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天水新闻>>秦安>>正文

王东红在秦安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报告
(2007-1-15 16:38:45) 有位读者读过此文 来源:天水在线  打印本页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07年1月10日在秦安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秦安县代县长 王东红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四年来的工作,并对下届政府的工作提出建议,请予审议。同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与建议。

  一、过去四年政府工作的回顾

  四年来,县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扎实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县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较快发展,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的成绩,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为今后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6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16.5亿元,比2002年增长56.4%,年均增长11.8%,其中第一产业4.7亿元,年均增长13.8%;第二产业3.93亿元,年均增长10.5%;第三产业7.88亿元,年均增长11.4%。财政收入完成5678万元,比2002年增长24.4%,年均增长5.6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20.2亿元,其中2006年完成6.7亿元,比2002年增长97.2%,年均增长18.5%。

  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坚持以抗旱减灾保粮为中心,从调整结构、扩大耐旱作物品种入手,突出抓了地膜覆盖、种子工程等旱作高效农业技术的推广运用,主要农作物良种率达96.4%,在连年遭受干旱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粮食生产稳定增长,2006年粮食总产量达14.9万吨,比2002年增长32.4%。在浅山干旱地区大力推广“杜寨模式”的设施农业,建成山地日光温室925座,塑料大棚2400座。蔬菜、中药材、牧草等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刘坪青椒通过国家级无公害蔬菜产品认证。实施了莲叶公路沿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刘坪、柴家山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园区建设规模进一步扩大。以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和基地建设为重点,发展优质果椒园10.4万亩,高接换优2.5万亩,果实套袋7.2亿个,建设优质无公害果椒基地16.2万亩,被命名为省级无公害水果基地示范县,新红星、金冠、红富士苹果和秦安蜜桃、早酥梨、凯特杏、花椒通过了国家级绿色食品认证,“北京7号”蜜桃荣获北京奥运推荐果品一等奖和“中华名果”称号,建成果品气调库5座,总贮量4600吨,2006年果椒总收入2.51亿元,比2002年增长1.1倍。新增规模养殖户2410户,畜禽饲养总量达到230.6万头(只),商品率由2002年的47.5%提高到52.7%。把劳务输转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来抓,打造出“娲乡家政妹”、“秦安名厨师”、“成纪服务员”、“大地湾建筑工”等劳务品牌,累计输转劳务人员54.4万人(次),劳务总收入9.5亿元,荣获全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劳务输转工作先进县称号。以“三清三改四治一提高”为切入点,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完成了1个省级、6个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规划,安伏乡大坪村渠沟组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进展顺利。

  县域工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立足县情,突出特色,对有一定规模、市场前景好的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年产500吨白酒的大秦酒业、30万条拉舍尔毛毯、万吨淀粉加工、前进包装有限公司500万个包装箱等生产线和莲花向阳食品厂800吨贮藏冷库建成投产,西川、叶堡工业园区建设势头良好,县域工业发展取得较大突破。2006年,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6250万元,比2002年增长55.4%。大力扶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新建、扩建兴国小商品市场、成纪娱乐商贸城等市场17个,农家店30家。全县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达到5337户,注册资金2.21亿元,从业人员1.6万人,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县经济总量的49.1%。

  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坚持把项目争取和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有效手段,创造性开展工作,四年共落实国家和省、市各类项目698项,总投资6.96亿元。通过举办节会和组团招商,签约招商引资项目109项,引资10.6亿元,这些项目的实施,有力地拉动了经济增长。城市建设和管理成效显著,投入拆迁建设资金5.5亿元,拆除建筑物8.1万平方米,新增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建成了成纪大道、新华街、青年路、解放路北段、吴家巷、兴国文化广场、城区供水、滨河路立交桥匝道等一批基础设施和成纪大厦、滨河雅苑等住宅小区,完成城区主街道3.6公里的绿化、亮化和饮马巷排水明渠盖板铺设工程,硬化城区小巷道93条10.9公里,城市功能显著增强。随着城镇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的成立,城区卫生、交通和市场秩序得到有效整治,市容市貌明显改善。实施经营城市战略,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土地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共出让土地14宗211.4亩,实现土地收益1.25亿元。县城总体规划修编通过市级评审。郭嘉、陇城两乡撤乡建镇,莲花、叶堡小城镇总体规划通过评审,陇城、魏店、郭嘉、五营等7乡镇完成了地形图测绘。莲叶、蔡莲、郭上、杨梁、西高、蔡马公路相继建成通车,新建、改建葫芦河大桥等桥梁10座,新修农村公路68条342.5公里,全县通车总里程达1783公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完成葫芦河和南小河堤防工程7.4公里,新建集雨节灌和人饮水窖4.2万眼,小水利和农村人饮集中供水工程71处,治理小流域187平方公里。建成沼气池5250口。改造农电线路1828公里。通讯网络不断扩大,全县428个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电话,移动信号覆盖率达90%以上。完成退耕还林、“三北”四期、天保工程和世行贷款林业发展项目16万亩。

