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向小康的强大引擎
——秦安县扶贫开发工作综述
眼下,走进秦安大地,一条条宽阔的水泥路直通农家,一座座崭新的红砖瓦房拔地而起,一座座规模养殖场鳞次栉比,一片片郁郁葱葱的果园焕发无穷生机……一幅幅幸福喜人的图景诠释着秦安县扶贫开发取得的新成就。秦安县是全省十八个干旱县之一,也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六盘山集中连片地区特困县和“三西”农业建设县,但秦安人因抚贫而改变,重产业培育,施富民之计,奏响了富民强音。
外部援手要引,内部挖潜更要有;青山绿水要留,百姓腰包也要鼓。这是抚贫开发工作给秦安人的启示。
近年来,秦安县委、县政府以百姓的视角审视扶贫开发,以超前的思路部署富民兴县,以创新思维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县情实际的扶贫开发新路子,就是以整流域整村推进和连片开发为重点,坚持不懈修梯田、兴水利、通农路、打水窖、覆地膜、栽果树、养家禽、建基地、兴产业,昔日贫瘠落后的羲里娲乡,如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至2013年底,全县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32.28万人减少到25.41万人,共减贫6.87万人,贫困面由2011年的55.9%下降到44.4%,下降11.5个百分点,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1年的3294元增加到4430元,净增1136元,年增长15%以上。
产业扶贫夯实增收基础

秦安县依托地理优势,借助扶贫外力,积极实施林果富县战略,把果品产业作为全县经济发展的大方向,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脱贫富民路子,真正做到了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互利双赢,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有机统一,人口、资源与环境良性循环。
近年来,随着该县苹果、桃等果树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一些外出打工的村民也自发地返乡种起了果树。通过政府主导,村民参与,在刘坪乡黄湾村等7个村庄实施连片区域开发,项目总投资2488万元,其中国家扶贫资金500万元,整合农业、林业、交通等部门资金1988万元。经过一系列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设施的建设,2013年,黄湾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4000元以上,在片区开发过程中建立的大批果窖解决了农户自家生产的苹果保鲜难题,按照每个窖可储存苹果2万斤,每斤苹果售价高两、三毛钱的价格计算,每个果窖每年可以使农民多收入五、六千元。
秦安县结合贫困乡村实际,积极实施开发式产业化扶贫工程,坚持在浅山干旱山区大力发展“梯田+林果+节灌+全膜+路网”的“五位一体”旱作农业,在高寒阴湿地区综合发展农、林、牧、草业,在川道区重点发展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林果、畜牧、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为促进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至2013年底,全县以苹果、桃、花椒为主的林果业栽植面积达到90万亩,林果总产量47.44万吨,总产值达19.78亿元,林果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70%以上;全县建成养殖场182处,养殖专业村60个,畜禽饲养总量达451.39万头(只),肉蛋奶总产量达5.72万吨,畜牧业产值达5.3亿元。
同时,随着秦安苹果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该县相继建成了秦安长城果汁饮料有限公司、天水冠源果业有限公司、甘肃盛源商贸有限公司等一批以果品冷藏、销售为一体的省、市级扶贫龙头企业,并与贫困村农户实行订单生产,积极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营机制,有效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让秦安的果品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声名鹊起,供不应求。仅2013年,给予企业150万元进行扶贫贷款贴息,给予农户410万元扶贫贷款贴息,大部分都用到了果品产业上。目前全县果品贮藏保鲜库达到54座,简易半地下式通风果窖12680座,果品总贮量26万吨。
整合资金连片开发增效益
“过去每天都为吃水发愁,天不亮就要走两三里山路去挑水。现在可好了,大家盼望已久的自来水终于接到了家中。”秦安县安伏乡杨寺村村民李桂香高兴地说。杨寺村坚持统一规划、整合项目、政府引导、群众自建的原则,争取国家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资金393万元,完成了154户住宅建设,改扩建学校1所,修建农路6.7公里,自来水入户154户,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秦安县按照“统一规划,集中使用,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原则,加大交通、农业、林业、水务、教育等相关部门的项目资金整合力度,加实现财政扶贫资金与其他支农、涉农资金统筹安排,整合使用,发挥整体效益,提高扶贫开发成效和示范点带动效应。将50%左右的扶贫资金用于梯田、农路、提灌、桥涵等基础设施建设,群众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有力改善了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了自我发展能力。
