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时出现的堵车已成困扰兰州的一大难题。本报记者 张铁梁
8月19日下午17时30分,杨新红驾驶的117路公交车又被堵在了东部市场门口。“每天都这样,中午堵一次,晚上堵一次。一堵车,从五里铺到东升饭店这点路,少说要跑15分钟,堵得厉害了,得一个多小时。”杨新红无奈地说。
看到自己面前的车辆一辆接一辆地停了下来,身后的汽车也越来越多,杨新红只好将车熄火,靠在驾驶座上焦急地等待。马路上,从东升饭店丁字路口到五里铺什字,各种车辆已经结成一条长长的“车龙”,由于东西向道路拥堵,五里铺什字南北向东湖宾馆至定西路东口一线车流量也越来越大,渐渐堵死了。
18时50分,堵车路段车辆开始缓慢行驶。“不堵车的话,从五里铺到东升饭店这点路只要三四分钟就到了。今天堵了80分钟,算堵得比较厉害的。”杨新红看了看表,重新发动汽车,随着车流继续向前行驶。
对兰州市民来说,堵车如今已成为家常便饭,日益拥堵的交通状况已成为这座城市的顽疾,困扰着每一位市民。
“堵城”之状
“以前兰州市根本不堵车,这两年堵车越来越厉害,好像就没有不堵的地方。一般来说,南滨河路、西站、五里铺什字、鱼池口、定西路东口、东湖宾馆、安定门都是最容易堵车的路段。”说起兰州市容易堵车的路段,出租车司机甘宗耀滔滔不绝。
对出租车司机而言,交通拥堵直接影响了他们的收入。兰州市海洋出租车公司的杨道登师傅告诉记者:“我平时跑的是白班,现在一个班跑下来,最多能跑个200公里,以前不是很堵的时候,跑到250公里是很轻松的事。”“现在的出租不好跑了,比3年前每月要少挣1000多元,我们跑出租车的,情况都差不多。其实打车的人不但没有减少,倒比以前多的多了。可是到处这么堵,我们拉上一位客人半天送不到目的地,看着路边的人着急地在招手,我也是干着急。”杨道登向记者抱怨道。
“兰州市交通拥堵问题日趋严重,已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局部向城市大范围蔓延,这就是现状。”省公安厅交警总队总队长党尕说。
据省公安交警总队调查,兰州市道路交通拥堵主要集中在早、晚上下班高峰期,以东方红广场为中心,东至五里铺,西至西站,北至南滨河路,南至火车站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域。
主要拥堵路段包括:中山路(西关什字→中山桥)、庙滩子桥头、瑞德大道(东湖宾馆→定西路东口)、南滨河路(平凉路北口→白云观)、东岗东路东部市场段、西津东路(小西湖→文化宫段)等29条。
主要拥堵路口包括:广场东、西、南口,箭道巷北口丁字路口,平沙落雁路口,火车站丁字路口,雁滩桥什字,中山桥什字,安定门丁字路口,西固城什字,七里河大桥北东引道交叉口等22处。
另据记者了解,受“哑铃型”地形限制,东西主干路均汇集于西关什字地区“蜂腰”路段,由城关区往返七里河、安宁、西固方向的大量车流交汇于文化宫瓶颈地段,西津东路黄金通道和南、北滨河路“蜂腰”路段的交通压力也十分突出,成为兰州市整个路网的交通瓶颈;此外,由于道路交叉口以平面交叉为主、跨河桥梁数量少、城区道路服务水平偏低等原因,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
“堵城”之因
“现在兰州哪还有不堵的路?要我说,一是车太多了;二是路太少了。”谈及兰州交通拥堵的原因,甘宗耀抱怨道。
据记者了解,目前,兰州市近郊四个行政区域内共有主次干道、支路共计285条,长401.06公里,面积1218.08万m2。其中城关区主次干道、支路128条,长171.03公里,面积500.69万m2;有各类桥梁、地下通道174座,其中跨河桥梁7座,人行立交桥18座,地下通道23处,路网密度为每2.77公里/平方公里,人均道路面积6.23m2,道路用地率仅占7.77%,由于历史欠账太多,远远低于《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规定15%~20%的标准。
由于黄河和铁路分割,兰州路网难以形成完整的系统。随着城市建设的完善,城市各组团区域发展迅速,但是道路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规划城市主次干道746公里,目前建成不足50%。东西主干道不足且兼顾过境、生活等多样性交通功能,路网系统性功能缺陷明显,没有形成联系各个组团区域的快速道路网络,通道上形成的瓶颈路段多。同时,城区各组团区域内路网系统功能不明确,等级结构不合理,缺乏起集散作用的次干路和支路,断头路、瓶颈路普遍存在,道路网密度指标明显偏低,缺少城市快速干道,且路网系统中主、次、支道路网的比例失衡。跨河交通设施不足,跨河桥梁少均加剧了交通拥堵问题。
