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区始终坚持把增强人民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全民健身战略实施,城乡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突破,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体育健身组织得到不断完善和加强,全区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群众体育、学校体育迅速健康发展。积极组织各街道办、社区开展了迎新春、迎重阳登山比赛、春节趣味体育比赛、环城长跑、安利纽崔莱万人登山跑、健步行、居民运动会、小区家庭运动会、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体育赛事活动以及两次自行车环湖赛天水绕圈赛,中国传统弓射箭培训等,通过文体“联姻”,“文化搭台、体育唱戏,体育搭台、文化唱戏”等方式,增强体育活动的艺术性、观赏性和娱乐性,激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切实达到体育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实际效果,激发群众对体育锻炼的热情。
建立了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每年培训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全区现有社会体育指导员1400多人,其中国家级21人,分布在晨(晚)点,辅导群众开展武术、气功、舞蹈、木兰系列、秧歌等群体活动。全区有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2个,省级全民健身活动优秀站点3个。全区7个街道办事处均获得过省、市级体育群体先进单位。建有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每年培训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80名以上。全区体育锻炼人数逐年增加,以天水市老年体协苑园艺术团为首的几个晨练点,受韩国体育福利协会和国际友好协会的邀请,多次参加国际文化体育交流活动。
学校体育也在不断发展,连续举办中学生运动会4届,市五中、建三小学、公园小学等学校被评为甘肃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其中建三小学被评为市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甘肃省“优秀足球布点学校”,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省“快乐校园示范学校”,校足球队先后多次获省、市冠军,两次代表甘肃省参赛,获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三等奖、二等奖各一次。新华门小学被评为全国阳光体育先进学校,建二小学被评为全国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示范学校。
群众体育健身路径工程建设取得较大突破。实施行政村农民健身工程(“一村一场”)项目,16乡镇被省、市体育部门列入“一乡一站”农民体育健身整区推进单位,为广大群众的文化体育生活提供广阔平台,为全民健身事业的科学发展夯实了基础。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为街道办事处、社区、乡村文化体育站配置了大量的体育器械,为我区全民健身、农民健身提供了硬件基础,真正发挥了体育彩票公益金“来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功效。目前,我区体育场地总面积55.8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0.8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25万多人,占全区总人口的38 %。
全民健身组织不断健全完善。各级各类体育活动组织不断完善,全区已初步形成县(区)、乡(镇、街道)、社区三级群众体育网络。区教体局成立了传统弓射箭协会、武术协会、乒乓球协会、信鸽协会等4个群体组织,为群众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体育后备人才训练扎实推进。完成全年业余训练180个训练日,武术队达学生特长A级4人,B级11人,二级体育等级3人。输送天水市体育运动学校十多人,高考体育特招、单招5人。乒乓球队达二级体育等级6人,高考体育单招1人。
公共体育服务职责明显增强。区政府将组织辅导群众开展健身活动纳入乡(镇、街道)年度目标任务考核范畴,强化目标管理,落实目标责任,体育公共服务职能得到加强,初步建成覆盖城乡、惠及全体民众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一是坚持体育部门牵头,积极与公安、卫生、旅游等部门协作,广泛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二是创造条件积极组织参加省市级以上群众体育比赛及健身展示活动;三是积极协调,充分利用现有场馆,尽最大努力对外开放,推进体育惠民政策,把体育办成亲民、健民、乐民、利民的事业;四是努力完善体育设施,为更多的人参与体育健身创造条件,吸引更多的人群直接参与健身活动,促进我区群众体育事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