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五个一工程” 打造西部菜篮子基地
——关于加快甘谷蔬菜产业发展的思考
中共甘谷县委副书记 申君明

作为全省20个十万亩以上蔬菜生产基地之一的甘谷县,如何打造西部菜篮子基地,成了摆在全县广大干部群众面前一道亟待破解的课题。
“十二五”期间,全县蔬菜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继续坚持“西优、东移、北扩、南进”的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全市蔬菜产业发展“五个一工程”,积极调整种植结构,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建立健全营销体系,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在扩大规模上求突破、提高品质上找对策、增加效益上谋跨越,逐步实现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销售品牌化、运作市场化的“五化”目标。具体工作中,要构建“一个格局”,着力“三项提升”,突出“四个重点”,创新“五项机制”。

(一)构建“一个格局”,明确蔬菜产业化发展方向。紧抓全市打造全国菜蓝子基地和国家设施蔬菜示范基地的机遇,调整、完善、实施全县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做活“山下”文章,下足“山上”功夫,着力构建“一体两翼”发展格局。一体即在整个渭河川道区统筹发展设施蔬菜和地膜蔬菜,推进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渭河川道区中西部着眼做优,重点在天定高速公路沿线发展塑料大棚和移动钢架大棚,率先实现区域蔬菜设施化;东部着眼做大,通过土地流转和政策扶持,支持蔬菜大户发展规模种植,实现渭河川道区蔬菜种植全覆盖。两翼即在南部山区重点推广以架豆王为主的温凉种植模式,大力发展耐寒蔬菜生产基地,在北部山区推广大葱、马铃薯为主的旱作生产模式,大力发展耐旱蔬菜基地,建成以辣椒、大葱、马铃薯、菜豆等特色菜为主的优势产业。
(二)着力“三项提升”,增强蔬菜产业比较优势。一是提升科技推广能力。突出节本增效组装配套技术的引进试验和示范推广,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新材料的推广力度,力争覆盖面达85%以上。进一步健全县、乡、村、户四级科技推广网络,加强乡镇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推出一大批田秀才、土专家和示范户,充分发挥科技兴农作用。二是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制订完善主栽蔬种的标准化生产技术和规程,全面推行生产、加工、贮运等领域的国标、行标和地方标准,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将“甘谷辣椒”“燕家韭菜”等国家和省、市认证命名的品牌蔬菜做优做强、晋等升级;对尚未认证的基地及蔬菜,严格规范管理,推行集约生产,力争将“八大模式”蔬菜全部认证为绿色食品或无公害农产品。三是提升质量安全档次。严格产地环境监控,通过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改良改造蔬菜生产基地,争取蔬菜产地实现无公害化。建立县、乡镇、基地三级监管体系,从源头上杜绝设施蔬菜种植中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现象。健全蔬菜质量检测体系,建成县级农产品质量检测监测蔬菜分中心,在蔬菜基地和大型超市建立监测点,完善质量抽检制度和安全追溯体系,使蔬菜种得安全、吃上放心。
(三)突出“四个重点”,提高蔬菜产业化发展水平。一是抓好基地建设。以渭河川道区为主体,以南北河谷川台地为依托,坚持每年新增蔬菜1万亩,力争“十二五”末全县蔬菜面积达到25万亩以上,年总产量71.3万吨以上。注重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生产,大力推广八种高产高效栽植模式,力促蔬菜连块成片,连片成带,把“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发展成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规模生产,建成早春地膜马铃薯、地膜线辣椒、大棚韭菜等特色蔬菜基地16万亩;创建蔬菜专业乡镇4个、专业村200多个。二是抓好市场营销。建立健全县、乡、村“三位一体”的市场服务体系。集中力量实施中国供销甘肃东部物流中心建设项目,新建或改建冀城、磐安果蔬批发综合市场;统筹蔬菜产业布局,在渭河川道区蔬菜基地建设一批产地市场;加强农超对接,建立一批县内外超市直销点,实现菜农利益最大化。对现有蔬菜运销户和经济人加强规范管理,进行资源整合,变“游击队”为“集团军”,发挥外销团队优势;加快蔬菜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做到基地建在哪里,协会和专业合作社跟进到那里,规避市场风险,提高组织化程度。三是扶持龙头企业。积极筹建1000万元的龙头企业投融资担保基金;借鉴天水组建花牛苹果股份有限公司和即将组建天水蔬菜集团公司的成功做法,组建甘谷蔬菜集团股份公司,并加强与天水蔬菜集团公司的联系,做大做强蔬菜生产、加工、贮藏和运销业务。全力支持现有蔬菜龙头企业挖潜改造、发展壮大;鼓励扶持产业大户兴办贮藏、保鲜、加工类企业,重点做好“大有”蔬菜气调库和“新合”蔬菜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延长产业链条,促进转化增值。四是抓好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农田水利和农村道路建设两大薄弱环节。积极争取渭河北岸浅山区提灌、南岭渠维修改造和节水灌溉项目,配套完善渭河川道区和南北浅山区灌渠系统,提高灌溉能力。高质量实施农村通达工程,使本地蔬菜能够及时外运,外地客商利于便捷购销。
(四)创新“五项机制”,增强蔬菜产业化发展后劲。一是创新政府推动机制。健全完善政府主导、项目扶持、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逐年加大财政奖补,力争将渭河川道区纳入全市蔬菜基地建设项目。吸引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蔬菜企业入园发展。广泛加强与国有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联系,积极发展“订单蔬菜”。二是创新市场带动机制。加强与武山、陇西县的合作交流,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携手打造“渭川鲜菜”品牌。组团参加国家、省、市各类蔬菜博览会,在天定高速公路沿线蔬菜基地制作大型宣传标牌,全方位宣传推介甘谷蔬菜,真正打响“渭川鲜菜”品牌。三是创新反季节拉动机制。找准、培育区域“差异点”,用好、用活上市“时间差”,打造“早晚互济”、“淡旺相宜”两大“卖点”,形成“秋延晚”和“春提早”反季节蔬菜茬口优势,确保蔬菜产销淡季不“淡”,旺季不“积”,有效提高市场竞争力。四是创新社会化服务机制。建立完善蔬菜产业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信息咨询、保险融资、风险评估等新兴业态,不断提高产业发展水平。五是创新土地流转机制。探索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针对渭河川道区中东部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问题,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大力发展规模生产,促进蔬菜产业快速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