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者的足迹
——秦州区汪川镇闫集村党支部书记闫旭东

(秦州区外宣办)闫旭东,男,汉族,生于1967年8月,家住天水市秦州区汪川镇闫集村。1998年2月参加工作,199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1998年至今,14年来一直任天水市秦州区汪川镇闫集村党支部书记。他具有很好的群众口碑,深受群众的爱戴和拥护。
勇挑重担当书记 齐心协力带班子
闫旭东高中毕业后,在家耕种几年,也和村里的所有的年青人一样,结了婚并分了家。做为一名农村从事农业耕种的年轻人来说,由于家庭成员多,分家后他的生活相当艰难,但他自己清楚的认识到做为一名有头脑的青年,清楚的知道,现在这种状况是根本不行的。就在这个同时,由于乡镇政府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全村经济有了不错的发展空间。这时赶上了支部换届,闫旭东同志被党员、群众推举为党支部书记,可是他的家人不答应了。这其中家人、亲朋都多次劝说:“你刚挣了点钱,现日子过的又好,到村上一年能拿几个钱,还比这累,有一点不好还要受群众的责骂,而且在村上干你身体也受不了”。听了这些话后他自己也思考过,但最后他做出的决定却不能让所有关心他的人满意。在闫集村发展走上弯路时,他不负众望,挑起了党支部这杆大旗。在随后的几年中,闫旭东带领村两委班子齐心协力,用自己的辛劳与汗水带领全村人昂首阔步向前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闫旭东的激励带动下,“求真务实、创新发展”已在闫集村两委班子中蔚然成风,党支部更成为一个团结、高效、活泼、紧张的集体。
带领大家同致富 建设美好新农村
闫旭东曾说到:“我当村党支部书记并不想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我只想为全村群众做一些实事”。
闫集村以前是镇上有名的上访村,村民终日以土地为生,人均仅有不到一亩耕地,每年人均纯收入也不过700元,村“两委”班子领导关系紧张,村干部各自为政,集体资金得不到合理使用。闫旭东认为解决群众上访最终在于发展经济。于是他上任后一边整顿班子,整顿党员干部队伍,一边寻找着发展本村经济的有效途径。他带领广大党员、村民代表外出考察了其他乡镇的村庄建设。2007年,闫集村被镇上确定为新农村示范村。从2008年开始,闫集村抓住旱作农业项目机遇,为本村引进甜玉米、架豆王、西班牙辣椒等经济产业,极大地提高了群众增收步伐。受“5.12”地震影响,2009年,闫集村定为灾后整村重建搬迁村,共涉及农户80户。按照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的要求,2010年,闫集村争取到“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对80户的小巷道进行了硬化,一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雏形已经形成。今年,正在通过多方努力,为村民修建文化娱乐广场,准备添设农民体育健身器材。
抓精神文明建设 扬眉吐气谱新篇
闫旭东清醒地认识到现在虽然经济发展了,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比较单调。现在的闫集村时不时有青年人矫健的步伐在学校操场上飒爽,每天清晨可以看到老年人优美的舞姿,每逢重大节日有文艺队演员们生动的表演,村内有幼儿们嬉戏的欢笑声,村外有小学生朗朗的读书声,有方便优惠的医疗服务机构,60岁以上老年人每年可领到养老保险金,学生中有考上中专或大学的,还有不同程度的奖学金。抓教育、抓创建是闫集村精神文明建设长足进步和群众精神面貌转变的有力保证。闫旭东提出了以村民学校为阵地,强化村民发展意识,道德意识,集体意识的观点。
辛苦他一人 幸福千万家
在村里,他是带领群众致富的带头人,是扶贫帮困的倡导人,他作为党支部书记每年的收入是微薄有限的,但面对需要帮助的人,闫旭东书记总是毫不犹豫的献上自己的一片爱心,他资助过失学儿童,他为地震灾区的百姓献过爱心,每次组织给有困难的群众捐助,他都积极响应带头捐助,点点滴滴的诸多小事铸就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在家中,他也是孝顺的儿子、体贴的丈夫,合格的家长。多年来,闫旭东一心扑在工作上,只讲奉献、不求索求,把自己的一切无私的奉献给了他热爱的基层农村党组织工作,但他也深知家人对他的重要性,他是家里的支柱。面对儿女要求他多关心了解时,这小小的要求他却无法全部满足。尽管他竭尽全力,对家人他还是充满了无尽的愧疚,他内心深深的感到自己没有尽到做儿子、做父亲的责任。好在家人给了他最大的理解和支持,体谅这位村党支部书记的难处,妻子和子女常常主动分担家务,彼此照顾。
翻开闫旭东的简历表,14年的村干部,14年的党性锻炼,多少风霜雨雪、拼搏奋斗,它不仅包含着奋斗的艰辛,还包含着成功的喜悦。多年努力是有回报的,个人和集体荣誉接踵而来,闫集村多年被镇党委授予先进村党支部,闫旭东本人分别在2006年、2010年评为天水市秦州区委“优秀党员”。
闫集村的发展如此迅速,离不开闫旭东这位领头雁,孺子牛的孜孜追求。闫旭东做为一名党员、一名村党支部书记,在他走过的每一个地方都留下了晶莹的汗水和闪光的足迹,正是他这种情系百姓,甘当卒士,踏踏实实,潜心为民的精神,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取得了今天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