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塬变沃野 “三农”奏华章
——秦安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综述
时下,走进秦安农村,但见层层梯田环绕群山,片片果园花繁叶茂,座座新宅错落有致,条条道路四通八达……山川大地,处处勃发生机,彰显活力,好一派产业兴旺、和谐繁荣、物阜民康的喜人景象。
秦安是个农业大县,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县工作的重心。近年来,该县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用产业化经营提升农业,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大力发展林果、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壮大蔬菜、中药材、马铃薯等新型产业,实施高效农业建设、产业基地建设、专业市场建设、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又好又快发展。
201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16.63亿元,较上年增长3.9%;粮食总产量达到19.53万吨,较上年增长3.89%;果椒总产量达38.14万吨、总收入达11.2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66.91%;畜禽饲养总量达549万头(匹、只),比上年增长17.4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08元,较上年增长15%。
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新技术,完成全膜玉米、马铃薯种植25.92万亩,完成秋覆膜3.19万亩。新建优质果椒基地6.15万亩,更新改造老果园5万亩,果实套袋5.16亿个,建设果品贮藏库23个,新增贮量7.2万吨。品牌建设进一步加强。秦安苹果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同时,注册了秦安苹果商标,秦安新红星苹果荣获“中国·昌平第三届苹果擂台赛元帅系一等奖”,并获“北京市民最喜爱的苹果奖”称号。秦安“兴馨”牌花椒在河南郑州举行的第八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获金奖、在第一届甘肃省农业博览会上获金奖。依托特色产业和品牌优势,积极培育以农畜产品加工、贮藏运销为主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天水冠源农产品出口加工等一批“农”字号企业建设进展良好。不断加快养殖小区、养殖专业村建设步伐,新发展规模养殖户210户、家庭养殖场12个,新增养殖专业村11个。积极发展蔬菜、马铃薯等区域性优势产业。新建日光温室100亩,新建塑料大棚1000亩,累计达到6000亩,全县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达到2.2万亩。建成千吨级种薯贮藏窖2个、一级脱毒种薯良繁田2000亩、二级种薯扩繁基地2万亩,全县脱毒种薯普及率达到了40%。
农业基础条件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实施了千户四坪梁等片带式流域综合治理示范区建设,探索出了“梯田+全膜+林果+节灌+路网”的旱作农业发展新模式,在全省梯田建设现场会上得到了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全面完成了2009年、2010年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和西大渠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改善灌溉面积14965亩,恢复灌溉面积11250亩,新增灌溉面积5588亩;完成了葫芦河城区段生态治理工程的一期工程。新修梯田4.268万亩,治理流域面积33.15平方公里。不断推进生态建设工程,完成三北四期工程造林任务6000亩,退耕还林工程、荒山造林、天保工程封山育林等造林任务8500亩。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6处,解决了兴国、王尹7乡镇28村饮水不安全人口5. 6万人。建成四十里墩湾至蔡河22.92公里通乡油路、葫芦河3号桥和16条71.8公里农村公路灾后重建、通畅工程,全县所有乡镇实现了通油路。能源沼气取得重大进展,建成户用沼气池3323座,建成村级服务网点73处、沼气协会201个。
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和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以制定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为抓手,以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为突破口,积极在兴国镇、莲花镇,兴国镇邢泉村、莲花镇上河村开展试点工作。莲花镇编制完成了《莲花镇城乡一体化总体规划》,总投资4910万元,建成莲花农贸综合市场、镇区主干道硬化等8项基础工程。制定了《秦安县乡村清洁工程实施方案》(2010—2012年),完成了18个市级推进村的规划编制工作。争取省财政“一事一议”以奖代补资金1666万元,硬化90个村的巷道290公里。王窑乡雨伯等8个第二批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已通过市上的考核验收。实施了王铺郭岔等5乡12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大力开展社会帮扶,为74个贫困村捐助款物138.94万元。
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全县完成农村土地流转2.8万亩,其中集中流转的4560亩,为发展农业生产适度规模经营,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作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全面展开,止目前完成确权到户面积65.74万亩,涉及8.4万户,39.37万人,确权到户率为99.65%,其中家庭承包经营率98.8%。农村金融改革进一步深化,完善了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政策,积极协调金融机构进一步增加涉农信贷投放。去年,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52160.9万元,其中涉农贷款206772万元,占82%,有力地支持了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业项目争取和实施取得显著成效。坚持把农业项目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增长点和驱动力,全力抓好项目的争取和实施工作。