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日甘肃网记者薛业鸣 张超 任珈琳现场报道:“大河之旅——环保中国2005黄河万里行”报道组今天上午10点在兰州市“黄河第一桥”旁的黄河之上举行黄河论剑第二场——甘肃篇。每日甘肃网作为本次活动在甘肃地区的唯一一家网络合作媒体,将全程跟踪报道“大河之旅”在黄河甘肃段的所有活动。
今天兰州风和日丽,阳光灿烂。论剑现场是在黄河上的一艘船上举行的,背景就是“黄河第一桥”。论剑的主题是西部大开发与建设节约型社会。这次论剑是由腾讯网直播,我们甘肃的主办媒体是兰州晨报、每日甘肃网。今天请来的嘉宾有读者杂志社社长,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彭长城先生,兰州晨报总编辑张国华张先生,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蓝永超,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李惠民先生。
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员蓝教授谈到,黄河从青海流入甘肃以后,它的水质发生了很显著的变化,众所周知,青海土地非常辽阔,但是它的人口相对比较少。在相当大的这么一块土壤,青海省只有500多万人口,可能就比兰州市多两百万左右。所以说,人类活动的影响相对比较轻,因此,黄河在青海境内,基本上还是保持它的原始状态。水质比较好,也很清澈,进入甘肃以后,严格说是从青藏高原进入黄土高原以后,由于雨水所造成的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大量的泥沙涌入黄河,因此黄河的水一下子变得浑浊起来。再一个就是,黄河流经兰州以后,由于兰州是黄河干流上的第一座非常大的工业城市,它的工业污水和城市用水大量涌入黄河,造成了黄河的严重的污染。因此,黄河进入兰州以后,水质的变化,基本上是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两方面造成的。但主要的我认为,还是人为因素的影响。
蓝永超说,水土流失,虽然是暴雨所造成的,但是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对土地过分的开垦,比如在山坡上,原来都是草地、森林,现在都开垦成农田了,这个地表覆盖受到破坏以后,一遇到降水强度比较大的暴雨,造成滑坡、泥石流,大量的泥沙进入黄河。再就是工业污染,完全是人为因素造成的。这是我的观点。 黄河到达甘肃境内兰州以后,水质状况很多方面发生了变化,除了人为因素之外,更多的是自然环境,气侯变化,自然环境变化有关系,关于这样的观点,我想从科学角度来讲,是有一定道理的。
张国华说,我们身后是黄河第一桥,也可能历史上是巧合吧,在100年前和现在差一天,今天是9月10号,在一百年前的9月11号是甘肃洋务总局德国的泰莱商行,正式签订了修建黄河的合同,就是现在我们能看到的黄河铁桥。在今天兰州在黄河岸边,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来讨论黄河之旅的问题,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针对国有工业企业对黄河的污染,这是一个历史的问题,也是一个现实的问题。 就兰州来说,在十五期间,国家重点投资的兰电兰化,这是投资的全国一百多家大型骨干企业,50多年来,的确它对甘肃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效应。像每年的出油量在1000万吨,销售收入在200亿元以上,短期目标达到400亿元,这样一个企业在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带来了黄河的污染问题。因为在早期的时候,我们的资金有限,我们的设备和技术比较落后,可能对黄河的污染相对严重一些,后来我们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在地方和中央的共同努力下,对黄河的治理力度越来越大。2000年本政府出台了黄河治理方案,这个方案在黄河沿岸的几个省区,先后投入资金7亿多元,总共进行的治理黄河的一些项目大概在164个项目。这些项目的开建对于黄河的治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其中兰化投资了污水治理项目。进入这样的一个建设阶段,兰电兰化的总体污染指数在下降。现在说到黄河保护的时候,大型企业已经是有历史原因形成的。 在西部大开发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注意在引进项目的时候,一年把重污染的项目引进西部,甘肃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一点,省部在引进项目的时候可能会有一些迫切的心情,只要有利于经济指数的项目,就可能不考虑环保的问题,而大力引进。这样可能会造成新的问题,新的破坏。我想,越是经济发展落后的地方,越应该有一个长远发展的眼光,在引进项目的时候,既要考虑经济效益,同时更应该考虑环保意识,否则要付出很高的代价。
李惠民说,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最近这些年,关于环境保护,已经成为社会的一种整体知觉,也形成了社会舆论的比较一致的一种集合的意识。所谓整体知觉就是说环境保护这个概念,它已经不像过去那样只是个别的职能部门或者是单位、专家关注的问题,它成为社会所有的成员,很多的社会公众所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所谓集合意识,并不是说个别的一种意识观点。所以从社会舆论这个角度来讲,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参与和支持,跟过去中国社会比较起来,已经有非常大的进步。因为从社会进步这个角度来讲,环保意识的这种完整的、系统的表达,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之一。媒介,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对于环保意识的构建起到相当大的作用。有很多我们能够感受到的一些著名的媒介,比如说对于淮河污染治理的问题,长期持续的关注,最终导致一种解决的结果。关于太湖流域的治理污染,还有像主持人说的圆明园的很具体的问题,很小,很具体,但是引起了广泛的人们的关注。对环境保护这样一种意识和行为的成长,大众传播媒体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它确实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就黄河的环保问题,黄河的治理问题,我从总体上感觉到,我们媒介的报告有些偏差,有些问题。所以今天腾讯网来搞关于黄河污染治理的这么一个主题,我觉得很好。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因为很多人长期以来,对于黄河的这样一种认识,可能从精神层面,文化层面的宣传多一些。这些年来,对于黄河的报道,主要集中在黄河断流这样的事情。很多报纸都在报道、转载、说明这个问题。实际上黄河污染问题是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因为我知道从2002年开始,国家环保总局的调查,2003年,2004年,一直到今天,实际上黄河流域污染的状况是排在淮河流域之前的。但是我们通过媒介的报道来看,好象觉得淮河已经成了中国第一污染河流,实际上,我们没有料到,黄河的污染情况从92年,一直排在之前。对黄河的保护力度方面还不够,没有引起人们真正的警觉、警示、重视。所以我觉得,媒介报道主题的选择,应该造成很大的声势,引起人们的关注。
李惠民说,刚才几位提到污染的结构性的问题,比如说,它的生态环境本身造成的水土流失,造成的污染。第二是从工业结构,本身历史决定工业结构,它的能源、原材料工业比较多,能源工业比较多,重化工业比较多,有色金属企业比较多,军工企业比较多,导致的这种直接的黄河流域的上游的污染。还有一个原因,实际上没有引起广泛的重视,就是刚才张总说的。后边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随着国家东南部的环境污染治理的力度的加大,已经把很多重污染的企业转移到我们西部来了。比如说造纸,淮河流域的很多造纸设备和资金,都流到我们这边来了,一种更加污染的企业到我们西部来了。这是不为人所知的,但是它可能成为未来污染的更重大的隐患。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我们对黄河的宣传定位要准确,主题很鲜明,才能够引起社会公众,企业高度重视。利用强大的舆论压力,舆论监督的力量,来推进我们黄河污染的治理,推进黄河治理事业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