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光的足迹 沉默的奉献
——记全市优秀共产党员伏晓黎

在6月28日召开的全市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基层党组织表彰大会上,秦安县广播电视台副台长伏晓黎荣获“全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伏晓黎,现年37岁,本科学历,200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时刻牢记自己在党旗下的铮铮誓言,始终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热爱党的新闻事业,凭着对新闻采写、新闻纪实摄影矢志不渝的追求,从一名普通的新闻采编人员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秦安县广播电视台副台长。工作中,他总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总是把镜头和笔对准基层、“瞄”向民生,将一个个精彩的瞬间定格成永恒……
聚焦基层 服务群众
2004年进入新闻战线以来,伏晓黎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深知作为一名党的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较强的政治素养,必须把党性和人民性紧密地结合起来。2007年,创办了社教类品牌栏目《成纪大地》。他秉承“替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的宣传理念,将镜头对准基层,体味弱势群体的酸甜苦辣,2008年,王窑乡张洼村村民张秀莲的两个儿子同时患上了尿毒症,她的丈夫残疾在家,家境十分困难,夫妻俩因无钱医治儿子的病而悲痛欲绝。得知此事后,伏晓黎主动找到张秀莲家进行深入采访,并认真拍摄了记录片《生命的重量》,节目在县电视台及省电视台《陇上行》栏目播出,号召观众慷慨解囊帮助张秀莲一家人度过危难。纪录片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短期内收到善款二十余万元,及时帮助张秀莲的两个儿子完成了换肾手术,挽救了一个濒临崩溃的家庭,也有效地消除了一个不稳定的社会因素。2011年,由于受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露污染海盐传闻的影响,全县发生了群众包围盐业公司抢购食盐的事故,还有部分经销商不断制造谣言,大幅抬高盐价。为了告诉群众真相,正面引导舆论。他先后多次深入盐业公司和乡下的集镇、村庄展开详细的采访,还主动联系工商部门,严厉打击部分不法经销商,并电话采访省上主管部门领导和相关专家,澄清事态,说明真相。连续发出了六篇新闻,在当晚的《秦安新闻》中循环播出,群众看了新闻,知道了事实真相,当晚就解散了包围。

全心投入 履职尽责
在日常工作中,无论上级安排什么任务,他都是毫不犹豫地接受,圆满出色地完成。2010年,省级语言文字达标考核将文广局确定为主要单位。他独立承担起各项语言文字考评材料的撰写工作。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放弃了所有的节假日,吃住在单位,日夜加班,克服资料缺少,收集困难等诸多困难因素,通过二十多天的奋战,先后撰写相关材料180余份,拍摄专题片3部,顺利通过了省语委的验收。2011年,针对文化体制改革中局台分离的现状,他又承担起为电视台制定蓝图规划的重任。在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日夜加班,翻阅了六十多部专著,研看二十多个省级卫视的台基设置,完成了10多万字的《秦安广播电视台运行方案》的策划和撰写工作。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和表扬。近年来,针对全省建设纪录片大省的战略规划,他主动承担起全县记录资源的挖掘、整理工作。先后策划并完成了《探秘葫芦河》、《文明曙光大地湾》、《铁汉御史安维峻》、《秦安货郎担》、《娲皇祭》五部纪录片文案。其中《文明曙光大地湾》获得2014年敦煌国际电影节“甘肃省十大优秀纪录片”选题。2015年3月,在他的积极协调下,大型人文纪录片《娲皇祭》策划文案正式通过中央台的审核。这为绝对落后的地方台探索拍摄大型战役性电视节目实现了有益的探索。针对中学生普遍存在的知识面窄,对地域文化了解不多的现状,他积极倡导“地域文化进校园”活动。主张将本地的品牌文化搬进校园,增强学生对当地优秀文化的了解,激发大家对家乡的热爱。为了使资料准确无误,他自掏腰包,去省图书馆查阅并复印了相关资料。加班加点完成了规划设计,并在秦安一中建成“成纪文化园”一座。首次系统地呈现了五大成纪文化品牌,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肯定和外地学校的效仿。

坚持原则 严于律己
在单位,他分管节目创优、制度创新和广告创收工作。一直以来,他都做到了在金钱面前不低头,在制度面前不含糊。严格按照单位的规章制度和《广告法》的规定加强广告创收监管。没有收受客户的一针一线而法外开恩,没有吃商家的一餐一饭而暗箱操作。为了堵住漏洞,他创设了“三级领导签字”、“四个环节审核”的程序,将广告投放的程序置于全台的监督之下,实现了透明操作,依法播放,彻底杜绝了广告经营中的不良行为。多年来,他所做的工作得到了组织的肯定和认可。先后获得省、市、县各级奖励29次。两次被评为“青年岗位创新能手”, 2008年评为天水市扶残助残先进个人,2010年被评为宣传秦安先进个人,2012年被评为全县优秀共产党员,2015年被评为秦安县劳动模范,2016年被评为全市劳动模范。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伏晓黎在工作中,处处以集体利益为重,以大局为先,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坚持扎扎实实干事,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塑造了一名基层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