2010年以来,该县按照“突出重点,分类指导,逐步实施,从严验收”的原则和“建一村活一片,建十村活一方”的标准,在兴丰乡燕湾、云山乡高党等48个贫困村实施了参与式整村推进项目,在刘坪乡黄湾等45个村实施了1个片带开发和3个整乡推进项目。累计新修砂化农路256.4公里,硬化道路117.8公里,梯田1.26万亩,小型水利3处,过水桥面7座,新建优质果园11.5万多亩,建成配套果园节水灌溉设施1.25万亩,大大提高了扶贫开发的综合成效。
联村联户促发展,为民富民奔小康。秦安县以“双联”行动为契机,以实现“八个全覆盖”和做好“五件实事”为抓手,以“五联五帮”为载体,进一步加强东西扶贫协作和国家部委、单位定点帮扶工作,积极联系省、市各级帮扶单位,加大县、乡单位帮扶工作力度,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形成扶贫开发工作的强大合力。2012年以来,省、市、县、乡各级帮扶单位共为全县335个贫困村直接捐助资金达5353万元,捐助各类物资折价874万元,助力了全县扶贫开发工作的有序开展。
科技扶贫增加农民收入

扶贫工作是以解决贫困群众的温饱问题为基础目标,但最终目标是通过扶贫开发提高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和致富本领。本着这样的认识,秦安县不断加大科技扶贫项目的投入力度,将新品种、新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和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重要措施来抓,取得了良好成效。
近日,正在果园忙着给苹果套袋的王尹乡姚沟村果农姚旺财对记者说“现代农业离不开科技,科技的力量真了不起!要是说起咱们的果实套袋,大家一个个都眉开眼笑,合不上嘴。也难怪,这套了袋的果子外观漂亮,颜色鲜艳,价格一年一个样,客商抢着要哩。这套袋虽说花了点钱,费了些事,但是果园产量提高了、果品质量上去了,能多卖钱了,你说这靠果园吃饭的庄家人能不高兴吗?”据该村党支部书记介绍,县上不但加大新技术推广力度,大大的提高了果树的综合管理水平,而且每年举办上百次果园管理技术培训,通过专家教授的课堂理论培训和田间地头的现场指导,让广大果农学到了先进的果园管理的方法,为农民增收致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0年以来,该县在逐步建立完善农业服务体系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农民科技协会,积极开展科技培训。累计开展果树修剪、果品套袋、果园管理、果品保鲜、病虫害防治、养殖技术等各类技术培训13万余人(次),推广科技项目8个,引进新品种6个,推广面积达3万亩以上,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和覆盖面逐年提高。同时,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劳动技能和“两后生”培训,积极实施“雨露计划”工程,先后培训“两后生” 7100 人,扶持贫困家庭学生12000名,使全县80%以上的贫困村劳动力得到稳定就业。
人多地少、劳动力资源过剩是秦安的实际,秦安县把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做为加快扶贫开发的大产业和大项目为抓,按照“市场引导、政府推动、基地培训、能人带动、促进输转”的工作思路,坚持外抓市场开拓和维权服务,内抓职业技能培训和组织化输转,积极开发人力资源,努力扩大输出规模,不断提高输出质量和效果。2013年全县劳务培训3.97万人,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11.2万人,其中有组织输转6.89万人,创劳务收入13.9亿元。
教育扶贫加快均衡发展
“扶贫断贫困,教育铲穷根。”秦安人重视扶贫开发,更重视教育对于贫困的颠覆作用。近年来,随着百姓对于教育逐渐重视和政府加大投入,秦安县的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在长期的教育改革中,秦安人在结合农村偏远地区教育客观实际的基础上,加快农村教育均衡发展,做出了教育扶贫的有益探索。
秦安县农村山大沟深,各学校办学条件差距较大。为了破解这一难题,稳定教师队伍,加快农村教育均衡发展,该县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决定在陇城镇新建教师住宅园区进行试点,新征建设用地28亩,规划新建教师周转房2栋144套,建筑面积11990平方米,新建用于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教师培训的教学教研综合楼1栋,建筑面积3393平方米。项目建成后,把该乡镇范围内所有的老师全部整合到乡镇,根据乡、村教学要求统一配送,每天接送距离较远的教师白天到学校上课,晚上在住宅小区食宿。这一颠覆性的改变,将解决秦安县农村子女上学难,农村基础教育师资薄弱等诸多问题,为贫困地区基础教育提供新的借鉴。
“我们结合实际,围绕教育资源公平、合理配置,正在做一些试点——不撤并学校和教学点,从原来整合学生改为整合老师。如果学生寄宿在离家很远的学校里,不仅对孩子身心健康有影响,家里的父母也会很失落。所以我们的校车原来拉学生,现在拉老师。我们搞试点的陇城镇,经测算,全镇接送学生需要14辆校车,但接送老师只需4辆。”县委书记王东红谈到秦安教育扶贫探索时说,“我们知道,一个老师可以教很多学生,中心学校的老师力量比较强,教学点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如果每个教学点配一个音乐老师,一个美术老师,很难办到,但我们用很少的校车拉着老师在学校之间流动,全镇的教学问题就解决了。避免了学生的辍学,也避免了教育资源不均衡和不公平的问题。我们现在正在给老师建宿舍、食堂、办公楼,今年秋季就能落成。这项工作关键是机制要运行好,把老师的积极性调动好。我们的这个试点取得经验成功后将向全县推广。”
如今,秦安县正紧扣“2020年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紧紧围绕省“1236”扶贫攻坚行动计划,以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为支撑,以改善贫困村基础条件、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为主要任务,以项目建设、片带开发、产业扶贫、劳动力培训为重点,以“双联”行动为载体,逐步迈上扶贫开发事业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