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十一五” 秦州新跨越
——秦州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系列报道(综述篇)

(秦州区外宣办 裴振刚 彭高峰)过去的五年,是秦州区乘风破浪大步前行的五年,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五年。“十一五”以来,秦州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陇上强区为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强区、三产富区、产业富民、项目拉动”战略,特别是近两年来,区委、区政府抢抓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和国务院关于支持甘肃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等历史机遇,按照“率先发展,争创一流,建设首善之区”的发展思路,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良性互动,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升,社会和谐基础不断加强,经济社会步入又好又快发展轨道。

一、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
全区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47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83.22亿元,2010年计划完成97.15亿元,是2005年的2.07倍;全区人均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7627元,增加到2009年的13228元,预计2010年达到14631元。五年平均增速12.16%,比“十一五”规划的平均增速提高了0.16个百分点。
2007-2009年,全区财政大口径收入连续迈上了5亿元、6亿元和7亿元三个台阶,分别达到4.66亿元、6.03亿元和7.11亿元,2009年财政大口径收入比2006年增加近1倍;2007-2009年,全区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完成1.91 亿元、2.36亿元和2.93亿元,增幅分别达到21.10%、23.96 %和23.95%。2009年,全区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7.01亿元,,财政支出规模比2006年翻了3番。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1.46亿元,实现主营收入51.87亿元、上缴税金1.57亿元、实现利润2.03亿元,分别比“十五”末增长83.58% 、84.99%、15.44%、30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0年计划达到11147元,是“十五”末的1.6倍,五年平均增速9.8%,比“十一五”规划的平均增速提高0.8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2010年计划达到3050.4元,是“十五”末的1.75倍,五年平均增速11.13%,比“十一五”规划的平均增速提高3.13个百分点。

二、城市功能日益健全,城乡建设展现新面貌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秦州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建设、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生态环境建设得到加强,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28.91%,2010年预计达到29.98%,空气质量控制在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以内,城乡人居环境得到大大改善。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围绕“三城联创”目标,投资6381万元,实施城市基础设施等6方面27个城市建设项目。完成天水市生活垃圾处理场、罗玉河新桥建设及罗玉河五中便桥加固,玉泉观、南郭寺创建国家4A级景区工作通过终评验收。先后综合改造16条城市主次干道,完成了80多条巷道的整修改造,道路通行状况显著改善。组织实施了以路灯、公厕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为主的市政环卫工程,安装路灯8000多盏,新建改造公厕20座。组织实施了以城市公共绿化、绿景工程建设等为主的城市绿化工程,使城市公共绿地面积达到272.88平方米,绿地率达到27.37%,绿化覆盖率达到28.91%,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设各类标识牌140多块、果皮箱80多个、IT电话7部、设置休闲座椅70多组,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得到了全面提升。不断加强市容市貌整治,户外广告、临建审批管理更加规范,乱堆乱放、乱泼乱倒等现象得到有效遏制,营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和投资创业环境。建成了数字化城市建设管理指挥中心,实现了城市管理的科学化、数字化、精细化、规范化。
村镇建设稳步推进。2009年,实施了天松、汪苏等通乡油路6条163公里、通村砂砾路8条42.8公里、通村水泥路55条135.9公里。建成农村沼气4076户,实施10处农村安全饮水项目,解决了4.4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完成了齐寿、大门、华岐等5个乡政府所在地村的规划编制工作。完成了玉泉镇王家磨村、皂郊镇孙家河村等50个村的村庄地形图测绘和建设规划编制,组织实施了9个建制镇小城镇重点建设项目。完成了全区16乡镇299个村3300户危旧房改造工程,改造房屋面积20万平方米。完成了关子、藉口等镇道路拓建工程,建成了藉口四十铺果品蔬菜批发市场和皂郊镇集贸市场;完成了太京镇卫生院及关子、藉口商贸综合楼建设;新建了一批市场型、生态型小康农宅;编制完成了9个建制镇总体规划和49个村庄建设规划。截止目前,全区16个乡镇乡乡通油路,30%的行政村通水泥路,100%的自然村通农机路及100%的行政村通汽车,实现村内道路硬化、街院净化、村庄绿化的“三化”标准,使村容村貌有了明显改善。

