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招标高标准打造黄河风情线
30余名专家学者探讨“天下黄河绿兰州构想”,袁占亭听取意见后指出——
鑫报讯 昨日下午,由兰州市经济学会、兰州市南北两山环境绿化指挥部主办的《建设老龙头水利枢纽暨完善山水兰州生态水系功能网研讨会》,在兰州市政协举行。来自省市政界、学界、企业界的30余名专家,就兰州如何充分利用黄河水资源展开研讨。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兰州应以建设老龙头水利枢纽为载体,进一步完善山水兰州生态水系功能网,最终实现天下黄河绿兰州的构想。
兰州市委副书记、市长袁占亭出席,并仔细听取了专家意见建议。会议由兰州市政协副主席张淑菊主持。
研讨会上,兰州交通大学教授刘有录讲述了老龙头水利枢纽工程,拟选址沙井驿街道南坡坪的黄河左岸,距下游中山桥23千米,距上游柴家峡水库大坝8千米,现地面高程1555米—1565米。水利枢纽拟设计蓄水湖占地150000平方米,由沉砂池、平流池、蓄水池组成。
它从柴家峡水电站大坝上游库区北侧设置渠首,傍黄河北岸的龙虎山开凿修建8.2千米长的人工渠道下穿铁路北环线南坡坪特大桥至安宁南坡坪老龙头,通过搬迁储油罐、高压电线杆、削山造地后,在南坡坪构建150000平米湖面,成为具备多功能的老龙头水利枢纽,再分流于金城金水道、安宁桃花溪、功能动脉管、自来水厂,新城区输水管,完善兰州城市水利设施网。
坐落在兰州市西固区境内的黄河柴家峡水电站大坝坝址距下游中山桥31千米,库容1600万方,正常蓄水位1550.5米,较中山桥桥面高出33米,从西固的北岸引水到安宁南坡坪老龙头,再跨河到南岸的西固、七里河、城关,均可达到自流。
兰州市政协委员、经济师李敏智指出,兰州要转变水权观念,做足兰州水文章,并对兰州老龙头水利枢纽工程的经济预测分析,老龙头水利枢纽一旦建成,将成为新的生态水系,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即可生成,作用在利国、利民、利商等方面。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郑本法指出,水利工程历来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如成都都江堰、南北大运河、刘家峡水电站、甘肃引大入秦、长江三峡等。兰州老龙头水利枢纽在设计时应当把旅游功能兼容进去,那将是壮美的景观工程。
甘肃省城市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钱国权指出,该项目的实施可以提升兰州的城市形象,符合兰州城市一、二、三和四版总规建设山水城市的传承,是兰州建设山水名城的点睛之笔。
甘肃省水利厅水利专家袁生禄指出,该项目升华了兰州对黄河的认识,兰州应有水权意识,并从生态水利、民生水利层面,应用好黄河水资源,兰州应该把该项目纳入“十二五”发展规划,纳入兰州市四版总体规划。
研讨会期间,与会的其他专家也纷纷发表看法,建言助推老龙头水利枢纽建设。
听取专家们建言后,袁占亭作了讲话。
袁占亭首先对与会专家学者的建言表示感谢,并指出,这一构想像都江堰借着自然优势利用水资源一样,是一个非常有创意的构想。袁占亭认为,下一步有关部门和专家应围绕这一构想的可能性、可实现性、可操作性展开论证,把应该做和如何做结合起来,同时做好相关资料的梳理汇编,为项目经受专家进一步论证做准备。
袁占亭指出,黄河是兰州的特色,兰州要把黄河的文章做好。根据打算,兰州将把水文章的重点放在黄河两岸,下一步将通过国际招标,高标准设计和打造40里黄河风情线,并把黄河文化和景观结合起来,把兰州建设成如兰之州、如家之城。
来自甘肃省社科院、甘肃省水利厅、甘肃省伏羲文化研究会、甘肃省城市发展研究院、兰州交通大学、兰州市经济学会、兰州市社科院、兰州市南北两山环境绿化指挥部、兰州市发改委、兰州市国土局、兰州市城乡建设局、兰州市城乡规划局、兰州市旅游局等单位和部门的专家、负责人出席了会议。

兰州交通大学教授刘有录——
“老龙头水利枢纽”应纳入四版规划
兰州的山和黄河是构建山水兰州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故规划中除电力、交通、信息、管道网络外,应特别关注水网、林网的规划和研究,应本着水网优先,水网路网并重的原则,开展兰州生态水系功能网研究,进行水网专项规划。
刘有录指出,坐落于西固区的黄河柴家峡水电站是兰州的宝贵资源,优势资源。沿黄河北岸开凿8千米渠道顺引黄河水自流到安宁南坡坪村老龙头,修建老龙头水利枢纽工程,就可为安宁、西固、七里河、城关四区自流供水,可作为兰州新区的第二水源。对节能低碳、种植养殖、休闲旅游、生态环保等产生利好叠加的宏观效应。
构建山水兰州生态水系功能网是把柴家峡水库、柴家台台地、蛤蟆滩滩地、老龙头坪地、众多排洪沟、三条南河道、三滩水源地、安宁湿地、两山绿化、新城建设、城市防洪、城市旅游、节能减排、水利枢纽、黄河兰州段作为系统统一考虑的兰州“都江堰”工程,可弥补兰州四版总规中无生态水系规划的遗憾。
刘有录认为,这一工程还是构建西北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部分。这一项目,在助力充分利用黄河水资源,实现“天下黄河绿兰州”设想的同时,其意义将不仅仅局限于兰州,可以想见,兰州荒山上多一棵小草,北京上空就会少一粒微尘。这因为,黄河兰州段充分利用水资源,做好水土保持,泥沙流入黄河的量就会有所减少,黄河内蒙古段就会少一点泥沙,而刮沙尘时,北京的上空就会少一粒微尘,这即是生态屏障的意义。

