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和谐才能稳定,稳定才能发展,发展才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如今“和谐社会”这一极具亲和力的温馨词汇持续在河州大地上升温。一曲曲民族团结的优美乐章在这里传唱,一个个鲜活感人的典型事例在这里涌现。各民族“团结、进步、发展”已成为临夏市经济建设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团结:各民族演绎一家亲临夏市境内有汉、回、东乡、保安、撒拉等11个民族,少数民族占全市总人口的51.4%,少数民族中回族占95%。
目前,全市有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基督教等4种宗教,其中伊斯兰教内部教派门宦支系繁多。众多的民族和宗教演绎出多彩多姿的临夏风情,同时也为民族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
为增进各民族团结,临夏市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并将发展地方经济,建设小康社会作为全市创建活动的着眼点。用“打民族牌、走民营路、谋富民策”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思路,把各族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建设小康社会这一主题上来。
今天的临夏市,人居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项目建设突飞猛进,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社会各界和谐相处,这一切无不昭示着民族团结的累累硕果。
临夏市有信教群众14万余人,教职人员217人,满拉、僧徒1500多人。
市上针对宗教教职人员在群众中享有极高威望这一特点,鼓励他们继承发扬爱国爱教、扶贫济困、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兴办社会公益事业,全力支持社会发展,为贫困群众建住房、送牛羊、送化肥、送种子,共同帮扶贫困户。如今,“回帮汉”、“汉帮回”的做法已经成为全市各民族群众的自觉行为。
针对贫困民族地区的实际,临夏市组织实施了县级干部至少帮扶3户贫困户、科级干部至少帮扶2户贫困户、普通干部至少帮扶1户贫困户的“321”结对帮扶计划。各级干部纷纷进村入户,在不同民族的农民群众之间结对子,认亲戚,帮助贫困户理清发展思路、提供致富信息、传授实用技能、救助贫困学生、组织输转劳务。截至目前,全市参加帮扶的干部总计428人,帮扶贫困户660人,救助失学儿童101人;各联系点单位和帮扶干部共捐赠现金、牛羊、面粉、化肥、种子、水泥、砖瓦等折合人民币累计72.1万元。
团结稳定是搞好各项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市委、市政府领导认真落实每月两次接待上访群众的信访接待日制度,每月进行一次矛盾纠纷排查,将一些苗头性的问题及时解决在初始状态。
进步:观念转变树新风低矮破旧的危房,变成了宽敞明亮的新校舍;昔日失学的贫困家庭学生,又回到了梦想的课堂;来自大山深处的农家子弟,也像城里的孩子一样,走进电教室、图书室求知学习。这一系列可喜的变化得益于临夏市倡导各族各界人士共同关注教育事业。今天的临夏市,学生辍学的现象少了,求知的人群多了,教育事业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教育事业的发展直接促进了全民观念的转变,观念的更新更是推动了创建活动。在创建活动中,临夏市特别把宗教界的创建活动作为整个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调动和发挥宗教界的积极性和特殊作用,以增强创建活动的群众性和广泛性,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组织宗教界人士赴新疆、陕西、云南、上海等地学习交流,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提高认识。同时对近千名朝觐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实现了朝觐的统接统送,减轻了信教群众的负担,又使朝觐接送规范有序,受到国家民委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同时还在宗教活动场所开展“星级”评定、授牌工作,从爱国爱教、遵纪守法等十多个方面对创建内容进行细化。
发展:项目腾飞的引擎以经济社会发展带动创建活动,以创建活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临夏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指导思路。这一思路加快了全市项目建设的进程。
全市把项目建设作为创建活动的重要载体来抓,把重点项目纳入创建活动的目标进行管理。今年,全市共实施各类项目87个,总投资10.7亿元;畜牧业发展势头良好,近年来先后累计投资7000万元,采取集资、入股、等多渠道筹资的方法,建成年出栏肉牛100头以上、存栏奶牛30头以上、出栏肉羊500只以上的规模养殖场137个,发展畜禽规模养殖户665户,并建成千头奶牛基地和万头肉牛生产基地。该市还以4个镇5个村为中心,建立了畜牧科技养殖园区,现有62个养殖场,年纯收入超过5万元;370户规模养殖户,年纯收入达5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