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30日上午,刚刚经历过一场小雪的静宁县仁大川笼罩在一片薄雾中,连片的果园静静地向云雾深处延伸。仁大果业协会60岁的李恒义老人早早来到协会,与部分果农,商量果树冬剪、春季防冻等事宜。“仁大的苹果能发展到今天,多亏了李会长!”无论是乡村干部,还是周围的果农,大家都交口称赞这位重科技、热心肠的李会长,为当地苹果产业做出的贡献。
李恒义早年从县农业学校毕业后,就率先在仁大川搞粮食新品种推广。后来,他发现种粮食效益低,而仁大川的气候、土壤等都非常适合种植苹果。
1986年,李恒义先后3次自费到山东考察,并花了2000多元调回优质苗木。回来后他动员群众试种了100亩红富士苹果,3年后成功挂果,并在当年卖了个好价格,亩均收入比种小麦高出好几倍。
1992年,在乡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下,整个仁大川全种上了苹果,达到8000多亩。通过多年发展,目前仁大及周边乡村优质苹果已发展到1万多亩。仁大苹果以其色亮、味甜、鲜脆和绿色无公害而畅销全国,部分优质果还直接出口国外。
20年来,李恒义无偿为群众进行果园管理和技术服务。他先后花了4000多元,购置光盘和有关书籍,免费给果农播放或发放;自己掏腰包6000多元,先后请了10多位全国知名果农专家给农民讲课;从果树冬剪到春季疏花,再到秋季摘果,一年四季,李恒义都钻在果园里,为千家万户的果农手把手指导。
“苹果面积扩大了,规模上去了,不仅仅是技术服务,还有质量把关、对外销售、无公害生产等问题,急需要有一个组织来管理、协调和服务。”李恒义告诉记者,为了一心一意把仁大川的苹果产业搞好,他辞掉了村主任职务,准备成立一个民间协会,组织农民种植优质果和精品果,带领他们进入广阔的市场。
2002年,仁大果业协会成立,李恒义被推选为会长。
几年来,李恒义领导的小协会发挥了大作用。协会在每个村口设一块小黑板,李恒义每天将自己掌握的天气预报、苹果价格等信息写在上面。
2005年5月的一天,李恒义了解到次日气温会大幅度下降,可能发生冻害,就动员群众给果树下堆放麦草。凌晨2时,他在大喇叭上喊一声“点火”,顿时整个仁大川烟雾缭绕。靠烟雾的温室作用,上万亩苹果保住了,免遭冻害。
2005年苹果收获后,李恒义根据全国市场调查,仁大川的苹果肯定涨价,并在小黑板上公布:精品果每斤低于2元、特级果低于1.8元、标准果低于1.5元,不能卖!后来的市场行情果然与事先预料的一致。“李会长真是神了!”果农们由衷地称赞道。
靠科技发展果业,帮助农民脱贫致富,这是李恒义一直坚守的信念。作为一名已有3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李恒义还始终坚守一个信念,那就是:“为人民服务”。
从协会最初100名会员,发展到现在的1100名会员;从当初的挑担销售,到如今的火车皮运输;从年售几万元到目前的630多万元,仁大果业协会已由一棵小苗成长为参天大树。即使这样,协会至今仍不收会员一分会费,协会所有费用都有李恒义自己承担。
“我是个党员,就要为群众多做好事。只要仁大川的农民都富了,我一家肯定穷不下。”李恒义每天都在为协会的事奔忙着,他自家的10亩果园顾不上照看,收成并不好。
由于没钱,李恒义一家至今仍住在1956年的老房子里,这与村里近几年新盖的砖瓦房,小二楼形成了鲜明对比。自己虽然盖不起新房,但李恒义却拿出2万多元,在街面上盖了两间新房,无偿提供给果业协会当办公场所。
如今已是花甲之年的李恒义,为民服务的热情不减,干劲更足。他说,让仁大川的苹果卖上好价钱,增加农民收入,是他最大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