今年共争取国家和省、市投资的农业项目109项,总投资约15543.93万元,其中:农业25项,总投资2424.12万元;水利40项,总投资7273.06万元;畜牧6项,总投资128万元;林业22项,总投资2832.75万元;扶贫2项,总投资1485万元;供销3项,总投资102万元;农业综合开发3项,总投资494万元;农业产业化3项,总投资150万元;新农村建设1项,总投资30万元。这些项目的争取和建设,为全县农业和农村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秦安县将抢抓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国务院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的历史机遇,寻找差距,发挥优势,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战略任务,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按照强基础、调结构、兴产业、扶龙头、抓改革、促增收的思路,不断夯实农业基础,促进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农业总产值达到19.1亿元,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3230元,增长15%。围绕以上目标任务,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 一)抓项目强基础,改善农业农村发展条件。积极争取农业重点项目,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大农村道路建设力度,重点抓好县乡公路升等改造、建制村通畅、自然村通达、农村连网路断头路建设、站点建设等“六大工程”。大力开展以梯田建设为主的坡耕地改造工程,新修优质梯田4万亩以上,综合治理小流域20平方公里以上,力争将秦安创建为全省梯田建设先进县。实施秦安县2011年中央财政小型农田重点县等水利项目,恢复灌溉面积2万亩,新增灌溉面积1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2000亩。大力实施云山、王窑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6乡镇58村5.88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二)抓基地兴龙头,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集中连片、突出规模”的原则,突出抓好果品、畜牧、蔬菜三大主导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依托品牌优势,发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推动林果特色产业向生产标准化、产品优质化、营销组织化、效益最大化发展。新建林果基地5万亩,更新改造老果园5万亩,完成果实套袋6亿个,新建果品贮藏保鲜库10座,新增贮量3万吨以上。发展规模养鸡、肉牛、瘦肉型猪、兔等特色养殖业,新建养殖小区9个,新发展规模养殖户330户,新增养殖专业村7个,新发展规模养殖场10个,新增养殖龙头企业1个,全县畜禽饲养总量达565.7万头(匹、只),牧业产值达4.12亿元。加大科技和资金投入力度,以加快发展塑料大棚、日光温室等设施蔬菜为重点,在清水河流域、葫芦河流域和半山区乡镇大力发展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力争新建日光温室50亩,新建塑料大棚1000亩。按照龙头连基地,基地连农户,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格局,重点抓好长城果汁、甘肃丰收果园科技有限公司、泰达印务、成纪果业、天水冠源等9家果品种植、加工、包装、储藏、营销龙头企业;着力抓好兴源食品、裕丰仔猪繁育、云涛养猪、宏伟养牛、可泉山鸡等5家畜牧养殖、加工、销售龙头企业;突出抓好盛源商贸中药材、花椒等种植、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全力抓好仪斌粉条、三星淀粉等马铃薯加工、销售企业。
(三)抓规划办大点,提升旱作农业发展水平。全面推行“梯田+节灌+林果+全膜+路网”的秦安旱作农业发展模式,实施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努力打造农业综合开发治理示范区。经过几年努力,使南部山区三个乡镇实现梁峁沟壑生态化、耕地梯田化、梯田果园化、种植立体化、养殖规模化、设施配套化、农路网络化、社会事业协调化,实现“五突破”、“五提高”,即:新农村建设实现新突破,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农业发展后劲明显提高;特色产业基地发展实现新突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水平明显提高;农民经合组织培植实现新突破,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高;生态环境建设实现新突破,造林绿化率明显提高。
(四)抓统筹促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重点抓好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加快兴国镇邢泉等10村城中村改造、村改居步伐,积极实施把莲花镇建设成为区域中心镇战略,加大在村庄整治、产业培育、制度机制等关键领域的创新探索力度,形成带动作用强、统筹水平高、体制机制活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域,为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积累经验、探索路子。把新农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试点有机结合起来,重点抓好“二片、十村”建设。“二片”即将清水河川道片区、葫芦河川道片区作为市级试点片区;“十村”即在市级推进村及其他村中确定10个试点村,建设各具特色的新农村。
(五)抓改革强服务,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鼓励农户通过转包、转让、租赁、入股、联营等多种形式推进土地流转,完成土地流转2万亩以上,其中规模流转达到4000亩以上,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逐步形成集体林业的良性发展机制。继续推进以乡镇机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水务、供销、科研推广体系、农村义务教育体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强大动力。全面推广全膜覆盖、测土配方施肥、水果套袋、高光效新树型、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实用技术。认真做好农民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举办果园管理知识培训2.5万人(次),畜牧养殖科技培训0.86万人(次),培训农民技术骨干5000人以上,全年培训农民9万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