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舒婷的帮助下,才磕磕巴巴地朗诵完《致橡树》
“我们在一起”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中国社科院一起合作的反贫困项目,项目的负责人是教科文组织的官员杜铭纳克女士;曾经翻译过米兰"昆德拉作品的孟湄在做这次活动的协调人;还有一位中国姑娘叫华沙,她从小在德国长大,不怎么会讲中文,现在已经被哈佛大学录取了,在去哈佛之前参加这个项目也是她社会实践的一部分;同时还有一位姑娘张涑,非常辛苦地给我和杜铭纳克女士做翻译。这个项目由一群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人构成,她们已经做了好几年了。她们告诉我是在四环桥上看到我和民工在一起的照片后,才找到我们和我们合作这个活动的。
与杜铭纳克女士见面后,谈得很投机,一拍即合。也知道了她年轻时曾在法国组织过营救捷克剧作家,后来成为总统的哈维尔的活动,而不久前我恰好读了一本哈维尔的书。SOHO中国在这个活动中主要是负责提供场地,和组织活动现场。前天,据说表演了一天的节目,有许多民工都参加了,我没有时间去看,但听说表演得很不错,还进行了研讨,没能去参加这次活动我真的感觉很遗憾,因为据杜铭纳克女士讲,辩论时观念的交锋非常激烈,很有收获。
晚上的活动先是由袁立和新浪网博客网友发起的给农民工捐书活动,活动由中央电视台“马斌读报”的主持人马斌主持。不幸的是马斌当天好象酒喝多了点,除了调侃我、郑渊洁、张颐武、袁立、关凌之外,基本上全跑题了。而且原本安排农民工代表的发言,台下给他递过两次条,但马斌好象都忘了,也给取消了。不过,总的来讲气氛还是非常的轻松愉快的。捐书之后就是大场诗歌朗诵会,我多少年来没有接触过诗歌,诗歌对我来说好像是很遥远的事情,但看到在场的诗人、诗歌爱好者都情绪激昂,我和大家一样,情绪也很受感染。
这次活动,舒婷也到了现场,许多年前曾读过舒婷的诗歌,感觉她的诗歌就像一个开关,每当读起它时就会打开对往事回忆的闸门。活动安排我朗诵舒婷的代表作《致橡树》,十几年前曾被这首诗深深感动过,但事隔十几年,这首诗里的句子全忘光了。主持人给我一张写有这首诗的纸,一看还有好几个字都记不清了。舒婷在台下特别强调“慰藉(jie)”不要读成了“慰藉(ji)”。在主持人的安排下,我和舒婷上了台,舒婷说她是福建人,普通话讲不好,让我代她朗诵,我的普通话就更不好了,心里直打鼓,真怕因为我的朗诵把她的诗给糟蹋了,最终还是鼓起勇气朗诵完了这首《致橡树》。第二天看到《京华时报》上有一篇报道,写得很真实。报道上这样写道:“昨晚,朦胧派女诗人舒婷亮相第二届大场诗歌朗诵会。自称普通话不好的舒婷请潘石屹代劳朗诵《致橡树》,见到偶像的潘石屹手却哆嗦个不停。舒婷已经淡出读者视线多年,但是风采依旧,找她签名的人络绎不绝。上台朗诵时,舒婷笑言自己是福建人,普通话不好,念诗怕大家听不懂,于是请出潘石屹代劳朗诵代表作《致橡树》。自称仰慕舒婷十多年的潘石屹,面对偶像表现出少有的紧张,拿着诗本的手一直发抖,舒婷见了赶紧上前帮忙,两人合作之下,潘石屹才磕磕巴巴地念完。”
杜铭纳克女士对这次活动非常满意,大场诗歌朗诵会进行时,她在台下激动地说,真的很棒,我虽然听不懂他们朗诵的中文,但通过他们的表情,我知道,每个人都很投入,非常好。她说她明年二月份就要退休了,希望能跟我们再搞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她说她下一个关心的问题是中国的艾滋病问题,除了反贫困项目,她还倡导人们防治艾滋病,在活动的前一天晚上,杜铭纳克女士还组织人员给民工派发了安全套,而我还不知道这事。当“大场诗歌”的主持人沈浩波上台主持时拿着一个安全套说:“因为我穿的像民工,潘石屹还派人给我发了一个安全套……”我还有一些诧异,后来才知道是杜铭女士组织人给民工发放的。
我们大家无论职位高低,无论财富多少,都是同一棵树上的枝叶,同海之水,我们应该关心他们,尤其是那些碰到困难和在贫困中的人们,因为我们是一个整体,如果部分受到伤害,整体也会受到伤害。我想这可能是教科文组织举办这一系列活动的初衷吧。
后附:舒婷的《致橡树》
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来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