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夏州委书记王玺玉
中国甘肃网4月27日讯 今天上午,临夏回族自治州州委书记王玺玉,就临夏州紧密切合实际,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的相关问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记者:近年来,临夏州确定了“打民族牌,走民营路,谋富民策,建和谐州”的总体发展思路,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思路确定以来,你们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主要成效。
王书记:临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在秦汉时期就设县置州,古称枹罕,后改河州、导河,曾是历史上的军事重地;马家窑文化、半山文化、齐家文化等文化遗址星罗棋布,是我国新石器文化最集中、考古发掘最多的地区之一,被誉为“中国彩陶之乡”。临夏民族风情浓郁,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群众相对聚居;是民歌“花儿”的发源地,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花儿之乡”;融回族砖雕、汉族木雕、藏族彩绘为一体的民族建筑庄严肃穆。临夏区位优势明显,距省城兰州150多公里,交通方便快捷;畜牧、水电、劳务等资源优势明显,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是临夏的一大特色。
近年来,全州上下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形成了政治安定、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宗教和睦和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但是由于历史、自然等方面的原因,临夏仍然是一个贫困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是全州工作的主旋律,是全州各族人民群众的强烈期盼和共同愿望。多年来,历届州委、州政府积极探索加快临夏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路子,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九届州委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打民族牌、走民营路、谋富民策”的发展思路,为了使这一发展思路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真正在推动工作、加快发展中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去年以来,我们注重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从深化州情认识入手,认真研究确定落实思路的发展战略、发展重点和主要措施。我们在全州范围内开展了畜牧产业、劳务经济、地方特色工业、新农村建设等八个专题的较大规模的调研活动;坚持问计于民,广泛开展“我为发展进一言”活动,认真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汲取基层群众的实践经验。同时,邀请省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为我州的发展切诊把脉,出谋献策。在此基础上,我们召开了临夏州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今后五年的指导思想,确定了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发展布局和发展重点,提出了加快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举措。
总体指导思想就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牢牢把握“发展、和谐”两大主题,坚持“打民族牌、走民营路、谋富民策、建和谐州”的总体发展思路,全力实施特色经济发展战略,围绕“一线两点”发展布局,突出项目拉动、基础建设、产业开发的发展重点,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建设产业特色更加鲜明,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政治社会进步和谐,各族人民安居乐业,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新临夏。
特色经济发展战略就是充分发挥我州清真品牌知名、水能资源丰富、旅游资源富集等优势,全力做大做强清真食品和民族特需用品加工业、水电能源工业和特色休闲旅游业。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建立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发展关联产业,以特色产业的突破性发展带动全州经济的快速增长。
“一线两点”发展布局就是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根据我州区域差异大,区域间的自然环境、经济基础、发展条件各不相同的实际,充分考虑我州财力、物力十分有限的困难,选择基础条件较好、产业聚集能力较强的兰郎公路一线和临夏市、环刘家峡库区两个点,引导项目、资金、人才等适度集中,更好地发挥生产要素的聚集效应,不断提高集约化程度,形成全州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辐射带动我州的整体发展。
发展重点就是项目拉动、基础建设、产业开发。实践证明,这一发展思路完全符合临夏实际,也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一致,已成为全州上下的共识。
我们以这一发展思路为指导,团结带领全州广大党员和各族干部群众,抢抓机遇,苦干实干,经济社会有了较快发展,党的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州呈现出政治安定,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宗教和睦和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2006年,全州完成生产总值62.51亿元,比上年增长10.7%;财政收入4.8亿元,比上年增长20.7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8亿元,比上年增长2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13亿元,比上年增长12.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85元,比上年增加448元,增长9.1%;农民人均纯收入1479元,比上年增加99元,增长7.17%。
记者:临夏水电资源丰厚,有资料报道“临夏成为我省新兴水电能源基地”,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王书记:临夏州境内水能资源丰富,分布在黄河干流,洮河干支流,湟水河干流,大夏河干支流,广通河干支流和冶木河干流。据测算,全州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370万千瓦,占全省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811.8万千瓦的20.4%;可开发装机容量278万千瓦,占全省可开发量1096.9万千瓦的25.3%,具有发展水电能源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近年来,我们依托这一资源优势,积极开发小水电,发展水电工业,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截止2006年底,全州已建成大、中、小水电站52座(处),总装机容量达到205.16万千瓦,占全省总装机容量380万千瓦的54%,年发电量达到98.65亿度,占全省水电发电量160.85亿度的61%。其中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三座大中型国有水电站,总装机容量200万千瓦,年发电量96.7亿度。已建成的小水电站49座,装机容量5.16万千瓦,年发电量1.95亿度,固定资产规模达到2.86亿元。正在建设的2座中型水电站黄河炳灵水电站和莲麓水电站总装机容量30.6万千瓦,设计总投资21.52亿元,年平均发电量12.02亿度。正在建设的农村小水电电站13座,总装机容量2.84万千瓦,设计总投资2.13亿元,已累计完成投资1.04亿元,占设计总投资的49%。其中总装机容量1000千瓦以上的9座。目前,全州已形成了以国有大中型水电站为主体,地方小水电站为辅助的水电产业格局,为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电力保障。
为了进一步把水电文章做大做足,我们提出要大力发展水电能源工业,整合现有水电关联企业资源,延伸产业链条,培育壮大与水电产业关联度强的相关产业,积极开发化工、冶金、铸造等工业产品,努力形成环刘家峡库区经济带。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使水电能源工业对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使临夏全省重要水电能源基地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记者:临夏是一个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中有好多特色产业,如发展肉牛、肉羊、奶牛等畜牧业,我们将怎样依托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来发展和建设好临夏?
王书记:临夏州是全国仅有的两个回族自治州之一,州内穆斯林群众众多,清真品牌在全国穆斯林群众中有极高的声誉,是我州的一张金字招牌;我州背靠牧区,面向兰州,发展畜牧业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全州可开发利用的饲草料资源比较丰富,穆斯林群众历来有善饲养、会经营的传统,开发清真肉乳食品具有特色品牌优势,商贸流通活跃,与中东阿拉伯国家有广泛的民间联系,具有相对的市场优势。我州旅游资源富集,全州共有各类旅游景区、景点107处,较为知名的有炳灵寺石窟、“黄河三峡”、松鸣岩、莲花山等,特别是近年发掘出的古动物化石、恐龙足印化石,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其中和政古动物化石的数量、品种、规模和完整程度世所罕见,占据了六项世界之最。我州民族风情独特,是民歌“花儿”的发源地,被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命名为“中国花儿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