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喜看金秋,党的十八大召开在即。为鼓舞人心,凝聚力量,喜迎盛会,本网在前段时间刊发“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系列报道的基础上,浓墨重彩推出《喜迎十八大》专栏,全景展现麦积区改革发展新成就,将全区迎接十八大氛围推向新的高潮。
麦积:文化高地正在崛起

近年来,麦积区委、区政府紧抓国家加快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历史机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认真贯彻实施全区“13345”区域发展战略,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着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力推动文化产业建设,全区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全面提速发展。

精心论证编制规划,努力为文化建设提供科学依据。该区始终把规划制定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坚持以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核心,以保护和开发历史文化遗产、人文资源为重点,以培育和打造文化品牌为抓手,通过调研论证,制定了《麦积区十二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麦积区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同时,深入挖掘文化资源,编制完成了《麦积山文化旅游产业园规划草案》、《中华祭祖文化园规划草案》,委托市城乡规划设计院编制完成了《麦积区街子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开发规划》,为全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通过多方争取项目,区政府配套,不断加大文化、广电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先后投入1亿多元建成区文化活动中心、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革命纪念馆各1处,乡镇综合文化站13个、图书流通站6处、社区文化阅览室28个、农村文艺演出场所95处,实现了全区379个行政村农家书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的全覆盖,分三期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6.14万户,全区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区文广中心业务大楼建成并即将投入使用,区博物馆大楼年内完成主体工程,全区文化、广电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完善。

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为了保护传承、开发利用好优秀文化资源,组织开展了第三次文物普查,发掘历史文物点347处,公布文物保护单位85处,馆藏文物15类、5001件;挖掘、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16大类295条,其中天水皮影戏、麦积高台2个项目被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凤凰山民间祭祀、润龙木雕、麦积风筝技艺等14个项目被列入市级非遗保护名录,建立文化遗产资源库,为进一步做好保护开发、合理利用奠定了基础。

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全区现有专业及业余文化人才885人,培育各类文化社团组织152个。区文化主管部门广泛调动全区文化社团和文化人才积极性,组织开展千台大戏送农村、文化下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精品书画作品展等文化交流活动120多场次;开展春节、伏羲文化旅游节、民间庙会等节庆文化活动50多场次,组织开展全区文艺调演、群众秦腔大奖赛、干部职工书画大赛、音乐考级等文化艺术赛事16场次;排演文艺剧目和群众文艺作品30多部;开发陶艺、根雕、刺绣、剪纸等民间文化艺术品23种,指导举办了石佛镇农民艺术节等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极大地繁荣和丰富了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建设体制机制。按照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总体要求,成立了区文化广播影视局,实现了全区文化、广电和旅游的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成立了麦积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进一步强化了文化市场综合管理职能;将区秦剧团所有职工纳入社会养老保险,与职工签订了劳动合同,制定了秦剧团转制方案,上报市文化体制改革办公室待批;区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工作年内将全面完成。同时,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支持文化企业资源整合,盘活存量,做大增量,进一步激发文化发展活力。

着力培养文化市场,文化产业开发步伐加快。坚持培育和管理两手抓,积极扶持引导文化市场不断发展壮大,通过培养扶持全区文化产业初具规模。区内现有各类文化生产经营单位116家,资产总额6225万元,文化产业从业人数920多万人,吸纳下岗再就业人员146人。今年前三季度完成文化产业投资1572.3万元,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2990.13万元。特别是天水汉唐陶艺已形成一定的品牌优势,晨光珠绣、天星彩印等一批文化企业正在发展壮大,新亚大地院线正在建设,一批文化产业项目陆续投入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