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人与老宅显出古朴民风
人民网甘肃视窗兰州2月2日讯 据《兰州日报》报道:2月1日,兰州日报联合市文物局、兰州史志专家展开兰州市古民居探访活动。当日,先后探访了兰州西固区马泉村、七里河区石咀子村的两处古民居。历经百年岁月的老宅院仿佛把我们带到了时间的另一端,触摸到了兰州民俗文化的发展脉络。
地点:西固区马泉村
始建年代:民国7年(1918年)
典型的兰州四合院完整如初
当日,根据掌握的线索,市文化出版局局长、市文物局局长王有伟和兰州市地方史志专家邓明以及兰州日报记者首先前往了西固区马泉村39号的一处古民居。
记者在现场看到,整个四合院保护十分完好,木檩之间的雕花云子精巧美观,木窗和雕花木门历经近百年岁月,仍旧完整如初,两侧的雕花青砖照壁,花纹精美,东西两侧的厢房排列整齐,泛出淡淡的古韵。上房房间里的老家具除了外表变得陈旧外仍然完好如初,平时根本看不到的老面柜、钱桌、琴桌摆放在四周,柜子上古老的铜锁依然悬挂在锁扣上,坚守着自己的职责。环顾四周,仿佛置身于另外一个久远的古朴家庭中——一个只有在电视剧里才能看到的情景,百年来的风雨似乎并没有影响这里的一切。此时,一位身穿黑色中式短褂的白须老人正坐在雕刻着精美图案的落地罩前,悠闲地品尝着古老八仙桌上的美食,他就是这个院落房主之一的马姓老人。
据了解,这处古民居的主人是马姓的兄弟,都已是80多岁的高龄,他们已是居住在这里的第4代人,完好地坚守着这份家业。生于1926年的老大马可诚告诉记者,据他所知,这间老宅子建于民国7年(1918年),当时他的三太爷马德清经营着位于兰州城区的一间水烟作坊“乾盛和”,家境比较殷实,专门为兄弟几人添置了这份房产,先后经历了4代人,如果算上儿孙辈已经住了6代人。马可诚说:“儿子辈也曾几次有过拆老房盖新房的念头,但都被我们几个兄弟硬拦住了,说句心里话,真的舍不得啊。可是不知道还能坚持多久,等我们走了,就怕是保不住了。”
兰州史志专家邓明告诉记者,这里是典型的兰州四合院,构造和装饰都显出了相当高的水准,特别珍贵的是包括厢房在内都是出檐结构,夏遮阳来冬遮雨,设计上考虑十分周到,整体居住环境舒适宜人,这在四合院结构中非常稀有。另外,四方型的院落里配着保存完好、木纹雕刻精美的落地罩和完好的土炕、成套的古朴家具,兰州古民俗氛围浑然一体,全部完整地保留到今天实在是太难得了。
地点:七里河区石咀子村
始建年代:清末
田园风光四合院历经沧桑
随后,记者一行又前往位于七里河区石咀子村13号一间更为古老的院落。
刚下车,路边处于现代院落中的一个古老院门十分显眼,大门是古代的院门,上面覆盖着琉璃瓦,砌墙门的砖看上去也是古时的,留下很多斑驳的痕迹。跟着陈姓房主的脚步,我们走进了这间古宅院。院中的下房已经完全拆了,只能从原地的痕迹看出位置,其余一侧的厢房和上房还算完好,里面基本没有什么家具,做工考究的棋盘格窗和隔扇门十分完整,上面的木雕花纹清晰可见,只是落着厚厚的一层灰尘,应该已经很久没有人居住过。另一侧的厢房除了木制结构没有改变,墙面和窗户都已经做了翻新,里面住着现在的一位房主。
由于年代要比探访的前一间宅院更加久远,且房主已是年轻人,房子的来由基本无从知晓,只听老辈人告诉过建成不久即在清同治年间着过一场火,烧毁了半间房子。院子虽然比较完整,但由于大部分房间已长期无人居住。破旧的四合院似乎诉说着历史的沧桑,院子中间有一棵一人合抱不住的老柏树,据房东讲至少有400年的历史了,比老房子的历史还要长,也许是唯一知道这宅院来由的“见证人”了。
从悠远沉思中回过神来的邓明告诉记者,兰州是众所周知的瓜果之乡,这里居住的是以旧称“天把式”的果农为主,所以当时的四合院以田园风光著称。从这间宅院周围的环境就看得出,曾经应该是被田园菜地所环绕,渠水贴院流过。同样的出檐结构,加上院中原生态的土质地表,真可谓天人合一,生活与大自然完美结合,那时的生活会让现代人羡慕不已。
专家观点
保护古民居不能再错过机会
由于时间关系,探访完这两处兰州古民居,我们的行程也接近尾声。一行人的心情在交谈中都比来时增添了些许的沉重。
邓明告诉记者,随着旧城改造,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兰州城内的古民居已经不多了,能否将比较完整的古民居进行保护,不要让兰州古民居消失,是一个紧迫的课题。如果在城市发展的同时兼顾保护一下民居岂不是更好。邓明说:“现在已经是我们保护古民居的最后一次机会了,如果把握不住,兰州古民居就真的永远消失了。”
市文化出版局、市文物局局长王有伟告诉记者,古民居本身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它见证了历史发展,记载了兰州民俗的传承,而我市保存完好的已十分稀少,保护工作由于各方面原因难度很大。借这次兰州市第三文物普查之机,一定要让各县区摸清兰州古民居的家底,将来确定好文物保护级别,各级文物管理部门要进行合理的规划,用一种合适的办法,把各处的老宅院有计划地保护起来。
王有伟感慨地说:“由于整个社会的保护意识不强,大部分的古民居都已消失,留下的对于我们更加珍贵。通过今天的探访,心里的紧迫感愈加的强烈,再不加大保护力度,兰州的古民居将彻底地消失在我们的眼中,如果早几十年就开始保护,我们将拥有多少无价之宝。”
兰州日报今起开通搜寻兰州古民居热线电话8488400。让我们共同为保护兰州古民居尽一份力。(李超)

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