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一方土地 造福一方百姓
——天水市国土资源局秦州分局土地整治助力精准扶贫
秦州区地处秦巴山区西秦岭北部黄土梁峁沟壑区,山区居住群众多,大部分贫困人口均处于山区。为切实抓好精准扶贫工作,帮扶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致富,天水市国土资源局秦州分局切实用活用好土地整治与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支持扶贫开发的政策,多措并举,助力精准扶贫,将农村土地整治和产业发展相结合,千方百计积极协调争取资金,通过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实现了山、水、田、路、林综合配套,既为项目用地占用耕地落实占补平衡提供了保障,又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使农民增产增收以及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生态和谐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天水市国土资源局秦州分局始终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群众参与、公开透明的管理模式,以科学规划为支撑,提高效益为中心,强化管理为手段,创建优质工程为目标,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为目的,强化规划引导,坚持整流域设计,集中连片整理,不断加大土地整治力度,截止2015年底,全区共实施土地整治项目37个,中央和省级总投资32612万元(其中新增费20545万元,开垦费12067万元),总建设规模16520.10公顷(其中开发面积636.26公顷),土地整治面积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六分之一以上,通过整治新增耕地面积1741.76公顷,配套建设田间道路268.58千米,涉及了全区13个乡镇124个行政村,实现了山、水、田、路、林综合配套和土地、农机、人力、科技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为实现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藉口镇曹杜村支部书记曹建晓说,“以前村里山上的地由于坡度大,加上没有道路,群众务起来很吃力,而且一年的收成也很少,很多人都出去打工了,好多地都撂荒着”。天水市国土资源局秦州分局在藉口镇曹杜村实施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一弯弯的坡地一下子改变了模样,以前小块的坡地被平整,大块成行;新修的已经铺好碎石的田间路一直通到村里,生产或者收获都不再用肩背人扛。项目实施后,对土地进行了深翻,面对整治之后的土地,专业大户进行规模化生产种植,同样的土地,已经产出远远高出原来几倍的效益。
曹建晓说,“国土局在我们村实施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对整湾的坡地进行了整治,让窄地变宽了,陡地变平了,田间的道路也宽了,我们农民得到了实惠,以后即使自己不种地,往出去流转也有人要了,无形中提高了群众的收入”。
2016年,天水市国土资源局秦州分局争取实施土地整治项目6个,涉及平南、天水、牡丹、皂郊、秦岭、华歧、齐寿、娘娘坝等8乡镇28村,项目总投资5533.7万元,总建设规模2600余公顷,通过项目实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有效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打好群众脱贫致富基础,为精准扶贫助一臂之力。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通过一系列措施的落实,已建和在建的项目工程全部合格,没有出现任何质量问题,项目区的老百姓屡次送来“恩泽千秋 整地致富”、“保护土地资源 造福子孙后代”等锦旗,以表达感激之情、感恩之心。
昔日谁都不愿耕种的低产田,如今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这是天水市国土资源局秦州分局做好“三个结合”文章,把土地整治综合效益发挥到最大化所带来的喜人景象。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通过项目建设,项目区栽种防护林8.95万余株,修整田间道路260多公里、生产路100.5万多公里,开挖整修排水沟渠260多公里,铺设大小农涵786座。大量基础设施的建设,优化了农田布局,实现了农田齐整、排水通畅,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能力,项目区农田的整体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使区域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促进了精准扶贫与生态保护建设的紧密结合。二是土地开发整理与增加耕地相结合。近十年来,整治面积达24.78万亩,其中,整理23.83万亩,开发0.95万亩,实现新增耕地2.61万亩,在达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同时,有效缓解了我区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压力,是落实城乡建设占补平衡的主要途径。三是土地综合整治与增加农民收入相结合。通过山、水、田、路、林综合配套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了土地、农机、人力、科技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为项目区农业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找到了一条现实途径。目前,项目区20%耕地已流转,催生了罗成、羲源等规模种植公司近30家,解决农村劳动力逾两千人,一副“项目配套——能人带头——产业带动——农民增收”的脱贫致富产业链条逐渐形成。
整治一方土地,可以富裕一方百姓,天水市国土资源局秦州分局作出了较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