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深刻的警务变革
——甘肃省公安系统“五项建设”取得显著成果
关注
用“鼠标”锁定逃犯,用铁律要求自己,用微笑面对群众……丢掉了懈怠,抛弃了抱怨,改正了行为,一心为群众排忧解难。
当这一切在全省公安系统悄然发生后,陇上百姓感受到了一场警务变革带来的实际效应。
2009年7月,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书记兼省公安厅党委书记、厅长罗笑虎在全省公安处局长会议上提出,要把公安信息化建设、执法规范化建设、和谐警民关系建设、队伍正规化建设和保障标准化建设作为实现全省公安工作科学发展的关键环节来抓。
随后,全省公安系统迅速行动,狠抓落实,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五项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大幅提升了公安工作水平。
一张无形之“网”
去年仲夏的一个深夜,几名犯罪嫌疑人在实施抢劫后,迅速消失在黑夜之中。而就在一周之后,他们被抓捕归案。
这其中,锁定犯罪嫌疑人的是一张无形的“网”——全省公安信息网。
省公安厅党委2009年12月制定出台了《甘肃省公安机关重点工作规划纲要(2010-2012年)》,将信息化建设定位为提升公安机关核心战斗力的龙头工程。
用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最小的代价抓获犯罪分子,几代公安人的追求,通过两年多的努力,正在通过信息化变为现实。
目前,我省公安信息化基础设施跨入全国先进行列,信息通信保障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公安信息通信网络维护、网络安全、无线应急通信和信息技术位于全国前20位。
全省公安信息网已建成省、市、县到基层的高速网络,建成了全省集有线、无线、视频、卫星“四位一体”的通信指挥调度系统,实现了通信指挥扁平化;在全国率先完成信息综合应用平台建设,截至2010年底,整合各类数据2.55亿条。
信息化为公安工作插上了“翅膀”,在打击犯罪、服务群众中屡建奇功。去年通过网络破获案件数同比上升13.5%,抓获犯罪嫌疑人同比上升73.8%。
如今,文件网上走、案件网上办、绩效网上考,信息化已悄然转化为各级公安机关的无形战斗力。两年来,全省58%的刑事案件的接处警、受立案件、部分法律文书出具等都通过网上办案系统进行。
同时,网上申领证照、网上直播考试、网上迁转户口、民警工作网上考核……越来越多的群众享受到了公安机关信息化便民服务新平台带来的方便与快捷。截至6月30日,共接受网民请求办事信件3814件,办理回复3333件,实现了便民服务的革命性转变。
执法中的理性与文明
执法活动之于公安机关,是不可动摇的生命线。执法规范化建设之于公安工作,既是基础又事关全局。
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是新时期公安执法的新内涵。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省公安厅党委研究制定了《关于大力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并提出三年推进计划。“坚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是公安工作的生命线,也是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最基本的履职要求。”从一开始,罗笑虎就要求把执法规范化建设放在公安工作最基础、最核心的位置。“现在的执法,比过去的要求严格得多。每一次执法的时候,都好像有一只手在监督、约束你。”很多老民警都有一致的感受。
为了从思想深处解决问题,全省公安机关组织开展“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和“铸造忠诚警魂、树立良好形象”的教育实践和“创先争优”活动,深化执法思想教育。同时,开展查思想、查作风、查纪律的教育整改活动,采取集中、分级、分警种等形式,充分运用典型案例,广泛开展公正廉洁执法警示教育,覆盖面达到100%。
两年来,各级公安机关认真清理了现有执法制度和规范,总结执法规范化建设好的经验和做法,共修订了500多件规范,新制定700多件。省厅16个警种编制和修订了本警种执法规范,7个警种制定了本警种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被公安部法制局作为优秀执法制度推广。14个市州全部对执法责任制进行了修改,通过加大对执法过错的责任追究,指引民警正确执法。
新理念,细规矩,全监督,这是一场全方位的执法变革。
走进群众心里
警无民则失根。
罗笑虎指出,“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就是要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知民情、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以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为根本标准,切实履行好保平安、保稳定职责。”
按照这一要求,省公安厅在全省组织开展了广泛、深入、持久的和谐警民关系构建活动,一场上至省厅领导、下到普通民警的大走访活动全面展开。两年多来,全省共出动警力21万余人次,走访各界群众194万余人,为群众办好事4.9万余件,捐款1600余万元、捐物4万余件,救助困难群众21.7万人。
2009年下半年,省公安厅适时推出22条便民利民惠民新措施,内容涉及多个公安行政管理领域,公安机关通过自身努力,在法律、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突出快、简、实、便原则,进一步放宽条件、简化手续、缩短时间,提供“一站式”服务,深受群众欢迎。
为了有效化解矛盾,全省建立了三级公安机关领导联动接待群众来访工作机制,开通了省、市、县公安的厅、局长接访系统。通过广泛收集社情民意,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共排查化解矛盾纠纷63140件,排查治安隐患28499件。
让老百姓了解警察,理解警察,信赖警察,支持警察,首先要从警察自身做起,全省公安机关开展多项廉政警示教育活动,使广大民警严守“三条底线”,恪守“五个严禁”,遏制了公安队伍中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实现了全省违法违纪民警人数小于3‰的控制目标。
同时,加大先进典型宣传。强力推出了全省全国重大典型王志睿。2009年以来,联合省委宣传部等七部门成功举办了两届全省“我最喜爱的十大人民警察”评选表彰活动,展示了公安机关的良好形象。
铸就高素质队伍
事业成败,关键在人。公安事业发展队伍建设是根本。没有高素质的公安队伍,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公安工作。
严把队伍“入口”,是提高队伍素质的关键。省公安厅从规范公安编制管理等工作入手,制定了严禁违规进人的制度,健全了人民警察招录机制。
为了提高民警自身素质,两年来,省公安厅分警种、分层级有针对性地举办新警、警衔晋升、首任职务训练班22期,训练民警1300余名;举办市县公安局领导班子成员、科所队长和业务骨干训练班40余期,训练民警3700余人次;选拔60余名民警进行少数民族语言强化训练。
领导班子建设是提高队伍素质的重要环节。通过建立处科级领导干部竞争上岗、业务骨干双向交流挂职锻炼和市县公安局及派出所、交警队、看守所等领导班子交流机制。全省县市公安局和派出所领导班子成员平均年龄分别下降了2.3岁和3.5岁,公安及法律等专业类人才在班子成员中所占比例分别上升了1.2和1.9个百分点。
先进典型的示范效应助推着正规化建设步伐。在汶川、玉树和舟曲特大自然灾害抢险救灾中,公安系统有47个集体和114名个人被授予全国全省抢险救灾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称号,有60个集体和380名民警立功受奖。
两年来,省公安厅筹集各类慰问救助经费3100余万元,慰问公安英烈、因公牺牲和因公伤残、特困民警家庭4600余家,慰问公安基层单位1200多个,为76名英烈子女发放助学金100余万元。
一个标准化、强有力的保障,才能提升公安队伍的整体战斗力。2009年以来,省公安厅在推进保障标准化建设工作中,坚持加强业务装备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全省投入10.4亿元建设了179个装备统建项目。随着装备保障水平的提高,必将推动全省公安事业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