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总指挥温家宝在我省陇南地震灾区检查指导灾后重建和恢复生产工作。本报记者吕亚龙摄
6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总指挥温家宝在成县黄陈镇苇子沟村下堡社看望慰问参加抗震救灾的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当地群众。本报记者吕亚龙摄
在我省干部群众齐心协力重建家园的关键时刻,6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总指挥温家宝来到我省陇南灾区,先后深入康县平洛镇贯沟村、豆坪乡豆坪村和成县黄陈镇苇子沟村等重灾村,察看灾情和恢复重建工作,看望慰问受灾农户,和广大干部群众一起筹划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大计,把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与温暖送到了灾区群众的心坎上。
一路关怀,一路鼓励,情暖山乡。灾区群众深受鼓舞,倍添信心,他们说:我们一定不辜负总理的关怀和殷切期望,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依靠自己的双手重建家园。
“总理,我们热爱您”6月22日上午,蒙蒙细雨中,康县平洛镇贯沟村显得愈发青翠。房前屋后,一株株核桃树结满绿绿的小核桃。农民群众有的在清理废墟中的瓦片、木椽、砖头,有的从山下拉运砖头,为建造新房做准备。村子中央地带的一片废墟上,挖掘机正在拆除危房,平整废墟,为村民们建新居打好基础。
就在前一天上午,温家宝总理来到贯沟村,站在这里给村民们讲话。说起当时的情景,几位农民心情激动,纷纷抢着讲了起来。大伙说,总理的第一句话是:“你们见了我陌不陌生?”在场的群众齐声说道:“不陌生!”
“总理站在废墟上跟我们讲话,他鼓励我们要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在抓抗震救灾的同时,不忘农业生产,抓好特色产业。”“他还给乡亲们说,中央将拿出1万元,省上配套给1万元来扶持大家建住房。在场的乡亲们听了,都热烈地鼓起掌来。”在贯沟村驻村帮扶的陇南市种子管理总站工作人员杜桂霞激动地说。
“天下着小雨,旁边的人准备给总理打伞,总理不要,衣服都淋湿了。总理非常和蔼,平易近人,十分慈祥,站在他身边,感觉他就像家庭中的长辈一样,说话时就像朋友间在谈心。”杜桂霞说,“不过总理鬓角的头发有些都白了,人也比电视上看起来憔悴了很多,可能是这段时间太累了吧!”
“总理都能不辞劳苦地来我们这偏僻小山村,我们还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呢。我们会把总理的关心转化为工作的动力,一定配合好当地政府给群众建好住房,在灾后重建中贡献我们最大的力量,绝不辜负总理对我们的期望。”杜桂霞充满信心地说。
“我们这里山大沟深,总理到我们这里来一回不容易呵,党和政府对我们特别关怀!”72岁的张凤周老人眼里噙着泪花,由衷地说。
当时,听说总理来到了村上,张凤周赶忙从自家的帐篷里出来,端出一篮子去年秋天打下的、留给亲戚的核桃,在路边等候,他要把它献给总理,表达自己和乡亲们的爱戴和感谢之情。
“总理抓了几颗核桃,和我握了手,连声说:感谢你,感谢你!”总理的亲切和蔼、平易近人永远铭刻在了张凤周心中。
“我当时在路上玩,温爷爷过来了,他把我揽在怀里,拉着我的手边走边和我说话。”贯沟村小学二年级学生张青妹说。总理亲切地拉着张青妹的手,问她几岁了,学习怎样,还语重心长地嘱咐她一定要好好学习。张青妹说:“我要听温爷爷的话,好好学习,长大了我要当一名解放军,也帮老百姓干活。”她说还准备写一篇作文,要把见到温爷爷的事记下来。
温家宝总理来到贯沟村时,村党支部书记张占宝曾有一阵给总理带路,他说:“做梦也没想到会见到总理,心里非常感动,总理那样亲切、慈祥。”“我们一定牢记总理的嘱托,不等不靠,积极进行灾后重建,全村准备平整出50亩土地,用于建房,目前废墟已经清理得差不多了,力争入冬之前让受灾群众全部入住新房。”
平洛镇党委书记马耀东告诉记者,总理走时,在江武公路两旁自发站着几百名依依不舍送别的群众,大家打出了“总理,辛苦了”“总理,我们热爱您”的标语,隔着车窗,总理用力挥手,向大家道别。
“总理的关怀是对我们最大的鼓舞,也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工作的水平、工作进度、工作质量不能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一定会有一个大的提升,重建的进度要进一步加快。我们将落实总理的要求,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在不影响种植粮食的情况下,把核桃和花椒做到栽植最大化,延长销售链,招商引资办龙头企业,鼓励能人大户搞深加工,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我们一定尽最大力量把灾后重建工作做好!”马耀东说。
