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肃农民报秦州讯(记者陈克发 通讯员彭高峰)走进秦州区整村扶贫村,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这是村民对扶贫工作的肯定。十年来,该区不断调整思路,扶贫资金逐渐向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产业开发倾斜,使扶贫工作实现了从“输血型”向“造血型”,从“救济式”向“开发式”的转变,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从2002年至2010年共争取各类扶贫项目资金5632.3万元,贫困人口从2001年的7.91万人下降到2009年底的4.04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2009年底达到2430元,比2001年增长了78.7%。
秦州区是一个干旱少雨的地区,自然条件差,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为此,该区结合区情实际,持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实施了以基础设施、小型水利等为主的六大扶贫开发项目,2002至2010年的9年间,共在全区项目村新修梯田2.72万亩,建日光温室120个,修筑河堤8444米,建蓄水池54个,打建人饮集雨水窖2310眼,兴修人饮工程、小型水利工程各3处,建提灌工程两处,新增灌溉面积4800亩,修农路56条344.5公里,新建小学10所、村文化卫生设施48处,大大改善了贫困村的基础设施条件,为贫困村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9年来,秦州区大力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在60个贫困村投入项目资金3457万元,改善基础条件,开展科技培训,推广种植业和养殖业,在全区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四大产业板块:以杨家寺、秦岭、关子等乡镇为主的中药材种植板块,种植中药材1万亩以上;以中梁乡罗峪沟为主的韭菜大棚板块,建设韭菜大棚1300多座;以中梁乡三湾村、龙凤村、刘家河村、何家庙村、马家庄村等为主的苹果基地,种植苹果1.1万亩;以汪川、藉口、大门等乡镇为主的核桃种植板块,种植薄皮核桃8000亩,初步形成了乡有品牌、村有产业、户有项目的良好格局,并形成了“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产销模式。通过产业拉动,使全区60个村的9589户贫困户解决了温饱,人均纯收入由原来的不足800元增加到1700元以上,项目村全部解决了人畜饮水困难,村村道路通畅,村小学、文化卫生设施齐备,奠定了农民收入的基础,实现了整村推进的整体扶贫效益。
在选定扶贫开发项目时,秦州区始终把高科技含量放在首位,建基地时首先考虑项目的超前性、科技示范性和推广性。通过科技引导建立示范点,辐射带动全区项目区的发展。秦岭乡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中梁乡的韭菜大棚、苹果基地,玉泉镇、中梁乡的大樱桃基地,天水镇咀头村的蔬菜大棚基地等项目的建设,在全区起到了很好的典型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