域狭窄,适宜建新农村的地方并不多,经过群众代表多次勘查研究后决定把骆驼峰点将台农户现用的3个麦场及周边耕地作为虎林新农村的选址,麦场和耕地占地21.92亩,涉及全村60几户人。在征地的过程中,个别农户坚决抵制,矛盾突出,他带领片区驻村干部多次积极主动上门了解农户思想及困难,讲解扶贫政策,解答农户疑问,破解实际问题,经过不懈努力,道理讲通了,农户气也顺了,征地工作迎刃而解。之后指导村上及时成立易地搬迁领导小组、选出新农村建设理事小组、理财小组和监督小组,在项目选址、规划、建设的各个环节都召开会议征求群众意见,制定实施方案,细化工作任务,靠实工作责任,为项目顺利实施奠定坚实的组织保障。他坚持科学选址、合理布局、统一规划、政府指导、群众自愿的原则,按照“农户申请、村民评议、乡镇核查、县区审批”的程序,根据规划有计划、分年度落实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中坚持走群众路线,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还权于民,怎么搬,往哪搬,怎么建,建什么,都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让群众说了算,使群众打心眼里拥护易地扶贫搬迁政策。
在虎林新农村建设试点的带动和群众的舆论宣传下,先后负责和指导全乡虎林、关砚、龙集寨、石家河、竹林等5村12个自然村涉及149户865人开展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进展顺利,预计在2016年底有83户460人能够入住新农村。通过搬迁,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解决群众行路、吃水、上学、看病、安居、致富等方面的难题,再加上后续产业发展,稳步增加贫困农民的经济收入,走出了一条 “挪穷窝、换穷貌、改穷业、拔穷根”的精准扶贫之路。
提高发展能力稳定增收,拓宽产业渠道脱贫致富
易地扶贫搬迁,“搬得出”是前提,“稳得住”是要求,“能致富”是目标。为了破解脱贫—返贫循环怪圈,他按照乡党委、政府提出的培育壮大乡域四大主导产业的思路,积极调研各村产业发展现状,指导易地搬迁村利用区域优势大力发展中药材连翘栽植和核桃栽植,制定近期增收计划和长远产业发展规划。近年来,外出务工农民多,土地撂荒现象严重,他看到这种情况,组织开展多次会议召集村“两委”成员进行研判,说明撂荒、弃荒的严重性,多次动员群众对闲置土地进行流转,协调合作社和甘肃天森药业有限责任公司,采取“公司+农户+基地”、“合作社带农户”的模式,围绕“连翘之乡”目标,在片内各村流转土地共4000余亩进行连翘栽植。宣传动员在家劳动力到新农村施工地和合作社进行务工,务工人员每天人均收入达到80元,短期内解决群众增收渠道,提高了农民收入。关砚村有600多亩野生连翘,每年成熟季节群众自发采摘卖钱。由于近两年连翘市场价钱较高,群众在采摘的过程中对连翘的破坏很大,管护成了难题,他积极协调天森药业公司和村委会签定承包合同,实行公司统一管理、收购,村上组织农户采摘。通过合作化经营,解决了野生连翘无人管理,随意采摘,压价收购的问题,销售渠道和收购价格有了保障,大家的积极性也就高了,不光采摘连翘,还在自家地里或地埂栽植。同时他利用西南片区果业发展优势,在中心、虎林集中连片栽植核桃2360亩,极大的激发了村民培育产业的积极性,形成“一村一品”雏形,实现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门路、人有增收技能,通过产业发展实现群众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