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7日临近中午下班时间,身着无菌手术服的董毅斌刚踏进办公室准备喘息一会,一名腿部受伤的重症病人急需伤口处理,他来不及喝口水,一个转身急匆匆向手术室走去。
董毅斌是清水县人民医院外二科骨科主治医师,对他而言,这样看似寻常的一天,已经持了十多年。
今年32岁的董毅斌是清水县永清镇人,毕业于兰州大学临床医学专业。自2005年开始从事骨科专业。
别看他在谈资论辈方面还是个“愣头青”,一换上手术服,手握手术刀,他俨然成了一名沉稳老练、手握“生杀大权”的武林高手。一踏进手术室,浓重的血腥味儿夹杂着来苏儿的气味扑鼻而来。董毅斌娴熟地给病人清洗伤口、消毒、缝合,一连串的动作忙而有序,一气呵成。
脱下手术服的董毅斌身材挺拔颀长,显得阳光帅气。“刚参加工作时,每天面对许多患者,感觉身上压了个很重的担子。”对于从医多年的感悟,董毅斌侃侃而谈,“其实,患者对我们的要求不高,他们的愿意就是看好病。”
“每一台手术背后凝聚着一个家庭的幸福和对生活的希冀,看着病人康复出院和家人携手人生,享受天伦之乐,心里感觉很欣慰。”对于医务工作者,董毅斌有着浅显而直白的理解:从业者必须具备有高超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团队协作精神和相互沟通能力。
“一台复杂的手术最少需要5、6个人团结合作来完成,独木难成舟。”董毅斌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团队的通力合作关乎手术的成败。
“医学有着它的特殊性,没有精益求精的临床实践技能,就不能为患者服务,更不能解除病人的病痛。”董毅斌说,医生与护士、患者之间要架起沟通的桥梁,心与心的默契与交流,就能把脉病人的所想所惑,更好地解除病人的心结,为诊疗提供参考。
董毅斌认为,医者必须要有信仰,精神原野的丰饶辽阔,价值追求的百折不挠,内心世界的坚韧强大,无不缘于崇高信仰的支撑。
一名有操守的医者,要淡泊名利,就像谷穗越肥大,就越低着头。“乍看惊富贵,凝视即云烟。”惟真心真情不变,惟平淡平常为真。董毅斌说:“对待病人,要以医者仁心去赢得人心,如果不能把病人当做亲人对待,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