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贾川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立足全县“一地两区”发展定位,聚焦“两确保、三提升、两强化”工作目标,围绕全乡“一河两梁三湾六片区”的农业产业布局,按照“12536”产业发展思路,全力抓好党的建设、粮食安全、巩固成果、产业培育、乡村建设、基层治理等重点任务,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民生福祉持续增进,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各项事业取得新成效、迈上新台阶。
2024年,贾川乡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县委“和美乡村”建设决策部署,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目标,抓重点、攻难点、创亮点,着力打造村美院净乡风好、业兴民富集体强的“和美乡村”,不断提升基础设施完备度、优势产业聚集度、人居环境舒适度、基层治理满意度,沿稠泥河打造了和美乡村示范带。

聚焦乡村建设,塑和美乡村之“形”。准确把握村庄类型,突出“一村一特色、一村一面貌”,分区分类打造各具特色的美丽村庄。梅江村以“古村落特色保护”为主线,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在建设过程中选用原石、青砖瓦等建材,坚持修旧如旧,避免大拆大建,硬化破损巷道13000平方米,铺设雨污管网1980米等,既修缮了古民居,又对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升级,真正让古村落成为留住“最美乡愁”的宜居之地。董湾村结合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建设,投入资金2070万元,建成新居所79套,一体推进水、电、路、网、便民桥建设,配套健身器材、充电桩、便民驿站和快递代收点等设施,完成村庄绿化3500平方米,村民实现“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美好愿景。吊坪、贾川等村硬化巷道10675平方米,建设护坡769立方米,铺设管网3373.5米,引导群众栽花种树,建设“四小园”,营造了干净、整洁、舒适的人居环境。

立足产业发展,强和美乡村之“基”。坚持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建设“和美乡村”的内在支撑,立足全乡“一河两梁三湾六片区”的农业产业布局,沿稠泥河流域建成设施樱桃、花椒加工、设施蔬菜、食用菌等产业园区,打造了设施农业及其加工业片带;抢抓老旧果园改造机遇,在上湾村建成全市最大秦脆苹果基地,通过技术培训和实物奖补,建成吊坪村550亩花椒优质简约化生产示范园、上湾村250亩花椒优质简约化生产示范园,推动全乡果品产业迭代升级2000亩;引进中药材企业,按照“产业党委+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推动全乡种植款冬花、丹参、板蓝根等中药材2000亩;坚持“示范带动、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原则,建成吊坪饲草玉米示范点1000亩,带动全乡种植饲草玉米4820亩;坚持连村成片、扩面增量原则,在崖湾梁建成800亩优质荞麦基地1个,示范带动大户、合作社、农户种植小杂粮4139亩,推动形成山上干鲜果,山间粮食中药材,山下设施农业及加工业的立体空间农业发展格局。

突出环境整治,增和美乡村之“颜”。按照全流域整治思路,以“三季有花四季常绿”为目标,高标准整修路肩25公里,种植花带13.5公里,在稠金路、林土路打造绿化小节点12个,栽植青竹、碧桃、樱花、红叶李等500棵,配套冬青、月季、丁香、鸢尾2.2万株,高标准建成支河十里丁香花大道、二十四梁十里香花槐大道,在林土路树下套种万寿菊,沿上湾路树间穿插栽植连翘,实现了路域景观和路域经济双提升。以“六清六查”为抓手,在9村拆违治乱、建管并举,拆除空心院、院外违建27处,整治乱堆乱放、乱拉乱接300多处,建设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小公园100多处,因地制宜栽植花卉苗木2.3万株,大力推广“路长制”“巷长制”“门前三包、房后三管、庭院三净”等有益做法,打造了“一路一风景,一村一幅画”的和美景观。

着眼乡村治理,树和美乡村之“风”。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不断创新村民自治机制,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广泛组织开展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寓教于乐,做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厚植文明乡风、淳朴民风,推动农村和谐稳定、幸福安宁。依托“主题党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高标准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家书屋、积分超市、大槐树讲坛等阵地,把破除陈规陋习、抵制天价彩礼等内容写入村规民约,创设“红白事六条”,全面推行落实,厉行勤俭节约、减轻人情礼俗负担。大力开展“立家规、亮家风、传家训”活动,用村中事、身边人,引导群众自觉弘扬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推广“二三四”多元矛盾化解工作法,主动创稳促进遗留问题化解,今年排查化解矛盾纠纷189起,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推广运用积分制、网格化、说事议事“三项机制”,强化村民事务代办和志愿服务“两项制度”,提高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主动性,切实提高乡村治理效能。
(来源:清水县融媒体中心 转载:康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