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水县委对外宣传办公室 刘海仙 杨兆康)1月9日下午,清水县十三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召开,该县县委委员、候补委员、不是县委委员的在职县级干部、全体纪委委员、乡镇和部门负责同志等有关人员参加了会议。
雷鸣代表县委常委会向大会报告县委十三届三次全委会以来的工作,并对“十一五”后两年和今年的工作提出要求。
县委副书记、县长刘天波主持会议。
大会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开幕。

雷鸣在报告中对2008年的工作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他说,2008年,清水县委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始终统揽和驾驭全县工作大局,紧密地团结和带领广大干部群众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弘扬“宁在苦中干、不在苦中熬”的清水精神,真抓实干,锐意进取,开拓创新,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年内实现GDP15.03亿元,较上年增长21.6% ;人均GDP4733元 ,较上年增长20.7%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386万元,较上年增长43.97%;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3亿元,较上年增长91.7%;完成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9亿元,较上年增长29.95%;大口径财政收入5616万元,较上年增长40.1%;粮食总产量1.46亿公斤,较上年增长21.6%;农民人均纯收入2081元,较上年增长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89元,较上年增长15.8%。全县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六项主要指标增长幅度都超过全市平均增速。其中,全县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农民人均纯收入四项重要指标的增长幅度位居全市第一。在自然灾害和金融危机冲击的严重影响下,全县上下知难而进、顽强拼搏,使经济社会发展事业依然取得了新的重大突破。一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稳步推进;二是工业和城市经济势头良好;三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四是社会事业不断发展;五是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六是抗震救灾工作进展顺利;七是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八是党的建设得到加强。
雷鸣在报告中分析了清水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并提出了“十一五”后两年的总体思路、奋斗目标。他说,在“十一五”的前三年,清水县通过夯实基础,积蓄后劲,提升优势,着力打造了加快发展的平台,夯实了加快发展的基础,提升了加快发展的优势,积蓄了加快发展的后劲。清水已经基本实现了第一阶段追赶战略的既定目标,并即将步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崭新阶段。后两年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进一步发挥“提升交通区位、自然生态良好、土地和水资源充足、农业产业特色不断明显、矿产资源丰富和地方工业体系逐步建立、酒饮业在全市处于龙头地位、劳动力资源开发前景广阔、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八大优势,围绕建设“全国生态示范区、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和深加工基地、全市生态旅游的后花园和最佳商住旅游宜居城市”三大目标,深入实施“农业稳县、工业强县、商贸活县、科教兴县、旅游富县”五大战略,突出“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培育、乡域经济发展”三大支撑,发展壮大“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商贸旅游业”两大县域经济主导产业,逐步把清水建设成为天水市特色鲜明的生态优县、林牧大县和旅游文化名县。奋斗目标是:到“十一五”末,全县生产总值达到21.65亿元,年均递增20%;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736元,年均递增19%;财政收入达到7852万元,年均递增18.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 4.2亿元,年均递增25%;粮食总产量稳定到1.2亿公斤;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8亿元,年均递增83.4%;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885元和10127元,年均分别递增17.7%和15.5%;人口自增率控制在6‰以内,总人口达到 32.14万人;每年新增城镇就业2000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与此同时,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要迈上新的台阶,社会事业发展步伐要明显加快,人民生活要得到显著改善,党的建设要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要取得新的成效。

大会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开幕
对于2009年的工作,雷鸣强调, 2009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第一年,是“十一五”期间实施追赶战略,实现由夯实基础、积蓄后劲、提升优势向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厚积薄发、全面提速,跨越式发展的转折年。全县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牢牢抓住国家拉动内需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清水在“关中——天水经济区”桥头堡的区位优势,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跨越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不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着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推动社会各项事业,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主要奋斗目标是:年内实现GDP17.9亿元,较上年增长19.1%;人均GDP5603元,较上年增长18.38%;工业增加值2.6亿元,较上年增长30%;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69亿元,较上年增长30%;完成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6亿元,较上年增长25%;大口径财政收入确保5060万元,力争达到6300万元,较上年增长12.2%;粮食总产量1.2亿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2445元,较上年增长1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00元,较上年增长12%。

