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成县,风高、气爽,天蓝、水绿。
成熟的玉米笑的呲牙裂嘴、弯腰驼背,成长中的大豆蓬勃着一道道山梁、一片片河谷,荞麦花似繁星点点,把原野装扮的分外妖娆。站在旷野,瓜果的气味的扑鼻而来,香甜的想让人沉醉千年不醒。
置身成县,最吸引人眼球的还不是美如油画的景色,那些大大小小、遍布城乡、状似蘑菇云的树冠,让你心旷神怡之余又多了几分感动,这些植物,不仅改善着我们生存的环境,也为成县人缔造着一个美好的明天。它,就是成县上上下下挂在嘴边,引为自豪的核桃。
现在,成县有核桃38.17万亩760多万株,2007年总产值可望突破亿元大关,农民人均核桃收人400余元。令人兴奋的是,这38万亩核桃中,目前挂果的仅11万多亩,那么,它潜在的经济效益不可低估。
资源转型 小县迈出坚实的一步
成县地处甘肃东南部,属长江上游嘉陵江水系,是我国第二大铅锌矿带腹地,甘肃重要的重金属生产基地之一。近年来,成县以发展工业为引擎,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狠抓资源的开发利用,走出了一条以工业辅助农业,工农业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子。2006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4亿元,比2002年增长了150%,实现大口径财政收入4.4亿元,比2002年翻了两番,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801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35元。2007年上半年,全县GDP达到11.76亿元,大口径财政的收入达到3.45亿元,同比增长104.7%,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427元,同比增长10.6%。
但成县是典型的富县穷财政,可支配的财力并不多,2006年为9484万元。全县每年为职工发放工资就需1.7亿元,两相对比,成县的尴尬可想而知。要生活、要建设、要发展,资金的需求始终是困扰历届县委、政府领导班子的一大难题,也始终是激励每任领导寻求突破与创新的动力。正这样一种背景,迅速的催生了成县的核桃产业,从1997年起,成县人坚持栽植核桃,用坚韧和毅力再造着“绿色铅锌矿”。
现在,成县已建成50万亩以上的核桃园100个,100万亩以上的核桃园50个,300万亩以上的核桃园20个,500万亩以上的核桃园5个,农户人均栽植核桃38株,建成城关至镡坝、支旗至宋坪、城关至二郎、抛沙至纸坊四条万亩核桃交通林带和200个核桃专业村,全县80%的乡镇已实现核桃全覆盖。
“2008年,成县将实现核桃全县整体覆盖,建成50万亩优质核桃基地,人均达到50株。”县委书记者永明告诉记者。这是一个宏伟的目标,也是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相信再过10到15年,成县人用核桃替代铅锌产业的理想一定会实现。
科技引领 栽树栽出了真金子
沙坝镇杨坝村村民刘志贤是近两年远近闻名的新闻人物,他栽的13亩核桃,不仅挂果早,而且果大、肉香、皮薄,乡亲们看着眼馋,也着实让他尝到了甜头。谈到核桃,老刘如数家珍,欢喜的心情溢于言表。在这一带,他现在既是栽植大户也是科技带头人,无论东家的需要修剪、还是西家的病虫害防治,他有请必到。老刘说,“不是我思想好,是县上对我支持的很好我无以为报。”老刘说了实话。
1999年秋季,县上开始实施退耕还林,让群众在庄稼地里栽树,这是以地为生的农民无论如何也难以接受的事。老刘算是这个村的文化人也是公家人,他民办教师转正后调到镇上当教育专干,看到镇里干部下去作工作很困难,他和老伴商量带头在自家地里栽树,算是对镇里工作的支持,好在老伴通情达理,他便在自家最好的5亩地里栽植了核桃树。
因为自愿,因为带头,县林业局供给他的苗木都是最好的嫁接苗。树栽到地里后,技术人员更是隔三差五的来观察和养护,这让他的苗木成活率达到了90%以上。第二年,他家的5亩核桃园成了县乡推动核桃栽植的示范园之一。2003年,部分果树开始挂果,他看着惊喜,乡亲们看着新奇。怕伤树,他把挂上的核桃全部摘掉。到2004年,多数已经结果,每株收1至2斤不等,细算了一下,每亩地的收益比种粮翻了两倍以上,他震惊了,树还小,那么长大了会是怎样的情形?
