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乡村 无怨无悔
——记秦安县王铺乡曹湾小学教师张建斌

他是一名农村教师,他热爱这份职业,也热爱脚下的这片热土。他说:“我是农民儿子的老师,也是农民的儿子,我深知农村孩子对知识的渴望,深知乡亲们对优质教育的期盼。因此,我更加明白自己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村教师应该怎样去做?也懂得了什么是责任和使命?”他就是秦安县王铺乡曹湾小学语文教师张建斌,从教九年来,他始终坚守在农村教育第一线,辛勤工作,任劳任怨,用爱心和耐心托起了更多山里孩子的求学梦想。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他虚心地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同时自己也认真钻研,精益求精,他说:“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只凭一些简单的技能技巧是远远不够的,要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就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适应形势发展对小学教师的要求。”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教育教学中,认真学习新课标,刻苦钻研教材,认真制定了课时计划,按要求认真备课,并根据儿童年龄特征的不同,遵循科学创新的教育原则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力求使教学方法做到新颖。同时他非常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恰到好处的激发学生讨论的欲望,及时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农村学生阅读量小,学生阅读能力较差。针对这一现象,他倡导学生摒弃死学书本的学习模式,用欣赏的眼光,对待范文中优美的语言、句子和词语,品味作者思想情感,感受范文中作品内在的美。为了开拓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弥补学生课外阅读量不足,多次组织学生开展“演讲比赛”、“讲故事”、“名著精彩段落品评”等活动,让学生感受语文课学习的价值和语言文字的魅力。作文更是农村语文教学的“老大难”问题。为此,他采取了仿写句子,描写外貌、心理、动物、景物片段,为课文补充结尾、为课文补充新的论据等手段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从而增强了同学们的创新意识。

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的天职,爱为师德之本,无爱则无教育。张建斌对学生有高度的爱心和责任心。在农村学生的学习基础比较薄弱,他总是抽时间给他们辅导功课,特别是那些留守儿童回到家里没有人指导他们完成作业,张老师放弃了休息时间,放学后帮助他们完成作业,还亲自送较远的学生回家回家。他说:“作为一名教师,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应该是最基本的原则。 九年来,他用自己的汗水浇出了一园桃李芬芳。在教育园地里他用满腔热情收获了学生的敬爱,家长的认可,领导和同事的称赞。
在农村学校,学生们最缺的是课外阅读书籍,为了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张建斌拿出自己工资,为学生购置少儿图书,成立了“图书角”,还每年自费给学生订血多少儿读物。看着学生们捧着来之不易的课外书籍仔细阅读,对张老师来说,这就是对他最大的回报。他还常用自己微薄的收入为贫困的孩子买学习用品。在张老师心中,每一个学生就像自己的孩子。有一年八月十五的前一天,张老师拿了许多月饼,发给每一位学生,“你们每个人在老师心里,都是一轮圆圆的月亮。”当时,张老师这样对学生们说。在农村,平常日子里学生们是没有甜点吃的,那天的月饼,滋润了每一个学生的心,此后,学生们更加努力地学习回报敬爱的老师。
九年来,张建斌为山区教育事业洒下了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曲曲感人之歌。如今,他正迎着朝阳,继续为深山的孩子勾画新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