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切实肩负起加快发展的历史使命。要增强思想解放的程度就是经济发展的速度的意识,努力克服满于现状,不思进取,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观念,摒弃不敢想、不敢干、不会干、不作为,怕担风险的意识,树立敢为人先,快人一步,超前谋划,勇担风险的意识。要增强超前思维,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规划的意识。要针对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格局,瞅准突破口,寻求大发展。要牢牢抓住国家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突破关山,东进关中,率先融入经济圈,抢先占领制高点,使清水成为天水与关中的桥头堡。要增强在充分掌握政策、利用政策上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意识。要树立政策是最大资源的观念,精心研究国家的投资方向和产业政策,找准结合点和切入点,在灵活运用倾斜政策上下功夫。要增强抓机遇、求发展的能力和本领,不等不靠,不因观念滞后而失去机遇;不因思想落后而贻误发展。要树立有为才有位,不作为就是不称职,不干事就是失职的观念,始终发扬干字当头,一干到底,多干少说,干完再说的实干精神。
二要以调整农业结构为主线,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要继续巩固“6431”工程。在林果产业建设上,积极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管护机制,切实加强果园科学管理。在畜牧产业建设上,加大养殖小区建设力度,努力扩充数量,提升质量,增加效益。在经作产业建设上,切实加强对已建大棚的管理,努力提高经济效益。要继续推进“6551”工程。要转变重生产、轻经营的倾向,抓好农产品、农果产品、畜产品的产品、产地认证和品牌注册,延伸产业链条,建设龙头企业,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坚持走群众是主体、项目为支撑、政府作补助、多元化驱动、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路子,探索通过资金预算支持农业产业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建立自有资金使用考核管理制度。今年对农业的资金支持不能少于去年2200万元的投入。通过4到5年或更长时间的努力,实现“6551”农业产业化奋斗目标。按照县委关于推进农民增收六大工程的实施意见,分解任务,靠实责任,强化措施,明确目标,着力抓好特色产业增收、二三产业增收、劳务增收、扶贫增收、科技增收、保障增收,确保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要着力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试点这两项改革。针对我县农业产业化基地迫切需要向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户或龙头企业流转的实际,要努力探索土地有序有效流转的模式,逐步解决“城中村”农民和产业化基地内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为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加速农业产业化经营,保障城区农民就地创业,增加收入,缓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提供新路子。要以新农村建设、灾后恢复重建、农村沼气、农田水利设施、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园区建设、农村道路建设和西部整流域综合治理八项工作为重点,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中部率先、南部开发、西部崛起、北部提升、东部培育”的区域发展布局,培育、发展、壮大乡域经济。以乡域经济实力的扩张,推动县域经济总量的提升;以乡域经济的发展,推动全县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要以农业产业化建设为抓手,按照“做大规模、做优品质、做强品牌”的要求,切实做好区域规划,正确处理巩固与发展、速度与质量、扩面与保存、抓点与促面的关系。要加快以郭川、远门为中心,辐射全县中西部的花牛苹果生产基地建设;以陇东、草川为中心,辐射东南部的优质核桃生产基地建设;以秦亭、山门为主的肉牛饲养基地建设;以白驼、土门等中西部乡镇为主的瘦肉型猪饲养基地建设;以永清、红堡为主的蛋鸡养殖基地建设;以秦亭镇张吕村为主的放养鸡饲养基地建设。东部秦亭、山门等乡镇要充分发挥林果、畜牧比较优势,借助渭北高速公路建设的后发优势,加快农业产业化培育、小城镇开发建设的步伐。要着力突出畜牧业和以三皇谷森林公园开发建设为主的旅游业,尽快实现与关中强势产业的接轨。中部永清、白沙、红堡要着力借鉴杨凌经验,在设施农业、高新农业上依托天水农校的科技资源,发挥区位优势,率先实现高效农业的突破,率先实现农业工业化、率先实现农村城镇化。北部新城、黄门要借助天平铁路过境的有利时机,提升自身优势,寻找发展机遇,着力提升新城工业园区的开发水平,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矿产资源优势,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南部陇东、草川、丰望等乡镇要进一步加大开发力度,创造有利条件,借助清社公路的交通优势和秦州、麦积河谷川区近缘优势,加强合作,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向深度和广度开发。西部各乡镇要在全县产业化布局的框架内,按照“一乡一品,一村一业”的发展模式,主动出击,各找各的突破口,各打各的优势仗,在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发展高地上迅速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