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村新景新气象
——秦州区“5·12”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纪实
□特约记者裴振刚

(图为秦州区玉泉镇赵家咀“博爱新村”)

油菜花黄了,梨花白了,满山的青草,满坡的野花。一棵被巨石砸弯腰身的桃树,既使匍匐在地,也依然开出了一树的嫣红。
踏着和煦的春风,我们又一次来到震灾严重的秦州区马家尧村、贾家寺村、太京镇窝驼博爱学校……一幕幕不可触动的伤痛记忆,在满目的春光中,化为永久的珍藏;拔地而起的一溜溜新房,在阳光下泛着炫目的光彩;门前的水泥路面宽敞洁净,一株株新植的树木郁郁葱葱;一个个幸福的笑脸映衬着受灾户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在皂郊镇贾家寺村,当地政府对88户重建户进行了整体规划。该村党支部书记贾云峰介绍说,当时我们根据群众的经济状况,一共设计了3个户型,经济好一点的就是128平米,中间的是105平米,经济困难一点的就是82.6平米。这就是贾家寺村灾后重建“三种户型”的做法。2009年6月,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来我市视察工作时,就分别参观了贾家寺村三种不同的户型,对这种做法十分赞同。他说:“在建设过程中就是要分轻重缓急,抓重中之重,抓以人为本,要因人制宜、因户制宜,有条件可以一步建成,没有条件则分步实施。”
贾家寺村灾后重建中把住房建设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按照安全、经济、适用、省地的原则,科学地规划、设计和施工,保证住房建设既同全村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承受能力相适应,又能提高抗震设防标准,不贪大求全,不搞一个模式。村民李信保去年就住进了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大户间。
“我们农民这么容易就住上了小洋楼,是我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李信保高兴地说,现在我们家里一家3口,粮食够吃,再搞点副业涨点钱,总的来说,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一年比一年强。

在太京镇马家尧村,我们看到粉刷一新、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笔直的水泥巷道,高耸的电线杆,景象生机勃勃。如今,该村的86户人家全都装上了太阳能热水器,用上了独立浴室。村民赵千百给记者谈起他在老村子吃水的经历。由于地势高,全村人就靠山里的一口山泉,家里吃一口水都是难事,洗脸都紧张,就别说洗澡了。现在和以前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现在太阳能按上了,水一直热着呢,要洗澡就随便能洗,确实好得很。女主人张菜花带记者参观了她家的新厨房,柴火不见了,煤烟没有了,取而代之的电器和新能源沼气,让厨房更加卫生、整洁。
农村人置办东西要进城,现在的马家尧村就在公路边上。赵千白介绍说,原先我们走一趟市上,一个钟头才能等上车,现在公交车就在门口,爱啥时候去就啥时候去。

在秦州区太京镇窝驼博爱学校四年级一班的主题班会上老师正在教同学们歌唱《爱的奉献》,讲解奉献的含义,并向他们提问红十字精神的相关知识。
在“5·12”地震之后,太京镇窝驼学校受损严重,由北京红十字会援助210万元重建的窝驼学校教学楼,已于2009年9月份投入使用。
马丽达老师说:”我们学校开设了红十字会竞美运动这一门课,学生也对红十字精神有关方面的知识有了了解,目的是为了使我们的学生长大成人之后为社会、为我们的国家做出更多的奉献”。
自2008年9月开始,秦州区教育系统就把红十字精神的传播纳入学校德育教育的内容,通过召开主题班会的形式,让红十字精神进课堂。让互相帮助、无私奉献成为学生们的一种美德,鼓励师生做红十字精神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秦州区受灾学校重建过程中,教育基础设施升级换代的同时,通过配置电脑教室、建立专门的图书阅览室、开设“儿童美德课”,给当地受灾学生建起一座精神上的“教学楼”。对于在秦州区华岐乡中心小学就读的辛天小朋友来说,三年来的改变,不只是从低年级升到了高年级,“土教室”变成了四层框架结构的新教学楼。而在于从来没有见过电脑、不知道互联网为何物的他一下子通过网络接触到了外面的世界。
辛天高兴地说:“以前我们从来没有见过电脑,现在我们有电脑了,还开了微机课,了解很多知识,浏览很多网页,我现在打字的速度快多了”。辛天的“求知路”不止这么一条。辛天所在的学校有一间专门的图书教室,《安徒生童话》、《福尔摩斯探案集》、《百万英镑》这些原先买都买不到的世界名著,现如今也走进了辛天的阅读视野。
在灾后恢复重建的一揽子工作中,该区严格按照“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工作要求,多渠道筹措灾后重建资金,全方位、快节奏、高效率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全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确定的重建目标任务将于今年5月12日前全面完成。据了解,该区确定的140项灾后重建任务,现已完工129项,截至目前共累计完成投资98215.18万元。

区长周继军介绍,经过两年多来的努力,我区灾后重建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并通过灾后重建项目的实施,改善了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实现了受灾群众居住有房屋、上学有校舍、看病有医院、出行有道路、水电有配套的基本目标。同时以区域优先发展带动协调发展,提高了受灾乡镇的城乡统筹发展整体水平,使灾区基本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于灾前水平。
风雨之后见彩虹。打不垮,压不倒的秦州人民,发扬了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沐浴着党的阳光,承揽着社会各界的爱心暖流,以能叫日月换新颜的信心和决心,走出阴霾,破浪前行,实现了精神与设施的双重重建,正在用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矫健的步伐走向幸福美好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