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一五”期间,麦积区扶贫开发工作紧紧围绕“解决贫困人口温饱,发展壮大增收产业,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的发展思路,突出“一个瞄准”(贫困人口),强化“三个重点”(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和劳务输转培训),狠抓“八项举措”,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创新扶贫开发机制,以贫困村为主战场,整合各类资源,走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路子,扶贫开发取得了新进展,迈上了新台阶。

一是突出整片整村推进,着力提高贫困村综合发展实力。借鉴西部扶贫世行贷款项目建设的成功经验,结合麦积区实际,按照“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原则,坚持走参与式扶贫开发的新路子,积极组织实施集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科技扶贫于一体的整村推进项目。“十一五”期间,麦积区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414万元,组织实施扶贫整村推进52个。通过实施整村推进项目,不仅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广大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而且在加快农村脱贫致富步伐,扶持发展增收产业和全面推进小康社会进程中发挥了典型带动作用。已实施整村推进的重点村,不论在自我发展能力、人均收入上,还是在村容村貌、群众的精神状态上,都呈现出了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贫困村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二是突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贫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近年来,麦积区立足于解决贫困村群众行路难、吃水难、灌溉难和增收难等问题,把改善基础条件作为促进贫困村发展的重要举措,采取修梯田、打水窖、兴农路、建水利工程等多种措施,想方设法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将扶贫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有机结合起来,以整流域为单元,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集中连片开发。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特别是村组道路、水利项目的实施,有效解决了山区贫困村行路难、农产品运输难、吃水难的问题,为全区小康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突出产业化扶贫,着力扶持特色优势产业。围绕做大做强区位优势产业,坚持因地制宜,把发展花牛苹果、下曲葡萄、元龙花椒、伯阳鲜桃、设施农业和畜牧养殖作为产业开发的重点,按照“产业整流域开发,水土整流域治理,能源整流域利用,扶贫整流域推进,群众整流域脱贫”的思路,坚持以“两山一片”(城郊南山苹果、北山葡萄、三新阳片区高效农业主产区和畜禽养殖示范基地)为重点,整合项目、整合资金、整合资源,把实施产业开发与整片、整流域推进有机结合起来,与发展“一村一品,一户一业” 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整合北车集团、天津市对口帮扶和部门交通道路、水土保持、退耕还林、农村能源等项目资金,共同参与产业开发,着力培植区域优势产业。贫困村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特别是以城郊南山万亩“花牛”苹果基地为主的果品产业发展十分强劲,花牛苹果从2004年的12亩发展到现在的28万亩,7年时间翻了一番多。目前,全区各类果品面积达45.6万亩,挂果24.38万亩,年产量13.97万吨,产值4.28亿元,果品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向规模化、集约化和市场化方向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发展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是关键。为了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品附加值,麦积区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先后扶持建成长城果汁、众兴菌业、丰收农业、成纪药业、维亚养猪基地等一批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30多家,通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把千家万户的种养业项目和龙头企业的产业化经营联系起来,引导企业和农户形成生产、加工、销售的利益共同体,辐射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四是突出科技扶贫,着力提高农民生产技能。以科技为先导,以培养新型农民、推广应用农业先进实用技术为重点,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把科技培训与科技推广紧密结合起来,注重发挥科技在扶贫开发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开展了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工作。在种植业方面,先后示范推广了管网滴灌、果蔬嫁接、地膜覆盖等20多项新技术,引进甜樱桃、西瓜、仁用杏等60多个新品种,提升了种植的档次和质量。在养殖方面,先后示范推广了奶牛胚胎移植、黄牛冻配改良等技术,引进推广波尔山羊、大约克猪等良种,养殖品种得到更新换代。每年组织开展果树栽培、蔬菜种植、良种养殖、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培训5000多人次。通过开展科技扶贫,提高了农民生产经营能力,增强了农民的科技意识,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
五是突出劳动力转移培训,着力发展壮大劳务经济。围绕“培训一人,输出一人,脱贫一家,带动一片”的扶贫目标,采取扶“智”与扶“技”并举,立志与脱贫并重,把组织劳务输转作为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促进贫困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扩大规模、提高档次、稳定转移”的工作思路,以认定的劳务技能培训基地为依托,麦积区每年组织劳务培训1000多人次,输转劳务人员10万人次,创收2亿多元。初步形成了以“天水女娲家政大嫂”、“天水白娃娃”和“羲皇故里建筑工”为主的劳务品牌,促进了我区劳动力转移由劳力型向技能型的转变,拓宽了贫困农民增收渠道。

六是突出创新扶贫方式,着力打造新农村建设样板。麦积区伯阳镇曹石村是省列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为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新农村建设方针,该村紧紧围绕“改变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口素质的社会事业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的特色产业建设,改变村容村貌的文明新风建设,规范有序的民主政治建设和以班子建设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六大建设重点,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坚持走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路子。近年来,该村累计完成投资779.6885万元,整修梯田1800亩,农路27公里,建成三级提灌工程一处,果园2300亩,配套建成果品交易市场1处,1000吨气调式果库1座。建成整齐统一的新村住宅71户,“一池三改”沼气池、卫生厕所71座,配套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及配套洗浴设施71座(套),安装路灯30盏,太阳能时钟2座,建成村幼儿园、农家书屋、连锁超市、体育健身活动场所各1所。“净化、美化”村容村貌,建成长5公里防护林带1600亩,在村巷道两侧栽植长青树4.5万株,三叶草12000余平方米,月季花1万余株,完成巷道硬化7条1500米;购置垃圾筒30个,配备清洁车1辆,建成了曹石村综合物业管理站,对全村的给排水设施、环境卫生、垃圾清运、路灯等进行统一管理和维护,村容村貌明显改观。如今的曹石村,基础完善、产业发展、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管理民主、邻里和睦,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走在了省、市前列。
七是突出社会帮扶,着力加快贫困乡村发展步伐。坚持实行“县级领导包乡、单位包村、干部包户”的三位一体帮扶工作责任制。县级领导、各帮扶单位和广大干部,尽心尽力帮助贫困村理思路、谋发展,制定帮扶计划,帮办实事、好事;加强与中央、省、市定点帮扶单位和天津对口帮扶单位的联系、衔接,及时汇报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现状,争取最大限度帮扶,努力提高帮扶工作成效。通过行业参与、部门帮扶、党员帮带、民间救助和个人捐助等途径,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开展“扶贫济困,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努力形成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扶贫开发的良好工作格局。近年来,各帮扶单位共为我区贫困村无偿投入帮扶资金(含物资折价)2845.08万元,帮扶实施项目80多个。特别是北车集团公司自2002年4月定点帮扶我区以来,累计投入各类帮扶资金1150.81万元,新建花牛北山葡萄基地5400亩,城郊南山花牛苹果基地2200亩,渭南镇王旗山流域苹果基地1800亩,建成提灌工程5处,配套新修农机路40公里,建成果品气调库45座,村阵地2处,帮扶贫困户820户,救助贫困学生149名,为贫困乡村解决了许多困难,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八是突出机制创新,着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监管跟着资金走”的原则,实行严格的项目管理制度,对扶贫资金进行专账专户管理,封闭运行,专款专用。并坚持实行项目资金公示、工程招标、项目责任技术承包、资金拨付报账、使用审计等多项制度,对项目实施进行跟踪问效,提高资金使用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确保了项目资金效益的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