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精会神谋发展 真抓实干创一流
——发展中的清水县山门镇

(山门镇全景图)
山门镇位于清水县东部,地处陇山西南麓,属牛头河上游和长沟河源头地区,东邻陕西陇、宝两县,南与北道区元龙镇接壤,西接陇东、白沙两乡,北靠秦亭镇,地域面积227平方公里,海拔1112—2114米,年平均气温5—7℃,年降水量620毫米,绝对无霜期130天左右,森林覆盖率为64.5%,距离县城27公里,境内气候宜人,四季分明,风景优美,物华天宝。
山门镇自然资源丰富,物产富饶。境内盛产乌龙头、香椿、野香菇等30多种野菜和柴胡、黄芩、活首乌等80多种野生药材;有鹿、羚羊、山锦鸡等50多种珍贵野生动物在这里繁衍生息;有花椒、大麻、核桃、黑木耳等20余种农特产品和铜、铁、铅锌、银等多种矿产资源;高桥河、长沟河常年奔流不息;天然次生林达10万余亩,牧草面积3万亩,自然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

“古洞悬石”
山门镇历史文化物华天宝,源远流长。境内“轩辕谷”相传是轩辕皇帝的诞生地,人文始祖在这里缔造了中华远古文明,更有清水之一的石洞山“古洞悬石”,洞深不可测,洞顶所悬巨石动而不移,移而不坠,洞侧龙涎飞瀑,飞泻而下,传有神奇,观有奇妙,还有省级森林公园芦子滩,天然草滩绿色一片,苍松劲柏,绕山参天,千峰叠翠,万壑披绿,蔚为壮观,是人们回归自然、休闲娱乐、探险健身的理想乐园。
山门镇集市贸易历史悠久,得天独厚。早在3800年前的夏末时期,山门就已经有沿海地区的商旅往来,西汉时期,地处丝绸之路沿线的山门已成为集市贸易的重镇,宋朝和西夏建立贸易关系后,山门是商贸必经道上的交易中心,新中国成立后,山门被列为全县22个农村集市之一,“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农村市场被关闭,而山门作为仅有的6个农村市场之一被保留下来,山门集镇在多个历史时期都以它顽强的生命力,从未间断关闭,并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山门因地处进山入林区要道而得名,1952年改山门区为山门乡,1958年改为山门公社,1983年撤销公社,恢复乡政府建制,2003年元月撤乡建镇,2004年元月将旺兴乡合并。全镇现辖17个行政村80个村民小组2210户10711人,其中少数民族230人,耕地面积3.6万亩,其中退耕还林1.1万亩。2007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达3600万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00万元,乡镇企业产值200万元,增加值70万元,非公有企业产值50万元,人均产粮435公斤,人均纯收入1508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了7‰以内。

(年富力强的镇党政领导班子)
近年来,山门镇党委、政府抢抓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紧紧围绕县委提出的“追赶式战略和跨越式发展”的奋斗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新农村建设统揽农村工作全局,坚持“好字优先、能快则快、量力而行、奋力而为”的原则,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农业产业化建设为主线,以小城镇建设和旅游开发为重点,立足镇情,走“高山牧草,川地大麻,宜地核桃,适地花椒,全镇养畜”的产业发展路子,积极实施区域布局开发建设,大力发展支柱产业和特色经济,不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后劲,促进了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山门镇政府)
2008年,全镇按照“四三二一”的既定工作思路:即强化“四个一”目标(即人均种植一亩以上双垄全膜玉米,户均有1人常年外出搞劳务,户均年出售一头以上黄牛为主的商品畜,人均栽植1亩以上花椒或早实核桃);搞好“三大建设”(即以水、田、电、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以退耕还林管护与荒造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以商贸旅游为主的小城镇建设);培育“两大支柱产业”(以优质马铃薯、大麻种植为主的经作业和以黄牛养殖为主的养殖业);推进“一个移民点工程或者一个新农村建设”。狠抓了各项关键措施的落实,取得了农业产业化建设的新突破,实现了更高起点的新跨越。

山门特产——黑木耳

支柱产业——黄牛养殖
——农业产业化建设势头强劲。按照全县“6431”农业产业化区域布局开发建设的要求,我镇确定了以早实核桃、大麻生产、马铃薯栽培和畜牧养殖为主的四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镇政府突出一个“早”字,提前筹划,提前准备,提前着手,争取工作的主动权,确定专抓、包抓产业的副科级领导和干部,明确任务,靠实责任,奖惩并行,并采取以点带面,点面结合,资金扶持,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的方式,较好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的顺利进展,一是狠抓了以旺兴、吊山、薛马梁、张山梁为主的4200亩早实丰产核桃定植,镇政府充分论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并在资金拮据的情况下,筹措资金60多万元,从山西汾阳调苗6万多枝,无偿提供种苗和地膜,严把关口,组织群众高质量进行了定植,成活率达95%以上,目前长势喜人,填补了山门镇早实核桃种植的空白。二是狠抓了以刘崖为主的5000亩大麻生产。大麻生产在山门镇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和传统经验,并以此而得名,镇政府在刘崖村河谷川塬地规划500亩的示范点,鼓励和带动群众扩大大麻种植面积,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全镇共种植大麻2000亩,三是狠抓了以旺兴为主的3000亩优质马铃薯种植。在去年示范带动的基础上,镇政府今年进一步加大了宣传力度,并提供技术服务,鼓励机播垄种,全镇共种植种植3000余亩,仅此户均增收1100元。四是狠抓了迂通峡6000只散养鸡基地建设,依托迂通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开阔的草场,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办6000只散养鸡一处,占地100亩。镇政府提供贴息贷款30000元,并为承包商无偿拉电,提供房屋等基础设施以及每只雏鸡补助3元等优惠政策,由承包商自筹雏鸡、鸡笼等配套设施,与农户签订放养收购合同,到期后由承包商按市场价统一收购,既增加了当地群众的收入,又扩大了养殖基地的规模,有力地促进了全镇畜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五是依托项目建设,狠抓了白河、山门两村规模养殖,新建标准化牛舍及猪舍183座,净增饲养量达900余头。同时,在山门河谷川塬地带,新建50座蔬菜大棚,以种植西班牙辣椒为主的各种蔬菜30余亩,首次在东部林缘区取得了温棚蔬菜种植的成功。六是积极实行订单农业。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在玄头等村种植蓖麻100亩,在南山等村种植“架豆王”20亩,推广种植双垄沟全膜覆盖玉米600余亩。

山门特产——大麻

特色新兴产业——生态放养鸡

山门特产——薄皮核桃

大棚蔬菜

生猪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