兰州市地形也制约了公共交通发展。受河谷型城市地形的限制,兰州东西狭长,南北不阔。黄河和铁路线横穿城市,致使兰州市区交通东西拥挤,南北不畅。
兰州市城区道路交通拥堵问题调研组成员、兰州交通大学教授钱勇生认为,兰州市区没有一条东西方向完全畅通的城市主干路,东岗路→庆阳路到中山路终止,向西形成断头路;解放门立交桥→西津东西路→西固路到西沙桥终止,东西两头都是断头路;定西路→民主路→白银路到解放门终止,白银路西头为断头路;北滨河路东至徐家山公园,西至西沙桥;南滨河路东至莱茵小镇,西至西沙桥,东头为断头路。南北方向主干道主要有:天水路、平凉路、金昌路、静宁路、酒泉路、中山路、敦煌路等,但受黄河和铁路等因素的影响,断头路较多,“毛细血管”不畅现象较为普遍,均为导致兰州交通拥堵日益严重的原因。
城市功能区分布不尽合理也被认为是导致交通拥堵的原因。
兰州市在黄河上加紧修建的桥梁,将为未来市区南北交通的通畅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本报记者 张铁梁
城关公安交警大队副队长董力认为,兰州市堵车相对严重的主要还是城关区,城关区是个老城区,在这个狭长的河谷地带除了大量的居民区,省、市两级党政机关单位的80%都集中在这个城区,还有各行业单位、医院学校和科研院所等等。单位密度大、人员高度集中。像兰州市城关区这样一个区容纳如此多的单位和居民,就相同面积比较,这种情况在全国其他城市也是不多见的。人多,车自然也多,城关区人均占有的道路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还在不断减少。
机动车数量过快增长亦加剧了兰州交通拥堵状况。
董力无奈地说:“前两年,兰州每年新增机动车5万多辆的时候,交通压力就已经非常大了,堵车已经不是一两个路口或是路段的事了。到如今,机动车的增速早都超过了以往,而我们辖区内只不过多了条麦积山路。大规模的压车、堵车情况已经是常事了。”
据统计,截至2010年12月底,兰州市有各类机动车39.56万辆,目前已突破40万辆,比起2000年的6.17万辆,10年间增长了6.4倍。加上外来车辆的增多进一步加大了城区道路的交通压力。
面对眼下的交通压力,警力严重不足、交警人员结构老化也是制约交通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董力说:“以城关区35个灯控路口每天4人轮换执勤计算,就得需要140人,而城关交警大队连机关、后勤人员算在内,总共110多人。50岁以上还在指挥交通的老交警有几十人。有的明后天就要退休了,今天还在加班。”
据省公安交警总队介绍,兰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下设12个交警大队,现有民警834人,平均年龄44.5岁,3年内将有210名民警退休。设有交警执勤岗170个,其中,城区3人岗12个、高峰岗49个、外围卡口检查岗8个、流动巡逻岗101个。交通指挥中心于2005年建成投入使用,已建成的105个视频监控点,目前,只有50处能正常使用,主要路段、路口和城市出入口没有安装交通流量监控设施,不能及时了解掌握城区交通流量数据,因功能不完善和技术人才缺乏等因素制约,智能化交通管理效能尚未充分发挥,交通组织管理、信号控制、视频监控、交通事故救援及交通诱导系统尚未有机地结合起来。
董力说:“其实原因还有很多,除了机动车辆增速过快以外,还有一个很主要的原因是我们通行方式是人、机动车辆与非机动车辆的混合通行,这几者之间没有分开。在我们这个老城区平面交叉点多而且距离相对近的情况下,混合通行的方式自然会引起交通效率的低下。一个人、一辆车的违章,就可能会使一个路口出现拥堵,甚至出现连锁反应,使一个路段发生拥堵。在这种情况下,司机和行人提高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也显得前所未有的重要。”董力表示,在我国许多交通状况良好的城市都设有大量的立体交叉点,这样便可以“大路朝天,各走一边”,这是兰州目前还做不到的。以公路高架桥、地下通道甚至是轻轨与地铁联合构建一个规范、高效的交通网络,兰州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何文盛认为,交通拥堵是一个系统性问题,主要还是城市管理水平滞后造成的。