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视野借鉴天津市成功经验 积聚动力推动嘉峪关科学发展
感受天津崛起的脚步
——嘉峪关党政代表团赴天津学习考察纪行
(在天津站广场平台,嘉峪关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马光明,市委副书记、市长郑亚军,市政协主席周生与代表团成员认真听取天津站交通枢纽工程、海河改造、津湾广场建设情况介绍。)
海河,天津的母亲河,它像天津的血脉,又像一条巨龙,使天津充满活力。这里,记录了中国近百年的沧桑与变化。中国百年历史看天津,海河见证了天津的历史。
站在海河之畔、布展面积一万平方米的天津城市规划展览馆,犹如站在一个历史与未来、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交汇点。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这里正展现一幅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的历史画卷。肩负着新历史使命的天津正以开放的视野、创新的精神、务实的作风乘风破浪,加快发展。
借天津雄风促雄关振兴。5月10日至12日,由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马光明为团长,市委副书记、市长郑亚军为副团长,地级干部和部分综合部门负责同志组成的嘉峪关党政代表团千里迢迢赴天津取经。这是嘉峪关市委、市政府为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建设富强和谐雄关,积聚智力资源和精神动力的又一次重大外出学习活动。不但开阔了眼界,学到了天津先进的经验和理念,而且找出了嘉峪关自身的差距,强化了忧患意识,为下一轮加快发展,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踏上这片热土,心与这里的脉搏共跳动,看到的是一个开放创新、敢干会干、务实高效的天津,看到的是一颗正在环渤海区域冉冉升起的璀璨明珠。
(为了学习借鉴天津的成功经验,马光明、郑亚军结束天津之行后,立即对嘉峪关重点项目进行一次现场办公。)
沧海变成“桑田”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初夏五月,海河之畔,桃红柳绿,生机勃发。驱车繁华有序的天津这个大都市,嘉峪关党政代表团无时不受到强烈冲击。
大家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虚心取经问道,一路思索,沿途的所见所闻给代表团成员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和触动。近年来,天津市委、市政府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对天津工作提出的“两个走在全国前列”(一个是在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另一个是在建设和谐社会上走在全国前列)、“一个排头兵(滨海新区要成为全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的重要要求和重要批示精神,统筹滨海新区龙头带动、中心城区全面提升、各区县全面发展三个层面联动协调发展,形成了各项工作站在高起点、抢占制高点、打造高水平的发展态势,各方面建设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全市面貌发生了深刻而具体的重大变化。
2005年,国家将滨海新区纳入全国整体发展战略布局,使滨海新区发展如虎添翼,成为天津市最大的经济增长点。这里,曾只是天津港东部的一片海。然而,2007年的12月11日,沧海变成“桑田”,一个标志着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取得新进展的天津东疆保税港区首期4平方公里在这里开港。
“天津东疆保税港区是目前全国开放最高的港区,内出、外进都是保税,这可以免去许多手续,必将极大地提升天津港的竞争力,成为带动区域发展新的经济增长极。”天津滨海新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说。来到了目前全国面积最大的东疆保税港区。站在保税区港区管委会办公大楼听完介绍,考察团成员无不为天津人创造的惊人速度赞不绝口。
驱车奔驰在东疆保税港区的大道上。窗外,只见大型海上挖泥船正在疏浚航道,吹泥机源源不断“吹”泥上岸,辽阔的“海”正“长”出陆地,一派繁忙。“速度是实干创造的,没有求真务实的作风,没有高效运作的体系,就没有东疆港的今天。”听了介绍,看了现场,考察团的同志们发出感叹。马光明说:“这就是效率啊。”
天津规划展览馆,展示了天津城市的变迁和未来的蓝图。规划展览馆在采用展板、模型等传统展示手段基础上,大量采用了高科技手段,将激光成像、发光地图、电子翻书、多通道投影等现代声光电技术融入多项展示环节,同时注重参观者的参与互动,让参观者在轻松的心情下认识规划、了解规划、参与规划。展览极具专业性、知识性、互动性、趣味性、艺术性,具备城市规划宣传、科普教育、展览的功能,成为天津的一张靓丽城市名片,令人目不暇接。
在这片被称为“天之渡口”的热土,嘉峪关党政代表团成员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夏天的火热,更有天津人亲戚般的情谊和干部群众实干创业的火热激情。1996年,中央确定天津市与甘肃省建立对口帮扶关系。从这一年起,两省市算是正式结成了亲戚。从此,两地之间的合作关系越来越密切。 5月12日,天津市副市长李文喜接见了在天津学习考察的嘉峪关党政代表团,并与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马光明,市委副书记、市长郑亚军等领导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会谈。
“看准的事情就要干,而且要快干!”考察中,郑亚军引用了天津市委领导的一句话,他说,正是因为有一班实干、敢负责的市领导班子,鼓舞了工程建设者加快建设的信心,才有了脚下这片浸透着大海气息的坚实土地。
