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2月17日潘石屹在SOHO小报网网聊实录
在市场中落后的往往是房地产发展商,而不是客户
SOHO尚都效果图
《经济参考报》:当前,房地产市场上存在不存在金融风险问题?应该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潘石屹:房地产市场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动产,每一个城市的情况都不一样;同一座城市不同区域的情况不一样;同一个区域不同的物业品种,它们的风险又不一样。所以要防范房地产的金融风险,需要的是金融机构有专业的知识和经验,能够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产品的风险和收益进行分析和评估。
从总体的市场来看,房地产不存在整个行业的金融风险。
《经济参考报》:目前,住房公积金贷款的使用规模很小,大量的住房公积金处在闲置的状态。对此,您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应该如何加以解决?
潘石屹:一个进步的社会一定是有效率的社会,能把人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能把资金充分的调动起来,使社会工具得到充分的利用。如果是一部分资金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闲置,这就是浪费。
《房地产导刊》:现在很多外地进京的房企在北京的发展都很好,比如富力、合生等等,有的甚至有把公司业务重心移往北京的趋势,您怎样看待外地房企在北京的发展历程?
潘石屹: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进程是南方的城市发展得最早,上海其次,北京相对来说比较滞后一些,越是经济市场化早的地方,他们的开发水平提高得就越快,越市场化,建出来的房子相对来说越要好一些。
我记得在十年前,我们开始规划设计现代城时,许多人都提出各种各样的异议,认为在北京这样的市场,这样理念超前的房子不能被大家接受。经过十年的时间证明,落后的常常是房地产发展商,而不是市场中的客户。现代城的房子基本上是在建成之后三五年的时间得到市场的认可。目前所有的房子都保持在非常高的出租水平。建外SOHO也是同样,在建的过程中也有许多人担心,但是三五年之后就会得到大家的认可。
南方的公司进入北京的市场对北京房地产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住宅,想一想,十年前、二十年前,北京房子的建设水平、服务水平是非常低的,最近几年,每一年都有非常大的提升,这与外地的企业,南方的企业进入北京的住宅市场有很大的关系。
《房地产导刊》:外地房企在操作项目时的经营理念、营销手法、项目的建筑规划设计与北京本土的房企有什么异同?
潘石屹: 外地的房地产公司在营销手段上敢于花钱,我记得南方城市的房地产商花的广告费用都在3%以上,而北京的房地产商一般都低于1%;在设计理念上南方房地产商相对来说比较保守,他们喜欢采用欧陆风情的风格;在规划设计上,大胆的创新不够;但在工程的管理上,节约成本是他们的长项。
《北京现代商报》:请潘总谈谈对今年商业地产形势的看法,以及对万达把商业整体打包上市的看法。
潘石屹:我对中国房地产中商业地产( 写字楼和商铺)看好,对万达打包上市的事情我不是非常的了解。在此之前,也有许多人,包括专家,做了一些商业地产的分析报告,认为总量过剩,市场上供大于求,要做写字楼和商业地产,风险非常大。我不这样认为,这些担心都是多余的,对商业地产的分析办法也是错误的。商业地产,无论是写字楼还是商铺,对地段的要求都是非常敏感的,例如,不能把王府井一平方米的商业面积和怀柔、密云一平方米的商业面积简单的相加、相乘和相除,这是没有可比性的,所以用总量去分析,容易犯错误。
商业地产中,商铺对地段是最敏感的,其次是写字楼。而这两种房地产物业对地段敏感程度远远的超过住宅、 别墅。市场上对商业地产有没有需求,不能够笼统的下结论说全中国如何、北京如何,而是要分区域的考察,对每一个区域来说,最能够反映市场准确情况的信息是它的出租率、租金水平和出租回报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