“总理就像亲人一样”“6月21日一大早,全村人来了,外村人也来了,大家站在村口,期盼着总理的到来。11时,总理真的来了,真的来到康县豆坪这个小山村。总理下了车,和前面的群众一一亲切地握手。”“总理握着我的手,我感到激动和温暖。不知道为什么,紧张没有了,只觉得面前的这位老人没有架子,朴素得像我们的长辈。总理向我问好,我感到他亲切得就像我的亲人一样。”
6月22日,康县豆坪乡豆坪村党支部书记豆邓伟回忆起温家宝总理来到村里的情景,心情激动。
“我们是个重灾村,也是贫困村,全村206户人家,197户、1441间房屋倒塌了,两人遇难。这样沉重的打击谁都受不了。总理关怀我们,专门来看我们,全村人都非常激动。”
豆邓伟说,总理来时,村民们高高举起自制的标语,轻轻摇动。“总理您好”、“总理您辛苦了”、“总理,豆坪人民想念您”,一条条质朴的话语,默默地传达着豆坪人内心的感激。
村民唐俭娥做梦也没想到,总理会揭开她家的锅盖。梦想不到的事发生了:总理从两排帐篷间窄窄的过道走了过来,走进了她家临时搭建的厨房里,揭起锅盖,看到锅里的半盆拌汤,总理问她:“这是什么饭?”唐俭娥说:“拌汤。”总理亲切的问候,让这个灾难之中的女人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我们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日子会好起来的。”
豆坪村的开阔地带是一排专门给困难群众搭建的帐篷。打头的一顶帐篷里住着75岁的豆登续老两口。“总理走了进来,和我们老两口都握了手,坐在床边的小板凳上,和我们亲切地拉起家常。”豆登续说,“一个国家的总理,来到我们这里,关心我们,这是我们没想到的事情”。
和豆登续老人一样,豆江红想都没想到总理能坐在自家简陋的厨房里吃洋芋。
“总理一户一户地看过来,走到我们家的厨房门口,他看到我们锅里煮洋芋,就说一会儿就到我们家来,和家里人一起吃洋芋。”
果然,一会儿总理来了。“总理进来的时候,厨房里没有板凳,他就蹲在地上,村支书对我说,取一个板凳,总理说不用。”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豆江红觉得对不起总理,“没有碟子,我用一个锅盖端洋芋,没有桌子,我用一个小板凳放锅盖。总理问我:有没有盐,有没有辣椒。我取来了凳子让总理坐,端来咸菜、盐和辣椒。总理就用我们平常吃饭的筷子,蘸上盐和油泼辣子,他说这样吃才香”。
“国家的总理来了,坐着我们的木板凳,吃着洋芋,我心里觉得对不起总理。”豆江红一家都感到没有招待好这位特殊的客人。
豆江红深情地回忆说,总理走时,挥着手对乡亲们说:“你们不要灰心,全国人民会支援你们,等你们建好了房子我再来看你们。”
“我们一定会把新房盖起来”6月22日,成县黄陈镇苇子沟村下堡社。细雨润湿着这个重灾村,山上草木依然青翠,但村里的房屋已倒塌了一大片,在村里的空地上搭建了几十顶救灾帐篷。正是农忙时节,麦子刚刚收完,村民们忙着播种黄豆等一些秋收作物。
这两天,村民高凤强家的帐篷成了全村最热闹的地方,因为他是全村第一个和温家宝总理握手的人。大家都爱坐在他家帐篷里,让他一遍遍回忆总理问他的话。高凤强就幸福地回忆说,6月21日那天下午1点多,总理一下车就走进了他家的帐篷,紧紧地握着他的手问:“家里有几口人?种了几亩地?每年能打多少粮?”高凤强说他当时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双手握紧总理的手说:“感谢党和国家的关怀,感谢总理,我们一定会努力重建家园。”高凤强的妻子告诉总理,家里有8亩地,麦子已收完,每亩单产在200斤左右,现在正在种3亩黄豆,剩下的地准备种一些冬小麦。“当时,我母亲躺在床上,总理还关心地向我问起她的身体情况,并祝她身体健康。”高凤强感激地说。
大家都指着旁边的王国强老师说:“他跟温总理握了两次手。”说起当时的情景,王国强仍激动不已。他说:“我听说总理要来,心想:不可能吧,国家受难地区那么多,能到我们村里来?我一宿没睡着,想都不敢想,可又忍不住想,总理真会来吗?”6月21日中午,总理真的来了,那天他穿着一件白衬衣,来到我们的帐篷前,有力地和我们握手,鼓励我们要自力更生,把生产恢复起来,想办法把房子盖起来。以前每次在电视上看到总理充满感情地鼓励受灾群众的时候,我就忍不住流泪,多好的总理呀!这么近看着总理,总理白头发多了,消瘦多了,脸上的皱纹也多了。从年头开始到现在,他老人家一直在一线奔波,真是辛苦。我们真有福呀,有一位时时刻刻关心我们的好总理。总理要离开时,我在他身后轻轻地说:“总理,您好,您辛苦了!”声音很小,但总理听到了,他转过身来,一把重重地抓住我的手,那眼神是那么有力,那么坚强,又那么慈祥。王国强眼圈红了,说:“那眼神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67岁的王芝莲老人说,当时,她在村口看到总理来了,就赶紧跑到自家地里摘了些桃子,又跑到邻居家地里摘了些杏子。当她返回到村口时,总理正要上车,便赶紧提着篮子走到总理面前,抓了一把杏子就塞到了总理手里。总理接过杏子,问王芝莲:“你的杏子颜色太好看了,是自己种的?”王芝莲说,当时自己激动地说:“这是自家产的水果,请您尝一尝。”总理开心地笑了。
“房子虽然倒了,可是国家要给我们补助盖新房,还为我们提供了贷款,我们要赶快把房子盖起来,到时候,儿子媳妇出去打工,孩子上学,我在家里干点农活,贷款很快就能还清,我们肯定能把日子过得比现在好。”王芝莲对生活充满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