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三农问题”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必由之路
中共徽县县委副书记、县长 陈荣
“三农”问题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使县域经济得到持续、快速发展,关键在于通过抓好县域的工业化、城镇化、特色化和劳务经济建设,有效破解农民收入增加缓慢牞农业发展后劲不足,经济、文化、社会发展落后等问题。
以工业化为导向,推进工业“反哺”农业。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取决于工业化程度的高低,工业兴则县兴,工业强则县强,工业基础薄弱,必然导致整个县域经济缺乏活力和基础。因此,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是发展县域经济的根本性举措,也是能否实现工业“反哺”农业,有效破解“三农”问题的决定性因素。在县域工业发展上,一是要发挥优势,集中力量培植支柱产业。二是要上下联动,招商引资上项目。三是要搭建工业园区平台,发挥聚集效应。
以城镇化为支撑,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小城镇是县域经济的重要载体,加快城镇化是统筹城乡经济的重要环节。城镇化程度不高,既不利于农村工业的产业集聚和服务业的成长,也不利于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在城镇化建设上,必须注重城镇与农村上下互动,协调发展,坚持突出重点,分层推进,按照“统一规划、市场运作、产业支撑、农民受益”的运作机制,系统规划建制镇的布局和发展方向,统筹安排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建设,努力做到城乡互动、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加快小城镇土地、户籍等制度改革,切实降低企业、投资者及农民进入小城镇的成本和门槛,为充分利用市场力量和市场机制,吸引生产要素向小城镇聚集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创造体制环境。
以特色化为核心,提高农村经济的竞争力。从区域竞争的态势看,特色就是财力,特色就是潜力,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生命力。只有培育有自己特色和优势的支柱产业,发挥优势,不断创新,创出有特色的产业和产品,经济的增长才有活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经济发达县牗市牘的实践也证明,发展特色经济是成功之道。要想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更好地适应形势,放大优势,培植强势,做亮特色经济。发展县域特色经济要走出全面抓、抓全面的常规思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结合本地资源状况、交通区位、产业结构、科技水平等综合因素,打造自己的特色,扩张自己的优势,建立自己经济发展的“坐标系”,大力培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市场“亮点”,开辟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子。
以劳务经济为动力,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最直接的途径。随着农村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劳动力剩余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只有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地、大量地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才能有效提高农民收入,这也是县域经济实现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应充分认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积极、主动、全面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要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进行全面、多层次的研究、规划,将其纳入行政部门的管理之中,并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促进农民的合理、有序流动。
总之,发展县域经济,既要用老办法,更要有新思维。只有找准破解“三农”问题的途径,通过抓好县域的工业化、城镇化、特色化和劳务经济建设,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稳步推进城镇化进程,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才能使县域经济得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