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8月30日至9月1日
地点:甘肃省通渭县
在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这喜庆的日子里,记者带您一同走进陇中红色圣地——通渭。
通渭县位于甘肃省中部,总面积2912.97平方公里,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气候属陇中温带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区,年均气温7.7度,年降水量400mm左右,自然条件比较恶劣,但是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通渭却获得了诸多的殊荣:先后被国家有关部委授予“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全国田径之乡”、“全国体育先进县”、“中国红豆草之乡”等称号。
1935年8月至1936年10月的一年多时间里,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一、二、四方面军先后从这里经过,毛泽东、周恩来、刘伯承等一大批开国元勋都曾在这里落脚。在这里,中共中央召开了著名的榜罗会议,毛泽东在文庙街小学首次朗诵了《七律-长征》诗,三军将士在通渭南河滩举行了盛况空前的文娱联欢晚会;英勇的红军战士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殊死战斗,埋下许多英烈的忠骨;英雄的红军在这里来开了三军大会师的序幕,吹响了北上抗日的前奏曲。
第一站:通渭县城

通渭县城新貌
(资料图片,来自《红军长征在通渭》2006年8月版)

通渭县城的文庙街小学,毛泽东就是在这里首次公开吟诵他的《七律·长征》诗(正中为《七律·长征》诗碑)

文庙街小学的孩子们
文庙街小学位于通渭县城,始建于1905年,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的百年老校。1935年9月29日,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中共中央领导随军进驻通渭县城。当晚,毛泽东在文庙街小学接见一纵队一大队先锋连全体指战员时,首次激情满怀地公开吟诵了他著名的《七律·长征》诗,鼓舞红军踏上了长征的最后一站——会宁。
为了弘扬长征精神,纪念毛泽东《七律·长征》诗发表65周年,由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设计,上海电视台与通渭县人民政府携手共建的《七律·长征》诗碑于2000年9月29日在文庙街小学正式落成。2001年3月,学校被定西地区国防教育委员会命名为“地级国防教育基地”。

1935年9月30日晚,在通渭县城南河滩(现在是通渭县南园运动场),红军组织了盛大的文艺晚会和大会餐。
第二站:通渭县义岗川镇
义岗川镇位于通渭县最北部,距离县城37公里。1936年10月,以贺龙、肖克为正副总指挥,任弼时、关向应为正副政委、李达为参谋长的“红二方面军”之一路总指挥部、二军、三十二军长征途经义岗镇,在董家堡子遭到通渭县保安大队和董本斋民团的阻拦,甘肃东路交通司令马锡武遣王富德骑兵旅尾追,国民党甘肃政府和王钧之飞机部队给董本斋空投子弹两次,四千余发,同时派三架飞机向红军狂轰滥炸。红军发炮还击,组织攻打碉堡,23名红军战士壮烈牺牲,史称义岗川战斗。
1957年9月1日,原义岗区人民政府修建了红军烈士陵园。1998年8月,烈士陵园得到重建。

如今的义岗川镇

义岗川镇四岩山烈士陵,23名红军战士埋忠骨

四岩山烈士陵后面的“弹孔墙”,时隔70年,上面的弹孔清晰可见。

董本斋民团碉堡遗址,“义岗川战斗”就发生在这里。

董本斋家族遗留的房屋(当时董姓在当地是大户人家,图中有标语的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