(与天津滨海新区的东丽区华明示范镇领导座谈,就“宅基地换房”等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
区港联动临港产业领略非凡气魄
每到一处,马光明都表达同一个强烈的声音:“看不到危机是最大的危机,看不到差距是最大的差距,看不到人家的发展、进步,满足于现状是最大的思想障碍。嘉峪关必须查找差距,破解难题,解放思想,真抓实干,把先进经验转化为推动工作、推动发展的思路和举措。”3天多的行程,安排20多个参观点,早出晚归,日夜兼程。
在临港工业区,考察团领略了天津区港联动、大力发展临港工业的非凡气魄。天津临港工业区,坐落于海河口南侧滩涂浅海区,规划面积约79平方公里,系天津滨海新区化学工业区和临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光明、郑亚军一行来到临港工业区围海造地工程现场参观了工程施工情况,听取了工程进展、施工工艺和招商情况的介绍。当听到临港工业区累计已完成建设规模40亿元,围海造地18平方公里,招商引资突破1200亿元时,考察团成员不由自主地赞叹。天津人民新版“精卫填海”以及美好的经济前景,深深吸引了考察团成员。如何加快嘉峪关市戈壁荒地的科学开发利用?怎样推进嘉峪关市城乡一体化建设……一时间,大家议论纷纷。
向海洋要地,天津人民的建设豪情引来考察团成员的赞叹。而珍爱土地资源的理念,也再一次在考察团成员的脑海中刻下印记。马光明、郑亚军表示,我们要学习借鉴临港工业区采取的“政府组织,市场运作,企业行为,多元投资”的开发模式,面向市场吸引多元主体投资。要以重大项目为抓手,改进招商方式,不断完善我市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培养园区产业配套集群,发挥工业园区龙头带动作用,全力提高工业园区水平,构筑经济发展新平台。
来到天津市,每个人总会体会到历史文化与城市建设的良好融合,看到港口经济带来的巨大拉动力。天津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中心位于天津港北疆港区,是天津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区的标志性工程。马光明、郑亚军及考察团成员认真察看了天津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中心大楼,听取了服务中心和电子口岸建设情况的介绍。当得知天津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中心建成近两年,以打好“服务牌”为宗旨,口岸联检单位集中办公,为本市和内陆腹地进出口企业提供国际贸易与口岸“大通关”的服务平台,使得贸易成本得到降低,通关效率得到提高,为企业节省了经营成本和通关时间时,马光明、郑亚军对此做法表示赞赏。
东丽区华明镇以宅基地换房为主要内容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模式,创造了“一样的土地,不一样的生活”的新型理念,入选中国十大和谐乡镇和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参展项目。双方举行的座谈会上,东丽区委书记张有会,区委副书记、区长尚德来等领导向考察团详细介绍了该区城乡一体化建设。就“宅基地换房”中有关政策、如何做好拆迁群众工作、安置村民拆迁过程中的好做法、村民入住新区后的福利待遇、村民新区的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马光明说,东丽区对东丽湖规划的大手笔,华明示范镇在“宅基地换房”上实施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运作、高质量管理的做法,让嘉峪关受益匪浅,为全市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经验,更加坚定了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决心与信心。
在天津站前广场亲水平台前,马光明、郑亚军与代表团成员认真听取了天津站交通枢纽工程、海河改造、津湾广场建设情况介绍,仔细询问天津站交通枢纽改扩建工程建设的进展,详细了解了这一集普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公交和周边市政道路于一体的大型综合项目。海河综合开发工程,无疑是天津近年来在城市建设和环境治理方面的大手笔。计划投资1800亿元的海河综合治理和开发,果然让人大开眼界。
代表团每一天的日程都是以分钟计算,无论是在风景优美的海河之滨,还是在充满异国风情的天津古街,每一位代表团成员都无暇欣赏,而是抓紧一切机会学习他人之长。如今,在天津中心城市,海河商贸区、南京路商务商业带、科贸街等现代服务业聚集区日趋繁荣,逐步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漫步在海河广场及和平路商贸中心、小白楼商业区,马光明、郑亚军及代表团成员实地考察了商业街布局、经营业态等情况,并与经营者亲切交谈,详细询问他们的经营方式与理念,感受到了这里商业无论在形态建设上,还是业态建设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在业态定位、商业布局、品牌集聚、景观环境、经营管理等方面都具备现代服务的体系,值得学习借鉴,大家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感到很有收获。
(天津市副市长李文喜与嘉峪关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马光明等进行亲切友好的会谈。 )
与天津零距离接触深感“天外有天”
回眸足印,铿音犹耳。近年来,作为全国首批小康城市的嘉峪关,“工业强市”战鼓声急,“项目兴市”可圈可点。
解放思想走出去,嘉峪关党政代表团的同志深感“天外有天”。大家脸上看不出奔波的疲倦,笔记本、照相机却记录下满满的“嘉峪关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