省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郑本法——
将兰州打造成“中国西部威尼斯”
水利工程历来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如:成都都江堰、南北大运河、刘家峡水电站、甘肃引大入秦、长江三峡等。旅游资源是吸引人们旅行游览的事和物。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具有吸引力。既然水利工程因具有吸引力而可成为旅游资源,那么兰州老龙头水利枢纽在设计时就应当把旅游功能兼容进去。
郑本法指出,兰州老龙头水利枢纽的旅游功能,主要表现在它的壮美。老龙头水利枢纽应当是壮美的景观工程,它将以其独有的壮美吸引国内外游人。将填补兰州市没有水利枢纽的建设空白,不仅可改善兰州的供水状况,而且能丰富“黄河之都”的文化内涵。
郑本法认为,唐代诗人王之涣《凉州词》云:“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据说这里说的“孤城”就是兰州。如是,那说的是1000多年前唐代兰州的荒凉情景。而今兰州焕然一新。老龙头水利枢纽建成后,唐代的王之涣如黄泉有知,将改《凉州词》为:“黄河奔腾天地间,穿越金城润两山。喜看老龙吐白玉,春风常绿玉门关。”
兰州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被定位为甘肃发展旅游业的中心。老龙头水利枢纽工程的修建,将使“黄河之都”的旅游形象更加鲜明,更能吸引外来游人。希望办好这件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大好事。

兰州市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市政协委员、经济师李敏智——
兰州四版规划应该有生态水系网
“老龙头水利枢纽一旦建成,将成为新的生态水系,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即可生成,作用在利国、利民、利商等方面。”从向两会提交提案、参与调研,李敏智用他的实践见证着黄河中上游水土保持工作及老龙头水利枢纽工程的推进,在当日的研讨会上,李敏智对这一“民生”工程充满无限期待。
“兰州老龙头项目就像一个金娃娃,闪闪发光。”李敏智欣喜的表示,兰州老龙头水利枢纽工程的经济效益很可观,兰州四版规划应该有生态水系网,应尽快推进老龙头水利枢纽工程,从山形、水系、布点开始比较科学合理的规划这一投资大,见效快的项目。
李敏智认为,老龙头项目的技术含量很高,需要水利方面的专家来操盘,把握施工技术大关。该项目带动产业链项目发展,政府资本和民间资本共同融资,仅从民间来看,三产所汇集的从业人员、行为主体(如各类公司)无法估量,以1000户5000人为基数看分布面,会涉及周边的市县镇,抑或延伸到省外。
李敏智表示,老龙头水利枢纽工程的上马,将为兰州的综合经济效益及生态环境改善做出突出贡献。
最后,李敏智表示,兰州老龙头水利枢纽工程衍生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远远超出了原来的期望值,即原来设想的是小循环体系带来的小范围改变,现在看来,叠加的综合效益将不断重复良性循环,对整个兰州的环境带来意想不到的综合效应。

甘肃省城市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钱国权——
构想将促进兰州城市化长远发展
截至2010年底,全国城镇化率49.6%,甘肃城镇化率32.6%,还相差10多个百分点,这证明甘肃全省城市化的潜力还很大,路还很长,作为省会城市的兰州,规划的人口500万,但把兰州放在国家城市化“两横三纵”建设背景内考察,未来兰州将承担起西宁与银川的城市人口转移,最大的人口容量将达到800万,面对这样的发展远景,兰州应从今天做好生态环境的建设,做好未来城市发展空间预设,为城市化发展提供良好未来空间,这也是时代趋势、国家要求。
该项目的实施,可以提升兰州的城市形象,符合兰州城市一、二、三和四版总规建设山水城市的传承。”从兰州市一版总体的“山山相望,滩滩相连”,到二版总规的“牵山引水,一带串多区”,再到三版总规的“一河两城七组团,三大绿廊贯城区”,到四版总规的“山水名城、宜居之都”都把山水充分的融合到了城市建设中,老龙头水利枢纽工程项目的建设,是兰州建设山水名城的点睛之笔。
兰州南北两山对峙,最宽处约30公里,最窄处约2公里,东西长35公里。其中皋兰山伏龙坪在盆地中部直探黄河河滨,与九州台白塔山夹河相望,形成雄险的关隘之势,山河相对高差500米-600米。另外,大山之下广川之上,在局部形成了崖、坪、滩、沟等地貌,丰富了整个山水格局的构成,为城市景观塑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兰州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从西固庄浪河黄河入口到桑园峡出口直线约50公里,东西落差近200米,年平均入境水资源量为300亿立方米。兰州用水量每年约为8.3亿立方米,可见,兰州市每年的用水量占水资源总量的比例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