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实干,是近年来西峰在提速发展中形成的“西峰精神”的精髓。在新农村建设的路子上,同样将这一精神彰显无遗。
如今,西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环环相扣、有条不紊地实施。一些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又具有独特“西峰风味”的兴农惠农政策和做法,已经深入人心。记者深入当地村庄院落,田间地头采访,处处感到新风扑面。
农村新景象彭原乡鄢旗坳村是远近闻名的养殖大村,平展的砂石马路通村联户,整齐的养殖棚舍格外惹人眼目。在村民李克涛家中,记者看到,在贴了瓷砖的厨房里,他的妻子正从沼气灶上将一笼热腾腾的馒头提了出来,对这种节能、环保、高效的新能源,他和妻子非常满意。“过去我们做饭烟熏火燎,现在好了,做饭和城里人一样方便干净。”李克涛建了一个15立方米的大沼气池,后面就是他的养猪和养牛的暖棚。今年他家已出栏了60多头牛,现在存栏30多头猪,18头羊。村支书王凤海说,像李克涛这样的养殖户全村就有30多户,百头以上的养殖大户有10多家,庭院养殖四五头大家畜的农户遍地开花,全村仅养殖业的产值就达到380万元。
董志镇北门村王喜奎一家6口人原来住在地坑院,人畜未分离,柴草乱堆放,吃水行路极不方便。去年实行安居型居民点后,王喜奎和30多户群众一样住进了200平方米钢混结构大瓦房,宽敞明亮又干净,还吃上了自来水,走上了砂石路。彭原乡下庄村的沟畎组位于塬边山区,散居其中的有20多户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迫切要求改善居住条件,乡政府利用村上的公用土地,规划建设居民新村,整体搬迁山区群众,为地域偏远的村组如何开展小康住宅建设工作探索出了一条比较成功的路子。显胜乡唐苟村的周小明一家,今年的春节过得别有滋味,原因很简单,乔迁新居,过个好年。以前他住的地方人称“三不通”:电不通,水不通,路不通。去年4月,在区民政局和乡政府的帮助下,为他在村部附近盖起了崭新的小独院,全部砖瓦房。如今的他吃水不用挑,用电不用愁,出门路坦途。目前全区已有230户类似周小明这样的山区困难群众乔迁新地,盖起了新房,政府为他们投资79万元。
这里有一笔明明白白的账:西峰区建成各类水利工程709处,发展有效灌溉面积16.6万亩,通电率达到93.3%,通电话率达到43.3%,电视覆盖率达到96%,农村医保参合率达到90.26%,组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14个,建成龙头企业7户,认证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示范区2个,加大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让农民免费看电影……林林总总,算大账,西峰一年支农资金近3亿。
支农的结果显而易见。去年,农民人均产业收入1079元,净增165元。这成为当年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亮点。
“通水、通电、通路、通讯,改俗、改灶、改厕”,农村人享受着城里人一样的卫生条件,还享受着城里人无法拥有的如诗如画的生态环境。
农业新格局绿意葱茏的钢架大棚,满载蔬菜往返的汽车,伴随着村民们爽朗的笑声,衬托出了董志镇新庄村的幸福与和谐。1998年新庄组的袁文军、强润娥、贺宏智3户人家,率先建起了8个蔬菜竹竿拱棚,当年试种辣椒,一年下来,每棚收入都在3000多元。他们用实际效益告诉村民,这黄土地里也能挖出“金蛋蛋”。第二年刚开春,全组一下子建成蔬菜大棚50多个。政府也及时引导,推行种植业替代传统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以辣椒为主、其他蔬菜为辅的“一元多品”产业新格局,同时采取“政府搭台、部门合作、群众参与、规模开发、基地辐射、整体推进”的方式,给予政策、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仅镇上就先后投资200多万元。目前,以这个只有60多户人口的自然村为中心,辐射到5个村,形成了远近闻名的新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西峰城区两成以上的蔬菜都是“新庄牌”。
通过发展“一村一品”和“一镇一品”,西峰区涌现出了许多果树村、养殖村、蔬菜村等。实行规模经营,使土地、资金人力、机械等生产要素实现了最佳配置和优化组合,同时依托政府引导,调整产业,发展高效益、高质量农业。据统计,西峰区24万农村人口,其中农村劳动力14万人,青壮年劳力基本上都从事着专业生产。2005年,来自种植业的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8%。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比1990年增长了两倍多。
农民新生活董志镇北门村的文存科平日里有个习惯:每天晚饭后都要到村口的“村务公开”牌前站一会儿,看看那里的红纸上都写些啥事情。这样一来二去,看得次数多了,文存科成了村里的“百事通”,谁家新批庄基有多大、谁家拿到了计划生育指标、谁家星级农户牌上又多了几颗星、谁家的儿子报名参了军、哪家贫困户又领到了救济款……这样的事情都被一五一十地写在红纸上,贴到这块牌上向村民公开。文存科自己觉得这个“百事通”当得实在容易。像这样的“村务公开”牌,已经端端正正地竖立了全区100个行政村的村口,在这块牌的背后,村民们实实在在地享受着“村里事”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皇粮国税’全免啦,重孙的学费不交啦,看病不贵顺心啦!”对于交了一辈子“爱国粮”的什社乡李岭村的寇金兰来说,现在的日子越来越好了。“农民一年还有个农闲,平时还能逛个庙会、看个戏、赶个集,我觉得比城里的干部、工人都美”。如今,寇大妈的身边又发生了许多的“实惠事”。区上实施的“农村教育提升行动”,让农村小学危房变楼房,农村孩子也走进了信息技术教育的课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让农民“参合”看病,政府参与“买单”;养殖、种植大户撇开家里的热炕头,走进农业技术“夜校”,像模像样地当起了学生;同时实施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贫困、灾情社会救助,健全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起来的农村养老、医疗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西峰区农民的生活像城里人一样现代。
夏日微风轻拂下的后官寨乡李庄村,读书学习在这里已蔚然成风。李庄村在全村掀起的家庭读书学习热潮,使村民受益匪浅。村民安继奎多年来坚持订阅《甘肃农民报》等报刊,从中学到了不少致富信息和科技知识,家里日子一天比一天滋润。79岁的村民孙凤杰,不但自己热爱读书,还教育儿孙也养成了读书学习的好习惯。61岁的王喜兰“一手拿羊鞭,一手拿书本”的故事早已成为西峰人的美谈。
“做饭用沼气,耕地用机器,拿起电话通信息,打开网络卖东西……”这些紧跟时代节拍的事,在西峰区农村已遍地开花,呈现出一幅全新的农村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