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过8年的艰苦努力,清水县贫困人口由2001年的12.91万人减少到2008年底的6.18万人,贫困面由45.8%缩小到21%,农民人均纯收入由909元增加到2042元,增幅达到124.6%。扶贫开发让清水大地处处涌动新的生机和希望。
整村推进贫困村改变落后面貌
暮秋季节,记者一行来到了清水县草川乡火石村。仅仅两年前,火石村还是清水县出了名的贫困村,90%的村民住的是上个世纪60年代建的土坯房,村无巷道、户无院墙、人无厕所、畜无圈舍,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千元。2007年,县上在这里实施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先后扶持133户群众建起牛舍,养牛300多头;扶持23户群众建起猪舍,养猪46头;栽植核桃5400亩,种植中药材494亩,新修梯田583亩,修通乡村道路5公里,对25户居住偏远的村民整体搬迁。如今的火石村,家家新瓦房、户户良种畜,漫山遍野栽起了核桃树,不到3年,旧貌换新颜,摘掉了穷帽子。像火石村一样,2001年至今,全县先后在56个贫困村实施了以整合资金、片带式整流域综合开发为主要措施的整村推进扶贫项目,使这些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农民收入稳步增加,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贫困落后的面貌大为改观。

产业扶贫穷山乡兴起新产业
在扶贫项目的推动下,清水传统农业格局正在被打破,穷山乡兴起新农业。以郭川、远门为中心,辐射中西部的花牛苹果生产基地已初具规模;以陇东、草川为中心,辐射东南部的优质核桃生产基地已建成;以秦亭、山门为主的肉牛饲养基地正在火热建设中;以白驼、土门为主的瘦肉型猪饲养基地已具雏形;以永清、红堡为主的蛋鸡养殖基地效益凸现;以秦亭镇为主的放养鸡饲养基地规模逐渐加大;永清八大塬万亩苹果产业带已经建成;惠及该县西部干旱山区水清山梁的5乡18村的省级扶贫工程顺利完工。清水县探索出的扶贫开发与农业产业化建设相结合的扶贫开发之路,有力地带动了全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实现了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项目,建立了稳定的增收长效机制,加快了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

技能培训拓宽群众致富新天地
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在身。对此,永清镇李崖村农民张丽有着切身体会。2006年,张丽参加了县扶贫办组织的农民工计算机技能培训班,拿到了国家职业技能资格证,后来在北京松下彩色显像管有限公司找到了工作,月工资将近2000元。张丽说:“过去凭力气打工,经常找不到工作,现在有了技术,活好找,钱也挣得多。”
近年来,该县适时对全县教育培训资源进行整合,建成了清水县扶贫科技服务中心,扶贫办、劳务办、农业局、妇联等县直部门紧密配合,充分依托各乡镇劳务工作站、天水农业学校等劳动力培训基地,采取订单方式,免费培训务工人员达15634人,受训农民工基本上都掌握了一至两门实用技术,并全部定向输转,稳定就业。与此同时,自2004年以来,县扶贫办连续5年向贫困农村赠订《甘肃农民报》,开展科技文化扶贫活动,累计赠订报纸1200余份,今年更是为全县10个整村推进村近700户农户每户赠订了甘农报。凭借甘农报丰富的市场信息和实用技术,帮助许多富裕劳动力找到了就业门路。广大农民群众靠从报上学来的各类先进技术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视野开阔了,致富的路子也越走越宽。
在抓好对务工人员培训的同时,清水县还大力扶持贫困家庭“两后生”,每人发放扶贫补助资金2500元,并对“两后生”技能培训贷款给予全额贴息,有效解决了“两后生”家庭的实际困难,确保了他们接受正规的在校教育,稳定了就业,为整个家庭的脱贫致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