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手托起新家园
———麦积区地震灾后重建纪实
金秋九月,麦积区农村到处是一派丰收景象:万亩苹果园里,红红的“花牛”苹果压弯枝头,连片的葡萄架下,熟透了的葡萄格外诱人,正在采摘果实的农民,脸上挂满丰收的喜悦。
然而在100多天前,“5·12”汶川特大地震波及麦积区全境,使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全区倒塌房屋3.74万间、损坏房屋9223间,造成1人死亡、262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10.7亿元。
在过去的100多天里,麦积区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加快灾后重建和恢复生产。截至9月初,有4.3万重灾区群众得到紧急安置,29个受灾严重的村加快房屋整体搬迁重建,全区7.2万户受灾群众生活稳定,生产正常。

从“帐篷学校”到“活动板房”:孩子上学一个不少
9月4日上午,麦积区渭峡附中新建成的一排排崭新的活动板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板房教室里不时传来琅琅读书声。几个月前的强烈地震,使学校所有校舍严重受损,800多名师生瞬间失去上课的地方。
为了不耽误孩子们上课,在有关部门的协助下,学校紧急将全校师生分流到附近3个村委会办公点上课。随后,各地支援的救灾帐篷陆续到达,孩子们搬进了“帐篷学校”继续上课。
“‘帐篷学校’很安全,但特别热,像蒸笼一样,有不少学生热得流鼻血。”学校负责人告诉记者,天气特别热的那段时间,学校调整上课时间,早晨提前到7点上课,下午推迟到4点上课。
地震后,经专家鉴定,渭峡附中所有校舍均成为D级危房,应拆除重建。但重建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孩子们不能长期在闷热的帐篷里上课,学校急需过渡性的安置房。
7月10日,由上海市援建、中国交通第三航务局承援的25间过渡活动板房,经过17天的紧张施工,全部搭建完成。暑假期间,学校老师们放弃休息时间,为新建的活动板房搬桌椅,搞卫生,一切收拾整齐,只等秋季开学孩子们能在宽敞明亮的活动板房里上课了。
据介绍,地震使麦积区313所中小学20多万平方米校舍不同程度损毁,直接经济损失近2亿元。灾害发生后,区上一边抓教育秩序的恢复,一边积极开展中小学校舍的重建。截至8月底,已拆除83所学校危房2.4万平方米,发放救灾帐篷131顶,搭建过渡安置活动板房1800间;多方筹资580多万元,对甘泉镇云雾小学、中滩镇余家峡小学等42所受灾较重的学校,进行灾后重建,目前部分校舍已竣工交付使用。

从“房屋修缮”到“整体重建”:百姓住房加快建设
汶川特大地震使麦积区农村房屋遭受重创:17个乡镇倒塌和损坏民房4.32万间。其中,3.57万间成为危房需拆除重建,7562间受损较轻房屋需维修加固。
从紧急安置受灾群众到发放救灾物资,从搭建过渡性活动板房到房屋加固修缮,几个月来,麦积区逐渐把抗震救灾的重点转到灾后房屋重建上来,力争让受灾群众入冬前住进新房。
区上通过入户调查,确定29个村2200户需要整村搬迁重建。目前已完成整体重建村的选址、征地、规划等,其中社棠镇石岭村、花牛镇水眼村等15个村已全面进入工程建设阶段。379个行政村需要原地重建的1.15万零星户已有4795户开始分散自建,一般性损毁的房屋正加紧维修。
重建房屋中,整体搬迁重建无疑是“重中之重”。9月3日上午,记者在麦积区花牛镇水眼村半山腰的一块台地上看到,拉砖的四轮车来回奔忙,几台搅拌机快速转动,火热的建设工地上,一排排“一砖到顶”的新房正拔地而起。
水眼村所在的浅山区山体土质疏松,1992年就被省上确定为地质灾害滑坡监测点。近几年在政府帮助下,村上有272户先后搬迁至安全地带,但仍有151户未搬迁。汶川特大地震使这些农户的房屋倒塌或严重受损,“悬”在村子头顶上的滑坡山体裂缝加大,急需整体搬迁。
在紧急安置受灾群众后,水眼村的整体重建工作就开始了。为节约有限的耕地,区上最终将“新村”选在一个小山包上,支援重建的解放军96363部队调来大型机械,移动土方4.7万立方米,将小山包“夷为平地”,平整出54.8亩的“大平台”,作为首批93户农宅建设用地。
水眼村在新村房屋户型设计中,广泛征求村民意见,最后设计单位“三易其稿”,确定既省钱又实用的户型。为确保工程质量,除了请天水华正工程监理公司监理外,村民还选举持有施工证明的朱新元为村民代表,对施工质量全程“把关”。“我搞了十多年建筑,这行我懂,施工单位不敢糊弄我。”朱新元很有把握地说。
从水眼到石岭,再到刘家堡,异地重建村的村口都竖着两个牌子:一个是新村规划图,一个是工程进度表。进度表上显示的竣工时间大都在10月底。马跑泉镇一位副镇长告诉记者,目前由于受红砖、水泥等原材料价格上涨、货源紧缺等因素的影响,工期可能会推迟,但无论如何要“抢”在入冬前把新房交到受灾群众手中。
为确保建设工期,区发改、财政、民政、建设、电力、交通等部门通力协作,支持建设;很多企业也伸出援手,有的送来了捐款,有的送来了水泥,还有的送来了衣物、食品等物资……

从“应急救灾”到“恢复重建”:各级干部奋战一线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麦积区各级干部冲锋在前,奋战一线,指导和帮助群众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地震时我在外地打工,是乡村干部把我的家人从滑坡地带转移到安全的地方。”水眼村农民朱新元告诉记者,地震后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各级干部组织抢险救灾的身影。
为有力地开展灾后重建工作,区上成立灾后重建指挥部,并从农口及相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17个工作组,深入17个乡镇逐户核实核准灾情,严格按照“户报、村评、公示、乡审、区批”的程序,优先安排特困户、五保户、低保户等困难群众的房屋重建工作。同时,下拨了8130万元灾后重建专项补助资金到各乡镇,保障全区农村灾后房屋重建迅速开展。
恢复重建中,麦积区各级干部分区包干,责任明确,但“包干”不“包办”,重在服务和协调。区上从建设、农业、水利等有关部门抽调人员,具体指导协调农村灾后重建。各村成立了由村干部、村民代表、党员代表等为成员的村评议小组,通过“一事一议”推进灾后重建工作,始终体现村民“自主自愿”和“民主、公开、透明”的原则。石岭村选出3位村民代表(一位甲方代表,一位会计,一位出纳),成立房屋重建专用账户,专款专用,分期分批拨付,确保各级政府补助款和群众自筹资金用在刀刃上。
为搞好灾后重建,麦积区各级干部铆足了劲。马跑泉镇刘家堡村山体裂缝加重,镇上和村上干部白天在工地忙,晚上下雨时到村上巡逻,确保村民安全。社棠镇副镇长张海军“包建”3个村的“整体重建”,他每天往3个工地跑,大地震后没有休息一天,人瘦了一大圈。他经常自带方便面上工地,晚上停工后才回家。他说:“等房子建好老百姓住进去,我们心里就安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