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修建的马峡小学)
“娃们有了地方上学,老人有了地方下棋,我新买的三轮车也能开到家门口了!”刚从集市上回来的马峡村村民杨全忠哼着曲儿,开着三轮车,快乐的行驶在宽阔的通村公路上“如果有人问我你幸福吗?我肯定会说特别幸福!你看,现在路通了,不但今年的苹果卖了个好价钱,儿子也能开车回家过年了。我和老伴都特别高兴,双联行动带给我们的变化,我们都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新修建的通村公路)
通村公路通民心
马峡村位于郭嘉镇东南部,属浅山干旱纯农业村,村内沟壑梁卯交错分布,自然条件恶劣,苹果、花椒种植是该村的支柱产业,占农民经济总收入的80%以上。然而由于原有的通村公路坡陡路窄,坑洼不平,货车无法通行。若遇上雨天,正常行人都十分困难。村民们心急如焚,早想拓宽硬化,却因缺乏资金支持,虽时时自发修填,仍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严重影响村民生活和当地经济的发展。因道路坑洼严重,收购苹果的车辆无法进村。和邻村寺咀村相比,马峡村的外售苹果价格至少每斤低0.5到1元,每户每年少收入8000元左右。在桃子收获的季节,由于桃子的保质期较短,如果遇上下雨天,车辆无法通行,整村损失每年达百万以上,巨大的损失让村民们十分心疼,道路成为严重制约全体村民脱贫致富的瓶颈。

(资料图片:马峡村村民修建通村路)

(资料图片:马峡村村民修建通村路)
双联行动开展以来,双联单位兰州城市学院,先后多次深入马峡村。在入村走户中院领导充分感受了村委会和村民修路的强烈愿望。经过多次调研,学校出资20万元,用于马峡村的通村公路建设。村民闻听此讯,喜笑颜开。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立即召集村民进行“一事一议”,决定组织全村百姓开展“修路大业”。目前,自寺咀村至马峡村的2.6公里通村公路已完成路基拓宽并沙化。今年苹果收购时节,一辆辆货车开进了马峡村,苹果卖出了好价钱,人均纯收入提高至5100元。马峡村党支部书记杨全义说,“兰州城市学院出资为村民修路,暖了村民的心,使我们实实在在地得到了省委双联政策的实惠,更加增强了村民在党的惠民政策帮助下勤劳致富的信心。”

(兰州城市学院开展“送教下乡”活动)
教育扶贫浸人心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冬日的早上,远处的山被雾气笼罩,初升的太阳照在教室白色的墙壁上,穿过玻璃,洒在孩子们稚嫩的脸上,朗朗的读书声在院子里回响。
这里是兰州城市学院今年新帮扶修建的马峡小学。学校原址是修建于九十年代的土木结构房,因年久失修,属于危房。双联单位兰州城市学院的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想着再穷也不能穷教育,让孩子们在这样的危房里上课实在心有不忍。于是,经过多次入村调研和项目争取,兰州城市学院为村里争取到30多万元的危房改造项目资金。今年7月,马峡小学正式启动拆迁重建工程。经过三个月的紧张施工和全村人的通力协作,焕然一新的马峡小学在9月底完工,10月份恢复教学,孩子们坐在新教室里,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资料图片:马峡小学旧貌)

(资料图片:修建中的马峡小学)
兰州城市学院作为教育院校,在双联行动中,积极发挥学校优势和学校人才资源优势,突出文化扶贫、精神扶贫和致富技能提升。学校利用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联系村开展“七彩夏令营”活动,开设了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美术、舞蹈辅导班,培训特长生。学校制定优惠政策,对考入兰州城市学院的联系点贫困户子女,免除学费;对报考兰州城市学院的秦安县考生,优先录取。

(新修建的马峡村文化休闲广场)
文化广场娱身心
当中国大妈把广场舞跳到莫斯科红场的时候,马峡村还没有自己的文化休闲广场。而此时,经过短短的三个多月,马峡村的广场上也响起了“小苹果”的节奏,踏上了和莫斯科红场一样的舞步。
“以前看城里人吃过晚饭出去高高兴兴地跳广场舞,大家心里特别羡慕,心想着我们村什么时候也能有自己的广场。这不,一股双联风吹进了我们马峡村,兰州城市学院不仅帮助我们修路修学校,还修了这个广场。”陈阿姨今年52岁,今年儿媳妇生了孩子,她进城待了大半年,也学了不少舞曲。这不,广场一修成,爱好文艺的她就自己买了个音箱,免费为村里的姐妹们教舞,“冬天了,地里也没啥农活可干,我们出来跟着陈姐学跳舞,不仅能活动活动筋骨,锻炼身体,大伙儿还能一块儿唠唠嗑聊聊天,联络联络感情。”王阿姨一边挥舞着手臂,一边高兴地说。
用马峡村党支部书记杨全义的话说,和以前的“土广场”比起来,现在的广场可以说是变得“高大上”了。在双联惠风的吹拂下,在兰州城市学院的鼎力支持中,在马峡村全体村民的义务投工投劳中,马峡村文化休闲广场很快就建成了。推土、铺沙、硬化……奏响了一曲欢快的交响乐。随后,兰州城市学院又争取为广场安装了太阳能路灯、篮板等健身器材。

双联干部心连心
“驻村干部到,幸福进村来,干群更融洽,邻里变和谐,村里变化大,农民乐起来!”走进双联村,都能听到当地农民对兰州城市学院“双联”工作联系点驻村干部的一片片赞美声。联户干部驻村期间,挨个入户,和他们面对面沟通感情,心对心交流思想,了解生产生活情况,倾听群众意见,宣传惠民政策,共同探讨增收致富门路,完善脱贫计划,增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决心和信心。
兰州城市学院教师晏立强是2013年6月来到郭嘉镇的,每天他都早出晚归,为每个贫困户建立了电子档案,清楚的记下了其生活条件、经济来源、思想动态、当前存在矛盾和自己的愿望。与村干部、村民代表、致富能手等及时进行座谈,逐户、逐问题地进行分析,深入研究,找出结症,制定对策,着力为民排忧解难。“他们每次走访回去都很晚,笔记本上写得密密麻麻的,还经常帮助我们和村委会、镇政府沟通商量,给我们分析问题、争取利益,是我们农民的贴心人呐!”马峡村党支部书记杨全义说,“兰州城市学院双联干部的到来,不仅给我们村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还促进了干部和群众、村民邻里之间的关系。现在,村民和干部之间、村民之间,相处得更加融洽、和谐了。”“干群亲不亲,就靠走得勤。”兰州城市学院的双联干部不忘时刻和老百姓坐在同一条“板凳”上,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在双联单位和双联村之间架起了一座无障碍的沟通桥梁,切实让农民群众感受到了兰州城市学院真情帮扶的温暖情意。
初冬时节,走进秦安县马峡村,蜿蜒的通村公路伸向远方,白色的小学围墙在阳光下倍显夺目,一张张喜悦的笑脸无处不在……马峡村的华丽变迁,让每一个村民的心里都暖烘烘的。采访中,记者听到最多的是在“双联”行动中,路通了,学校修好了,村民收入提高了,日子越过越好了……这一句句暖人的话语,也让双联单位的干劲更足了。接下来,兰州城市学院表示,将进一步突出帮扶重点,加大帮扶力度,把帮扶工作同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设身处地为村民着想,切实为他们增收致富出实招、谋良策,激发大家增收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脱贫致富,早日实现小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