欢喜之余,他把剩下的3亩地连同租来的5亩地全部栽上了核桃树。目前,5亩旧园中160多颗树已经全部进人产果期,每株可收5至10公斤,一年下来,核桃收入可达5000千元以上。老刘高兴地告诉记者,再等3年,他家的13亩核桃园都会结果,这些摇钱树会让他的后半生过的踏实幸福。“去年核桃卖了2万多元,种庄稼哪能有这么好的收成”脸上充满喜气的纸坊镇大营村马莲社村民陈建民笑着对记者说,“如果核桃市价没有太大的波动,到2009年,收入50000元没问题。”核桃已成为他家的主要经济来源,即将盖好的5间很具地方特点的廊檐明柱新房,就是这两年卖核桃攒下的。现在,马莲社人均核桃面积和株数是纸坊镇最多的,其中三户均在600株以上。
32岁的董小军是王磨镇王磨村的村主任,这个有着高中文化的科技明白人,不仅对村上的工作认真负责,而且对发展核桃产业极具热情。他在本村庄后林缘地带租赁承包荒山土地320亩,规划建设核桃示范园一处,共栽植核桃8000余株,2006年,年收入2.1万元,全家人均收入5000元。
王磨镇陈庄村支部书记马驰是栽树的老模范,90年代初他承包荒山7000余亩,兴办了蜂台山生态实验林,县上号召发展核桃产业后,他不但自己积极响应,在造林点发展核桃20亩,同时还组织村民发展核桃300亩,并总结出了“先拓生荒种洋芋、土壤熟化挖大坑、换上熟土植大苗,水平行间留地埂、分年平台成园”的核桃山地建园经营。2005年《甘肃日报》采访报道了“马驰造林”的先进事迹。
成县目前已有了一支稳定的核桃专业技术队伍,其成员从县延续到村,同时有核桃科技明白人50000人,有科技示范户114户,已确立了12个系6个主栽品种。去年,县上和许多科研院校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已将我县列为核桃品种试验示范基地。技术支撑在很大程度上 保证了核桃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走访中,村民还普遍告诉记者,这两年核桃的价格和销售情况让大家明白了,不论发展那种产业,都必须成规模,有了规模才能“起装”,能起装才能卖出好价钱,我们也深切的感到,和其他产业发展一样,核桃产业也正走着政府推动、政策引导到市场主导的路子。回想刘志贤、陈建民等及其所在村社的故事,我们基层广大干部的为之付出是值得的,也相信这项产业会带给成县一个富裕而美好的明天。
市场推动 小产业做出大文章
在占地800多平方米的生产车间,42岁的张恩军和风细雨的述说着小川镇核桃市场的产生与变化。小川镇是成县历史上沿袭下来的商贸重镇,也是西片5乡镇的商流中心,其范围已覆盖到康县、西和的部分乡镇。
1990年,年仅25岁的张恩军在村级组织换届中当选为上街村支部书记。村委会就设在市场中心,南来北往的客人经常找村上办事,村集体经济匮乏,来人接待都成问题。久而久之,让他和村主任萌发了做小生意的念头。起步是艰难的,没经验也没资金,更不知道从哪里做起。
1994年,他决定小打小闹地收购中药材和核桃仁,这一动就再没停下来。2003年,随着业务量的扩大,他决定辞去村支书职务,专门经营核桃收购与加工。现在,他不仅具有核桃产品的分级、筛选、初加工、包装及营销经验,更有稳定的销售渠道。2006年,注册成立了陇南华龙恒业农产品有限公司,公司注册资金80万元,总资产为2076万元,公司主要业务是核桃苗木繁育、核桃产品初级加工销售、农副产品综合开发。经过一年的生产运营,已实现产品生产加工2500吨,实现销售收入2658万元,产成品销售率为95%,实现利润总额225万元,上缴税金114万元。现在,公司占地15亩,总面积10005平方面,有管理人员36人,产品销售人员20人,技术人员26人,生产人员172人。2006年12月被陇南市政府评定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07年4月被中国兰州海关批准为“进出口货物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