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县“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回顾(畜牧篇)
攻坚破难 畜牧产业阔步前进

(清水县委对外宣传办公室 杨兆康 张建新)“十一五”期间,清水县畜牧兽医工作在上级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下,保持了平稳、持续、快速、高效的良好发展势头,并不断取得了跨越式科学发展的新成就,为促进农民增收,保障民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在实现现代畜牧产业的征程中阔步前进。
“十一”五末,全县畜禽饲养量达302.6万头(匹、只),超过预期206.5万头(匹、只)的目标,比十五末增长116.5%,其中黄牛饲养量达到17.03万头,鸡饲养量231.81万只,猪饲养量38.6万头,羊饲养量10.96万只。出栏各类商品畜禽121.66万头(匹、只),其中出栏黄牛5.02万头,出栏鸡92.6万只,出栏生猪20.5万头,出栏羊3.2万只。肉类总产量2.67万吨,鲜蛋产量1.84万吨,奶产量962吨。全县牧业总产值达到4.1亿元,人均牧业纯收入772元,比“十五”末分别增长50%和30%。

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在世行贷款畜牧综合发展、甘肃康健现代牛业有限公司清水万头肉牛育肥基地建设、能繁母猪补贴及保险补助、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场)建设、清水县4万套蛋种鸡种养扩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暖棚养畜、国家扩大内需乡镇兽医站建设、基层防疫体系建设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带动作用下,有力地推动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自2006年以来,全县共投入各类资金27065.59万元用于与支持畜牧产业发展,其中:国家资金2594.01万元,省级资金704.7万元,市级资金193.9万元,县财政配套资金905.18万元,招商引资资金3246万元,群众自筹19410万元。这些资金的投入,为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发挥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以养殖园区建设为主的规模养殖快速发展。一是2006年建成的科技养殖示范园区,占地208亩,建筑面积8.9万平方米,总投资2110万元,建成了入驻养鸡户50户,年饲养30万只以上,年均生产总值3000万元以上,户均年纯收入10万元的规模化、标准化蛋鸡科技养殖示范园区。园区通过招商引资,建成了年生产2000吨有机肥的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加工场,有效解决了鸡粪污染的问题。二是2010年5月在永清镇苏屲村启动建设了肉牛养殖示范园区(现已注册成立了清水县非子牧业有限责任公司良种牛繁育场)。该繁育场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畜牧专家蒿迈道教授规划、设计的现代化水平较高的良种牛繁育场,计划占地总面积150亩,入驻养牛户50户,总饲养量1万头以上。一期工程占地54亩,总投资85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450万元,流动资金400万元。入驻肉牛养殖大户10户,每户占地5.4亩,建成牛舍2栋440平方米,双循环青贮池500立方米,饲料房、库房及管理房72平方米。户均可存栏优质肉牛100头,年出栏育肥牛300头,总饲养量达到4000头。可实现年产值1800万元,利润200多万元,户均纯收入20万元。三是在县科技养殖园区和良种牛繁育场建设的示范带动下,全县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场、养殖专业村建设得到了迅猛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县累计建成各类养殖小区74个,其中:养牛小区34个,养猪小区23个,养鸡小区15个,养羊小区1个,综合养殖小区1个。发展养殖专业村101个,其中:养牛专业村44个,养猪专业村42个,养鸡专业村10个,养羊专业村5个,发展规模养殖场159个,其中:规模养牛场31个,养猪场34个,养鸡场83个,养羊场8个。发展规模养殖户12962户。“十一五”末,全县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场、养殖专业村的畜禽规模饲养量总量达122.66万头(匹、只),比“十五”末的60.08万头(匹、只)增长104.2%。

肉牛和放养鸡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十一五”期间,特别是后两年,突出肉牛产业大县建设这一主题,大力实施“万千百十”工程,肉牛产业快速发展。“十一五”末,全县养牛17.03万头,比“十五”末增长70.3%。出栏肉牛5.02万头,肉牛产值达1.5亿元,占全县牧业总产值的36.6%。形成了以东南部山门、秦亭、草川、丰望、陇东等乡镇为主的能繁母牛养殖基地、以中部川道区永清、白沙、红堡3乡镇为主的肉牛育肥基地。肉牛产业布局更加合理,产业发展潜力更加凸显。依托资源发展草食畜牧业的同时,从“十一五”开始,在东南部乡镇充分发挥林缘地带土地广袤、空气清新、水质优良的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放养鸡这一特色产业,形成了秦亭镇张吕放养小区地等一大批特色生态养殖基地。到“十一五”末全县发展放养鸡养殖户200多户,建成放养鸡小区12个,规模饲养量达50多万只,可实现产值3000多万元。尤其是2010年,县委、县政府提出建设“土鸡大县”的战略决策,以清水县秦源牧业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积极开展地方土种鸡的繁育和养殖,逐步改善放养鸡品种结构,使其养殖效益不断提高。
品牌优势逐步显现。2007年清水粉壳蛋、清水放养鸡在通过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和产地认证的基础上,2010年清水放养鸡通过国家绿色食品办公室检测,并通过认证,已成为享誉省内外的知名品牌。清水县粉壳蛋已在稳占周边市场的基础上,不断扩展市场空间,目前已在陕西、青海、西藏等地方占据一席之地,蛋鸡产业的发展前景乐观。2009年清水肉牛已通过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双认证,带动了清水肉牛产品走向全国,走出国门,又促进肉牛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龙头企业发展有新突破。“十一五”期间畜牧龙头企业实现了零的突破。到“十一五”末,全县累计建成各类畜牧龙头企业12个。2007年新建成的清水秦源牧业有限责任公司良种鸡繁育基地已成为陇东南地区规模最大、生产技术和水平最高的种鸡饲养及良种鸡繁育企业。从2006年开始先后建成的年加工放养鸡10万只的明飞清真肉食制品厂、年加工鸡肉1000吨的鑫淼农畜产品开发公司肉鸡加工厂、年加工鸡蛋300吨的“乡巴佬”鸡蛋加工厂和年处理加工鸡粪200吨的科技养殖园区鸡粪加工厂、清水县青川草业有限责任公司等8个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领着全县畜牧产业快速发展。

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按照“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不断扩充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的数量,扩大专业合作组织的覆盖面,使更多的养殖户进入合作组织,使更多的畜产品经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入终端市场,形成了“农户加协会,农民得实惠”的畜牧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了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提高了畜牧业生产效益。到“十一五”末,全县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总数达15个,有会员2000多人。

动物防疫不断加强,畜产品质量得到了保障。“十一五”期间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发生着新变化、面临着新形势,清水畜牧业经受住了严重的考验。面对动物疫病发生的不确定性和重特大自然灾害频发的挑战,不断强化措施,全面持续地开展了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猪蓝耳病、猪瘟、鸡新城疫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动物防疫密度年均在95%以上。到“十一五”末,全县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畜牧业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在强化动物防疫工作的同时,不断加强动物卫生监督工作,坚持开展动物及其产品检疫和饲料、饲料添加剂及兽药等投入品的监管工作,畜产品的质量标准不断提高,为争创名优品牌和拓宽市场空间提供了坚强保障。
“十二五”是加快畜牧产业化建设步伐,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进程,实现畜牧产业跨越式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紧紧抓住这一战略机遇期对于增强县域经济活力、促进农民增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十二五”时期,清水县将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和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历史性机遇,通过5年的奋力拼搏,力争使全县畜牧业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畜牧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成为支持全县经济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点产业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