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的轩辕宾馆北二楼会议室暖意融融、庄严肃穆,主席台前花团锦簇,主席台正中央悬挂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在十面红旗的映衬下熠熠生辉。
上午8:30分,清水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雄壮的《国歌》声中隆重开幕。
大会由大会执行主席韩新华主持。
大会的执行主席是(按姓氏笔画排序):刘天波、刘怀珍、刘俊西、阮珠有、吴九奎、李宽余 、李海祥、陈喜祥、梁治新、韩新华、雷鸣。
在主席台就座的有(按姓氏笔画排列):乐传平、刘中秋、刘天波、刘伊冰(女)、刘怀珍(女)、刘俊西、阮珠有、吴九奎、妥国保、张思佳、李宽余、李晓卫、李海祥、汪天喜、陆金良、陈喜祥、陈景华、赵云清、海霞霞(女、回)、梁治新(女)、韩新华、雷鸣、靳建民、蔡虎林等二十四名主席团成员;在主席台就座的还有市委派出莅临指导这次人代会的市委组织部人才科科长张巧兰,还有邀请的我县部分离退休老干部:张问政、纪克义、王定成、温钦康、王北宁、史有成、王定典。
在会场前排就座出席这次会议的有:李焕珍、董小明、周具珍及法检两院、县直有关单位的县级干部蔡俊杰、赵小平、闫忠祥、王明顺、霍宝珊。
在会场前排就坐列席这次会议的有:陈田仓、申焕德、汪贵生、谢红锋、温清平、王天奉、郭炳林、张陇平等县领导干部。邀请省市驻请单位天水农校、山门林场领导高强、际明琦也在会场前排就座。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07年1月10日在清水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清水县人民政府代县长 刘天波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和建议。
十四届政府工作回顾
2002年以来,十四届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落实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县委确定的工作思路,团结带领全县人民,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知难而进,艰苦创业,争创一流,加快发展,全面或超额完成了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2006年,全县生产总值10.12亿元,较2001年增长105%;财政收入3028万元,较2001年同口径增长115%;农民人均纯收入154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92元,分别较2001年增长51.6%和3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6亿元,较2001年增长680%。
——农业结构逐步优化,农村经济全面发展。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推进产业化经营,实现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54万亩,总产量增加2194万公斤;新增蔬菜面积1万亩,总面积达到5.1万亩;新增中药材面积5900亩,总面积达到2.1万亩。建成了黄牛胚胎移植中心、城郊综合养殖小区和科技养殖示范园区,畜禽增加25.1万头(匹、只);改造低产果园2.5万亩,果品总产量增加700万公斤。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完成造林55.42万亩(退耕还林21.33万亩,荒山造林29万亩,德援项目造林4.49万亩,天保工程造林0.6万亩),我县被列为全国生态治理退耕还林示范县;新修梯田9.53万亩,综合治理小流域219.24平方公里;完成农村集中供水工程80处、人饮水窖5507眼,实施生态修复试点项目封禁治理面积17平方公里、农村能源“一池三改”1200户。劳务产业快速发展,共建立劳务基地86处,累计输转富余劳动力30.68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4.99亿元。扶贫开发成效明显,累计投入扶贫资金4758.7万元,实施整村推进扶贫项目37个,贫困人口由2001年的12.91万人下降到7.75万人,下降了26.5%。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2006年达到133户,总产值达到8200万元,年均增长23.72%。
——二三产业实力增强,城市经济焕发活力。工业经济运行平稳,争取各类项目及技改资金200多万元,开发上市新产品20多个。完成天河酒业优质白酒生产线技改项目,30万吨水泥生产线、绿宝沙棘综合开发、轩辕纸业、鑫烨化工等重点工业项目落户清水,总投资1.24亿元,工业总产值1.3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900万元。商贸旅游服务业发展较快,完成《清水县旅游总体规划》编制,温泉体育训练基地和三皇谷省级森林公园景区建成运营,总投资达8000多万元的温泉工人疗养院、园林所改扩建全面实施。轩辕广场建设和赵充国陵园改扩建、标准化博物馆建设工程顺利完成。“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启动实施,杨家林市场、西关什字商贸城、家家乐购物超市等商场相继建成投入使用,个体工商户达到1873户,从业人员8800多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3亿元,较2001年增长149%。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2006年非公有制企业达到65户,总产值达8953万元,较2001年增长3.8倍,年均增长56.2%。
——基础设施逐年改善,城乡面貌变化巨大。以交通为重点的项目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共争取和实施250项重点建设项目,到位资金4.59亿元,其中先后实施交通项目38项,总投资1.48亿元,完成清水至麦积、张清公路清水段、莲寺公路清水段、阁河口至温沟改造铺油等一批国债和以工代赈公路建设项目,启动清社公路路基建设工程,实施农村公路通达工程264条1316公里,基本建成百家、黄门、金集3个五级客运汽车站和红堡三级客运汽车站。以牛头河城区防洪综合治理工程为突破口,新城开发和旧城改造并举,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区道路建设、市场建设、住宅小区建设、小巷道硬化等各项建设顺利实施。完成永清路、中山路、北环路、充国路、充国陵园路、红崖路、中山北路、南环路中东段、轩辕大道等县城道路建设,开发建设嘉铭苑、西关商贸城等住宅小区和城区供水管网扩建、集中供热工程;实施城区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栽植行道树3800多株,安装路灯300余盏。牛头河改道、河北渠灌溉、樊河堤防、南道河堤防、蔚文村段堤防、红堡蔡湾堤防等一大批重点水利工程全面完成。编制了18个乡镇的小城镇规划,山门、白驼、红堡、金集等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经营城市的步伐明显加快,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5700万元,有力地推进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
——各项改革全面实施,对外开放继续扩大。完成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国有集体企业改制60户,其中整体转让10户、破产终止19户、出售4户、解散14户、关闭1户、减员增效12户,置换职工身份3172人,兑付置换金2195.2万元,上缴社保费1012.2万元;完成了农村税费改革,先后取消了农业各税和“三提五统”等,实现了农业生产环节零税赋,直接减轻农民负担3555万元,人均累计减负118.5元;深化各项配套改革,科学撤并乡镇、村组,将原来的2镇22乡344个行政村1525个村民小组撤并为6镇12乡260个行政村和1125个村民小组,撤并各类学校68所;稳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加快乡镇职能转变,实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改革试点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不断完善。进一步拓宽招商引资渠道,招商引资近两年取得较大突破,签约招商引资项目130项,总引资10.62亿元。西关什字商贸城、综合商贸中心、西苑小区、嘉铭苑小区、温泉综合开发、集中供热、农机综合市场开发、轩辕纸业、矿产开发等一批合资、合作项目相继签约实施,大部分已建成发挥效益,有力地拉动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2006年成功举办了首届轩辕文化旅游节暨经贸项目洽谈会,清水县知名度进一步提高。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人民生活明显改善。认真落实各项财政政策,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强财源建设,积极扶持利税大户,强化税收征管,财政收入形势喜人,2006年实现大口径财政收入3028万元,较2001年同口径净增1620万元,增长115%。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较2001年增加525元和1433元。调整优化支出结构,保证了干部职工工资、“三农”、社保、救灾等重点支出。筹措资金670万元,补发了1994年拖欠的干部职工工资。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2006年拨付各类社保资金1829万元,保证了养老、失业、生育、行政事业与企业医疗、工伤保险和城镇低保、城市与农村医疗救助、民政抚恤救济等社会保障事业的顺利开展。积极拓宽就业门路,安排零就业家庭人员159人,1276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