如,兰州城市硬件历史欠账过多,目前道路体系现代化程度很低,基建投入不足导致现有道路通行能力难以适应车辆快速增长的步伐;而城市道路使用主体则日益复杂,公共汽车、出租车、货运车、私家车、行人等都是道路使用的主体,对此,却缺乏一套有效的管理规范,保证各主体能够规范使用道路,导致交通秩序混乱;由于交警警力有限,难以既保证车辆有序行进又制止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发生,致使道路使用主体违法、违规成本降低,进一步扰乱了交通秩序;道路规划不合理造成了大量瓶颈路段产生,以定西路东口为例,这里有东西双向四车道的主干道,南北向则有瑞德大道等四条道路,车流量都很大,是一个“井”字路口,极易堵车;此外,公交站点设置不合理、停车场等设施不配套、立体交通能力严重不足、市政工程施工等也加剧了交通拥堵状况。
疏“堵”之策
交通拥堵已成为热点和难点问题,省、市两级政府对兰州市城区道路的交通拥堵问题非常重视。兰州市成立了畅通工程工作领导小组和指挥部,加大了道路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南山快速路和金雁黄河大桥、元通黄河大桥、深安黄河大桥正在施工建设,北绕城快速通道的建设序幕已拉开,西站至仁寿山快速公交已开工建设,轨道交通也将于今年内开工建设。交警部门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对中心城区交通流量大、易发生拥堵的17个路口交通组织进行优化设计,目前已完成南关什字、盘旋路什字等路口渠化改造和交通信号优化。东湖宾馆什字等3个路口优化改造正在施工,其余11个路口方案也已完成,正在积极筹备实施中。从2010年9月18日开始,兰州市又在中心城区内对机动车按车牌尾号采取限行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对缓解城区交通拥堵或将起到积极作用。
何文盛认为,应借鉴香港等地的先进经验,对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实施严格分流,在道路、交通信号设置方面更加科学化、人性化;以激励与惩罚相结合的手段确保道路使用主题遵守交通规则;同时,把道路作为特别重要的公共物品服务,整合行政资源,共同维护交通秩序,克服行政管理碎片化的问题。
兰州市城区道路交通拥堵问题调研组认为,近期解决交通拥堵问题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积极推进智能交通的广泛应用,提高交通管理的科技水平。包括在市区新增道路交通视频监控及交通违法智能监测点200处;新增智能控制交通信号灯140处,实现南北滨河路、西津路、庆阳路、东岗路等城区主干道交通信号系统控制,形成车辆通行“绿波带”;加强交通信息诱导系统建设,增设70处交通信息诱导屏,增强实时路况信息发布的诱导功能;敷设扩建配套通信光缆;对兰州市公安交通智能指挥中心系统进行优化升级改造;增设交通标志牌和施划交通标线等五项措施及推进物联网感知交通管理服务技术的应用。
二是增加警力编制和辅警人员,及时补充空编警力。根据兰州市交通拥堵的实际,建议及时补充空编警力和增加辅警人员,以缓解警力不足的压力。
三是完善交通管理设施,合理组织交通,充分挖掘现有潜力。如合理改造和渠化主要拥堵路口。尽快恢复因2010年污水处理工程开挖和其他道路施工损毁的交通标志标线,对无标志标线的雁儿湾、滩尖子等路段尽快规划。对其他陈旧及残缺不全、模糊不清的道路标线要及时更新亮化,切实起到渠化分流的效果。同时,对交通信号配时不合理的费家营、东湖宾馆等路口信号灯,根据各进口道交通流量进行合理科学的调配,最大限度地指挥车辆各行其道,有序通行。在主城区交叉路口增设标志标线对交通流进行科学渠化,如对广场西口配时进行合理调整,适当减少南北向交通压力;针对广场西口行人过街需求大,人车混行、人车争道现象严重,对广场四周修建环形地下过街设施。改造张掖路步行街,恢复车辆通行,减少中心城区东西主干道少、交通不畅的问题。
四是研究解决突出问题,创造良好通行环境。如加强出租车行车秩序管理;实行“错时制”,合理调整上下班、上下学时间;强化停车建设和管理,缓解停车难的矛盾;加强道路施工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