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津梁在接受记者采访。
昨日下午,中央新闻媒体“重走古丝绸重镇”活动的记者在市政府对省长助理、市长张津梁进行了专访。来自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社、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北京周报、国际商报、今日中国、国际在线、中国网、人民网、城市漫步、新华网等中央媒体的记者紧扣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与张津梁展开了一场精彩对答。
中央外宣办相关负责同志,市政协副主席、市政府秘书长魏邦新,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谢鹏等参加了采访活动。
新华社记者:前不久在兰州召开的 2007年新亚欧大陆桥区域经济合作国际研讨会,对重振丝绸之路雄风,扩大兰州对外开放,进一步提高兰州在国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张津梁:今年7月1日至4日, 2007新亚欧大陆桥区域经济合作国际研讨会在兰州成功召开,这次会议是我市近年来承办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一次盛会,对于进一步加强沿桥国家和地区经济交流与合作,扩大兰州对内对外开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提高了兰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其次,促进了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区域经济合作;第三,带动了以兰州为主的区域经济发展;第四,对兰州与国内外其他城市之间的旅游、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经济日报记者:在这两天的采访中,南北两山的绿化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问今后兰州市在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方面还有哪些打算?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于兰州这样一个西部高原城市今后的发展有什么独特的意义?
张津梁:兰州地处黄土高原,常年干旱少雨,生态环境比较恶劣,年均降雨量只有 300毫米,但蒸发量却达到了 1800-2200毫米,降雨量与蒸发量相差很大,建国初期南北两山基本没有树木。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到 1999年,我市南北两山植树造林14万亩;从 2000年开始到 2006年,我们抢抓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多方累计投入资金15亿多元,新增造林绿化面积44万亩。
现在,累计完成绿化面积58万亩,成活各类树木1.3亿株,城区南北两山绿化率达到74%。兰州人民的植树精神在全国其他城市中都不多见。下一步,我们计划每年植树20万亩左右,同时确保保存率和成活率达标,一代一代坚持下去,我相信总有一天兰州会变得山青水绿。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我是一个在北京工作的兰州人,已经有两年没有回兰州了,这次回到家乡感觉变化非常大。兰州的城市建设发生了很多变化,特别是城区三大出口相继建成通车,标志着兰州市道路改造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请问张市长,下一步,兰州市在城市改造方面,有什么新的思路和打算?
张津梁:兰州是一个古老的城市,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分为两大块,一块是老城改造,一块是新区建设。过去,我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老城建设上,近几年来,我们根据城市发展的现状,及时调整发展思路,提出“跳出老区建新区,建设新区带老区”。
从2005年开始,在加快老城改造的同时,就新城建设进行重点部署,全力打造安宁新城区、榆中新城区和西固石化城,并且从 2005年开始,我们每年把 50%的城建资金用于新城区建设。
就城市建设而言,包括四个大的方面:第一是城市规划,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规划如山、执法必严,近年来,投入一亿多元用于规划设计;第二是城市建设,近年来我们实施了南河道改造工程、城中村改造工程、城市出入口改造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城建工程,今后我们还将实施绕城高速公路建设、轻轨建设、南山过境公路建设、城市立体交通建设等重大工程;第三是城市管理,过去讲“三分建、七分管”,当前我们正在逐步完善两级政府、四级管理的体制,特别是让基层的单位和市民参与城市管理,作用非常明显;第四是城市经营,兰州的土地资源稀缺,因此,我们尽可能整合有限的土地资源,使城市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依托经营城市来实现,从去年开始,我们每年储备一万亩土地,储备土地的全部收益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光明日报记者:作为重工业省会城市,兰州在节能减排方面,有哪些具体的措施?
张津梁:与其他城市相比,兰州的节能减排工作任务更重,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兰州特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另一个是以石化、冶金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所以我们在制定“十一五”规划的时候,有两个很重要的指标,一个是万元产值能耗年均下降5%,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总体降低 25%;另一个是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国家和省上确定的范围之内。
为了完成上述目标任务,我们提出了“四长”负责制,就全市而言,市长是第一责任人;就职能部门而言,局长是第一责任人;就各县区而言,县区长是第一责任人;就企业而言,厂长是第一责任人,节能减排任务完成不好,首先要对主要负责同志实行问责。
另外,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按照“管住增量、调整存量、上大压小、扶优汰劣”的思路,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的过快增长,提高节能环保的市场准入门槛。
今年8月份关闭了31家小造纸企业,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造纸行业污染。再有就是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在污水治理方面,我们正在着力实施“五大工程”,即七里河安宁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建设工程,雁滩南河道综合治理工程,雁儿湾污水处理厂改造工程,黄河水源地排污总管网工程,磨沟沿至水车博览园污水管网工程。抓好85户重点企业节能工作,带动全社会节能降耗。
人民日报记者:兰州的空气质量一直是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从兰州市环保局、统计局公布的兰州市 2007年1-6月的空气质量情况来看,今年上半年,兰州的空气质量明显好于往年。请问张市长,兰州市在改善空气质量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今后的目标是什么?
张津梁:形成兰州大气污染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然地理原因,兰州是“两山夹一河”的狭长带状城市,四面环山,气候干旱,降雨量少,特别是进入冬季以后,上空有 150米的逆温层,导致空气中的污染物排放不出去;另一方面是人为因素,如燃煤锅炉、汽车尾气、二次扬尘、小煤炉以及工业废气等。
当前,要减少大气污染,主要是把人为因素降到最低。在过去我们实施“蓝天计划”的基础上,从 2005年开始,又启动实施了清洁能源改造“ 123计划”,即一年完成公交车天然气改造,二年完成出租车改造,三年完成燃煤锅炉(大型集中联片供热锅炉除外)清洁能源改造。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抓好热电联产项目的实施,加大对小煤炉的改造,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减少二次扬尘等等,从各个方面入手,减少大气污染。
今后的目标和主要工作是,制定“一个标准”,完善“两大系统”,推进“三项工作”,加强“四项管理”。制定一个标准,即:制定兰州地区燃煤锅炉污染物排放地方标准,建立燃煤锅炉准入和淘汰制度,实施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实现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完善两大系统,即:一是尽快完善兰州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到 2007年底建成7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二是加快完善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到 2008年底前实现市区所有重点污染源与环保部门的联网,从而更加科学、准确地监测空气污染状况。推进三项工作,即:一是大力推进集中联片供热工程;二是继续推进清洁能源改造;三是探索推进洁净煤技术。加强四项管理,即:一是加强重点工业污染防治;二是加强燃煤污染防治;三是加强二次扬尘污染防治;四是加强机动车尾气管理。
北京周报记者:兰州市如果要进一步扩大绿化面积,直接面临的就是水资源合理利用问题,请问在节水方面,兰州采取了哪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