  各项改革迈出新的步伐。积极推进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的企业改制,解决了原化工厂、沙棘厂、百货公司等破产企业的遗留问题,完成县属企业改制55户,改制面达96.5%,核销处理不良资产贷款1.1亿元。大力推行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免征农业税1121.5万元,农民人均减负19.07元。加快推进乡镇职能转变,全县22个乡镇撤并为17个,515个行政村撤并为428个,乡镇职能逐步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立了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和行政效能投诉中心,取消行政审批项目194项。启动了教育、卫生等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对32所独立初中、城区小学和17个乡镇学区校长进行了公开竞聘。投资体制、粮食流通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等改革稳步推进。

  财税金融工作取得较好成绩。以增收节支为重点,依法强化税收征管,培植地方财源,财政收入稳定增长,2006年创历史最高水平。开展了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制试点工作,全面推行了全县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统一发放和乡镇零户统管。强化预算约束,加强资金调度,按时发放了职工工资,连续两年兑现了年终一次性奖金,基本保证了重点支出的需要。积极争取与开发银行的金融合作,被国家开发银行确定为开发性金融合作试点县,落实贷款2000万元。金融运行平稳,2006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4亿元,比2002年增长82.6%;各类贷款余额8.05亿元,比2002年增长50.4%。

  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以整村推进为主的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显著,全县农村贫困面由2002年的36.1%下降到18.8%,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630元,比2002年净增39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00元,比2002年净增1260元。城镇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人均居住面积达16平方米,比2002年增加6平方米。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4亿元,是2002年的2.3倍。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养老、失业保险覆盖面达到98%以上,累计征缴养老保险费2155万元,失业保险费218.9万元,按时发放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城镇低保范围逐年扩大,低保标准逐步提高。认真落实就业和再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先后有5120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高度重视灾区和困难群众生活安排,四年共安排口粮救济款675.7万元,基本解决了城乡困难群众的生活问题。

  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引进推广实用技术79项,通过了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考核。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加大了学校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力度,新建、改造县一中、二中、五中、四小、五小等中小学校159所,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消除危房面积5.98万平方米,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整合教育资源,组建了职教中心,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民办教育有了新的发展,四年高考本科上线人数3189人,其中2006年1093人,突破了千人大关。全民健身活动不断深入,竞技体育水平有所提高。成功承办了首届市级女娲公祭大典,创办了综合文化季刊《大地湾》,新编现代小戏《杀鸡宰鹅》荣获省级优秀剧目奖。认真开展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保护和开发工作,女娲公祭、蜡花舞等7个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市级保护名录,秦安老调列入省级保护名录,陇城镇和五营乡邵店村、兴国镇凤山村被命名为甘肃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启动了大地湾史前遗址博物馆建设,公布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文庙大成殿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县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到3处,被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授予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称号。积极实施广播电视城网光纤改造和“村村通”工程,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87%和85%。新建、改建王窑等3所乡镇卫生院,建成县医院门诊楼和县传染病专科楼,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工作得到加强。以基层基础工作为重点,建成计生服务所17个,计划生育逐步由强制管理向政策推动转变,整体工作水平有了新的提高,2006年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5‰,比2002年下降1.45个千分点。民兵、预备役、国防教育、双拥工作和民族宗教、统计信息、审计监督、防震减灾、档案管理、残疾人保障、质量技术监督等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民主法制和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四五”普法成效明显,“五五”普法全面启动。贯彻《行政许可法》,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制定出台了《秦安县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等28部规范性文件,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积极推行政务、村务公开,完成了第五次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社区工作得到明显加强。自觉接受县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积极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意见和政协委员提案,主动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推动了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四年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意见373件,政协委员提案270件。高度重视信访工作,认真解决群众反映的各种问题,办理群众来信来访1028件(次),立案165件,结案率92.1%。依法强化土地管理和环境保护,查处违法用地案件51起,收回土地47.6亩;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63起,关闭污染企业12家。加强了安全生产监督和市场经济秩序整顿工作。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禁毒专项斗争,完成了县中队、看守所的搬迁,被命名为全市平安创建工作先进县。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政府部门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不断增强。积极开展行风评议、减负等工作,加大了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力度,为建设勤政、廉洁、务实、高效的政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为群众办实事成效显著。四年来,县政府每年都要确定并完成与城乡人民生活密切相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十件实事。2006年确定的滨河东路南段建设,解放路改造,举办首届女娲公祭活动和第三届桃花会暨经贸洽谈会,莲花镇曾梁等14村整村推进,东坪电灌改造和西川安全供水工程,建设西川和叶堡工业园区,万吨果汁生产线项目,35所中小学校1.4万平方米危房改造,14所乡镇卫生院改造,泾甘、秦远公路改造铺油和西高公路建设等十件实事,除万吨果汁生产线项目因水源问题几经选址,泾甘、秦远公路秦安段改造铺油工程因省、市投资计划下达迟未完成外,其余实事都己基本完成。通过坚持集中财力办实事、办大事,有效地改善了城乡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密切了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各位代表,过去的四年,在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十五”计划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不仅为实施“十一五”规划和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更加坚定了我们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回顾四年来的工作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开创我县改革发展的新局面,必须坚持和把握好以下几点:

  1、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秦安实际出发,正确看待不利因素,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在困境中找出路,在创新中谋突破,在发挥优势上求发展,才能不断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2、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结合实际,确定科学合理、适度超前的奋斗目标,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一切工作围绕加快发展来谋划,一切问题依靠加快发展来解决,才能形成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3、必须坚持发展抓项目,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有效手段,真正靠项目拉动经济增长,不断夯实发展基础,提升发展优势,增强发展活力。

  4、必须充分发挥林果业、商贸业和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把壮大县域工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培育旅游产业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途径,促进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大力培植地方财源,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

  5、必须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和劳务经济,推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6、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理顺情绪,化解矛盾,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形成促进发展的强大合力,维护全县大局稳定。

  过去四年所取得的成绩,是县委正确领导,县人大、县政协有效监督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县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团结一致,奋力拼搏的结果;是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干部和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真诚理解、密切配合的结果;也是历届县委、县政府不懈努力、奠定良好工作基础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所有关心、支持秦安经济建设的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思想解放程度还不够,开放意识和创新精神不强,发展环境还不宽松,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的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二是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作为特色和优势产业的林果业、商贸业对县域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强,工业经济发展缓慢,非公有制经济规模小、层次低,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尚未变成现实的产业优势。三是争取项目和招商引资领域还不广,对外开放程度还不高,投融资渠道单一,银行信贷渠道不畅,民间资本运作机制不健全,发展资金不足,经济持续增长乏力。四是县级财政仍很困难,财源基础薄弱,刚性支出增多,收支矛盾十分尖锐。五是农业基础脆弱,产业化水平较低,农民整体增收难度较大。六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城市功能弱,城镇化水平低,城区脏、乱、差现象还未彻底解决。七是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社会保障、就业和再就业、维护稳定的压力较大,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些难点、热点问题仍比较突出。八是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个别干部作风不实,一些工作落实的效果还不够好,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克服和解决。

本新闻共3页,当前在第01页  [01]  [02]  [03]  


新 闻 推 荐

刘天波当选为清水县人民政府县长 刘中秋等当

·浙江义乌县拥有地级市权限 成全国权力最大县
·殉职飞行员李剑英家人日记:遗体保持驾机动作
·萨达姆弟弟与前革命法庭法官被执行死刑(图)
·“中国崛起”概念急需软着陆 更应关注大国衰落
·目击北京遣送88名罪犯 座次图标明危险人物(图)
·李咏调侃陕西人“懒汉” 网友称其玩笑过头(图)
·民进党再陷权力争夺风暴 苏贞昌在劫难逃?
·马英九要全台“走透透”雄心勃勃欲夺回执政权
·空军歼10部队苦练先敌发现先敌锁定先敌开火
·专家称党内潜规则导致领导干部作风败坏
·民企老总频频落马 民企“原罪”再成热论
最 新 图 片
刘天波当选为清水县人民政府县长 清水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 周伟当选为秦州区人民政府区长 王 天水市秦州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天水市摄影家协会收藏2006走进20 2006年天水市招商引资八大工作成

相 关 新 闻

·王振宇在甘谷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报告
·徐守盛:把《政府工作报告》修改得更完善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
·张家川县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
·甘谷县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
·秦安县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
·天水市二00六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解读政府工作报告:83次“改革” 29处“体制”
·天水市秦安县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

新 闻 评 论
请注意: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天水在线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天水在线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天水在线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评论内容:

(最多300个字符)
  查看评论

01084 四合院的影子
01083 天水古民居
2006年天水市招商引资八大工作成果

最新新闻
·王东红在秦安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报告
·改造老县城 建设重点镇——天水城镇建设全面提速
·天水邀请有关专家会商“13111”工程方案
·郭奇若:以电视数字化带动社会信息化
·全省打黑除恶电视电话会议召开 天水部署打黑除恶工作
·1月12日,市政府召开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汇报座谈会
·天水农业三大支柱产业发展步伐加快
·省政协副主席喇敏智参观天水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
·天水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劳动保障体系渐趋完善
·天水市国资委:企业改革促进工业经济发展
·天水市城投公司:城市经营水平不断提升
·天水市财政局:天水财政实力逐年增强
·天水市交通局:天水交通设施建设发展迅速
·心理矫治研究基地在天水监狱挂牌
·“三学三比”促进天水运政系统行风转变
·市委常委副市长张国华:农业增产 农民增收
·武山县四门镇干群携手建设新农村
·农村饮水安全项目惠及清水万余农民
·2006年天水市十大房产项目进展顺利
·红楼梦选秀 天水姑娘徐行晋级全国总决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