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与创业的辩证法
站在秦安县的高处放眼望去,新修的楼房如雨后春笋般,一天天改变着这座城市。县委书记陈天雄自豪地说,这些楼一部分是打工仔建起来的。
映衬这句话的,是5月28日在第七届“全国创业之星”经验交流表彰大会上,秦安县获得了全国劳动力资源开发、劳务输转工作先进县。康峰、王玉茂等昔日外出的打工仔,如今回乡创业的知名企业老板,被授予“全国创业之星”荣誉称号。
造福桑梓的变化,千金难买的荣誉,是对秦安劳务输出的最高褒奖。当一些地方还通过打工解决温饱时,秦安的打工者开始步入了“外出打工,当上老板,回乡创业”的三级跳,逐步实现了外出打工与回流投资的良性互动,探索出了“劳务基地带劳务,劳务又带地方产业”的发展模式,使秦安发展如虎添翼。
这是如何产生的?近日,记者走进秦安,发现此中蕴涵着普通而又深刻的辩证法。
秦安山穷水瘦,人口众多,一堆黄土一堆人,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多少年来,秦安一些农民挑着货郎担,担着养家糊口的希望,走街串巷,东奔西跑,“吃在外,省在家,挣了钱,养了家”。但“货郎担”以及因此带动的一些人走出去打工,只是小打小闹,无法让农民真正富起来。
让打工从“小规模”转化成为“大产业”,秦安县的党政班子开始咬定“打工”这座“青山”不放松。他们深知,秦安地上没草,地下没宝,53万农业人口中,富余劳动力就有15万多人。要想让老百姓钱袋子鼓起来,打工挣钱不啻为一道选择。
如何让人走出去,颇费思量。摸清“家底”为首要任务。今年,秦安县在县劳务办基础上,又在人口集中的8个乡镇设立了劳务集中站,全县515个行政村都配备了劳务信息员。这样,谁具备打工条件,年龄多大;谁在外地打工,收入怎样,都一清二楚。“掌握”了信息,县上便实时跟踪管理,宣传动员,打消顾虑,让村民走出去。
走出去的方式要有点辩证法,因为大多数打工的是靠“苦力”。为此,秦安县整合阳光工程培训、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中英项目技能培训等项目,给村民传授技术,让他们走向拼“技能”。他们还巧借外力拨千斤,积极联络动员,让用工企业“一杆子插到底”,直接培训农民工,弥补了资金短缺的遗憾。现在,由省火电公司培训的100多名秦安籍电焊工,在山东工地上,年薪达4万元。
有了一技之长,一拨拨的农民工走了出去。秦安县的打工基地,也从东进西出、南北并举转向了筛选高质量有保障的企业。去年以来,他们在现有128处劳务基地的基础上,又多次组织得力人员四面出击,在天津、南京、广东、山东,新添了10多家温暖的他乡“家园”。为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县劳动局还专门成立了劳动监察中队。去年一年,仅追讨农民工工资,就达千万元。
精心的呵护培育,使秦安县的劳务产业从昔日的小货郎,变成了与传统的商贸流通业、林果业等并驾齐驱的一大支柱产业。今年截至10月底,秦安已有13万多人出外打工,挣回了2亿多元。
钱挣到手了,咋花?这使秦安劳务产业像“小”与“大”一样,经历了由“只花钱”到“钱挣钱”的思辩。
在有些地方一些人的眼中,打工赚到的钱,就是回家盖房子、娶媳妇、生孩子。但秦安人敏锐地认识到,打工不仅仅是为了这些。“输出一人,致富一家”,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打工,重在学习,重在发展,重在寻找新的机会。要让打工者从挣票子、盖房子、将钱花完,转变到换脑子、办厂子,以钱挣钱上来,为家乡发展添一把火。
叶堡乡东升村村民王玉茂,2002年用打工赚的钱参与到了秦安县的旧城改造中,先后投资上亿元开发房地产,在天水市麦积区、陇南文县建商厦。今年,还投资2380万元修建了秦安农贸综合市场,解决了困扰县上多年的马路市场问题。如今,他的企业生意红红火火,一年光支付员工工资就得100多万元。
王玉茂只是秦安县回乡创业者的一个缩影。县上鼓励有一定资金和技术实力的外出农民工回到家乡,用积蓄的资金,为家乡发展出一份力。今年,县上在西川、蔡店、何川3个工业园内,项目上扶持,信贷上支持,税费上优惠,法律上保护,“筑巢引归雁”,以宽松的环境,为外出打工者创业提供了坚实的发展平台。目前,已有天水凯源塑料厂、天天乐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等7家企业入住园区。
据不完全统计,迄今秦安县已有1.89万名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当起了大小老板。这些昔日闯荡四海的打工仔,将上亿元资金投入到造福家乡的事业中,兴办企业、开设店铺,涉猎服装、餐饮、建筑、房地产等行业,解决了秦安经济发展急需的人才、资金、技术问题,成为发展民营经济的一支生力军。
在返乡创业人员热火朝天的干劲中,秦安劳务的辩证法,也体现了对“远”与“近”的思辩。在大多数人的理解中,打工就是要远行,就是要“让人走出去,把钱拿回来”。但秦安人认识到,要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的进程,村民们就地打工必不可少。
西川镇小庄村村民王慧娟,已连续出外打工好几年。但今年,她在银星毛纺厂找了份工作。“离家近了,收入也不错。”一提起这事,她就高兴。
银星毛纺厂的老板,是曾在绍兴经过商的返乡创业人员刘双银。现在,返乡创业人员创办的一批批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消化了大量的农民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秦安已就地转移了3万农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