三、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农业工作取得新成果
近年来,该区按照“川区种蔬菜,山腰种果树,高山林源种药材,千家万户搞养殖”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收入稳步增长。2009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10.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49元,分别比2005年的6.4亿元和1740元增长65.56%和63.73%。秦州马铃薯等14个产品被认证为“A”级农产品。太京大蒜等16个产品注册了商标。 “纪丰源”已经注册为国家级品牌,天水军威藏獒园国家纯种繁育基地创建为国家级名牌。中梁乡、玉泉镇等后被评为“中国优质苹果基地百强乡镇”、“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
产业基地规模不断扩大。林果、蔬菜、畜牧三大传统优势产业得到巩固提升,全区三大主导产业种植面积达48.97万亩,占全区耕地面积的51.38%。三大传统优势产业的收入达5.09亿元,占全区农业总产值的60.6%。人均主导产业收入1296.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4.7%。
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断增强。2009年,全区龙头企业总数达到69家,农业龙头企业共实现销售6.3亿元,实现利润7130万元,出口创汇150万元,带动农户13.5万户。“十一五”期间,组建了以主导产业为主的各类专业合作社51个,发展会员4860人,带动农户1.25万户参与生产,约占总农户的14%,资产总额达727.66万元,实现盈余99.12万元,成员股金分红2.7万元,合作社社员人均年增收200元以上。
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形成了以中梁、西口等乡镇为重点的优质苹果、大樱桃产业带,玉泉、太京、西口为主的反季节蔬菜产业带,牡丹、汪川、大门为主的特种玉米生产带,西口、关子、秦岭、太京为主的中药材生产带,太京、西口、天水的蔬菜生产带,牡丹、天水、华歧的葵花生产带,玉泉、太京、天水、太京、皂郊的畜牧养殖产业带等10大产业带,全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产业格局初具雏形。
四、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工业经济实现新发展
2010年全区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计划达到70.2亿元,是“十五”末16.32亿元的4.3倍,完成“十一五”末预期目标29.42亿元的238.61%。五年平均增速33.88%,比“十一五”规划的平均增速12.5%提高21.38个百分点。工业拉动全区GDP增长4.89个百分点,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4%。
近年来,该区按照省委“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全力推进“1135”战略的新要求,坚持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全力以赴抓项目、上项目、促发展,项目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中材水泥一期、和谐建材、西联蜂业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华天电子科技产业园、天水西电铜钨合金触头、天水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超净热灌装生产线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长城电器产业园正在加紧论证。
按照“发展抓项目,企业抓改革”的原则,积极推进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企业改制工作,全区共改制企业75户,改制面达100%,积极帮助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完成了省部属9所厂办学校的接收工作,区域内有5户企业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有26种产品荣获省名牌产品称号。
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东十里工业示范区已入驻项目24个,有13个项目建成投产,计划总投资7.28亿元,已到位资金5.25亿元。暖和湾工业示范区新入驻项目25家,总量达到51家,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3亿元。东十里工业示范区已初步形成以电工电器、农产品深加工为主导的产业聚集区,暖和湾工业示范区已初步形成以新型建材、机械加工为主导的产业聚集区,两个示范区产业聚集效应和带动辐射作用逐步增强。

五、以旅游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迈出新步伐
近年来,该区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良好的人文景观资源和便利的交通区位优势,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强化宣传促销,文化旅游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区经济发展中最有活力的增长点。2006年—2010年10月,秦州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190.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9.5亿元,与“十五”期间相比分别增长124%和200%。
旅游产业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态势。玉泉观、南郭寺、伏羲庙景区成功晋级和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陆续建成四星级、三星级旅游公厕5座;炳灵寺现已成为陇东南地区规模较大的一处佛教旅游胜地;天水关、轩辕故里齐寿山等一批景区(点)纳入秦州区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相继建和平大酒店、重力健身俱乐部等20多个各种类型招商引资项目,引进资金2.4亿多元,招商到位资金率达到100%。全区现有农家乐及生态休闲园区近40多户,社会各渠道投入资金累计2500多万元,其中规模较大投入资金100—300万元的经营户8家已被评为星级“农家乐”。举办了“秦州区首届农家乐名优小吃评选活动”、农家乐旅游发展研讨会等,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
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基本确立。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带动了全区商贸、餐饮、住宿、娱乐、交通、通讯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2006年全区接待海内外游客突破15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4.92亿元。2009年,旅游接待人数和综合收入翻了一番。

六、民生工程扎实推进,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
秦州区以办好省上确定的14件惠民实事和市上确定的12件惠民实事为重点,扎实做好民生工作,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让群众共享。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成效明显。城镇就业人员达到7.4万人,比“十五”期末增加2.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了4%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持续扩大,劳务输出总数达74.2万人次,比“十五”期末增加34.2万人次;共有3.1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69万人,比“十五”期末增长359%;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7.66万人,比“十五”期末增长14倍;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万人,比“十五”期末增长11%;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0.25万人,比“十五”期末增长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