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甘肃新闻>>甘肃>>正文
甘肃省“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
(2016-9-3 20:44:24)  来源:甘政办发〔2016〕139号  打印本页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甘肃省“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的通知 

甘政办发〔2016〕139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兰州新区管委会,省政府有关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

  《甘肃省“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6年8月29日

  (此件公开发布)

 

甘肃省“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

  为科学有序推进“十三五”时期甘肃省信息化发展,充分发挥信息化及信息产业在全省经济转型升级、扶贫攻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引领、驱动、支撑作用,依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办发〔2006〕11号)、《中国制造2025》(国发〔2015〕28号)及《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甘政发〔2016〕23号),结合《中国制造2025甘肃行动纲要》(甘政发〔2015〕90号)、《甘肃省深入推进“互联网+”行动实施方案》(甘政发〔2015〕97号),制定甘肃省“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形势

  (一)发展基础。“十二五”期间,全省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顺利完成,信息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十三五”时期信息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信息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全省移动电话基站总数达到8.67万个,光缆总长度达到46.82万公里。互联网省际出口带宽达到2680G,省内骨干传输带宽达到5600G,市州出口带宽达到2820G。全省互联网用户数达到1854.54万户,普及率达到71.58%。全省移动电话用户达到2108.1万户,4G电话用户达到695.98万户,总普及率达到81.37%。中国移动兰州新区集团级数据中心、甘肃电信兰州新区数据中心、金昌“紫金云”大数据产业园等项目前期建设进展顺利,甘肃广电网络阿里飞天云平台上线运营。建成西北中小企业云服务平台,已接入企业2.3万多家,用户超过80万户。

  2.政务信息化成效明显。甘肃省电子政务内网启动建设,政务专网已覆盖省、市、县、乡四级,政务外网实现了省、市、县纵向贯通,实现了国家政务外网在我省纵向到底目标的落地。省级电子政务云平台初步建成,推动电子政务集约化发展的作用日益显现。政务服务网建设启动,全省政府门户网站体系基本形成。建成政务地理信息平台,“天地图·甘肃”正式上线。建成甘肃省公安机关网上办事大厅、甘肃省“智慧司法”移动办公系统。甘肃地税网络发票项目、甘肃省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平台投入使用。

  3.“两化”融合不断深入。“十二五”期间,全省工业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大幅提高。结合实施“3341”项目工程,实施了5000家“数字企业”建设工程,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4户企业被列为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在全省组织开展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达标工作,9户企业被列为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全省传统工业骨干企业信息技术装备大多数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重点行业的骨干企业生产装备自动化和半自动化率达到82%,先进控制技术在流程型生产骨干企业中应用普及率达到93%。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中小企业互联网应用普及率达到95%,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生产、管理、创新活动的比例达到45%,电子商务普及率达到30%。

  4.信息产业快速发展。2015年全省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94.85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率达到14.33%。其中,通信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70.5亿元,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内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4.35亿元,通信业和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0.8%和21.43%。在电子信息产业中,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70.11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率达到24.83%;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4.24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率达到18.26%。信息产品及信息技术服务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带动和助推作用逐步显现。

  5.社会信息化稳步推进。城市管理信息化取得突出成绩。“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系统”成为惠民软件品牌,并在全国推广应用,《信息技术社会服务管理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系统技术规范》被确定为国家行业标准。教育信息化成绩显著。到2015年底,全省小学、初中、高中生机比分别达到10∶1、7.4∶1、9.3∶1,全省中小学“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学习空间人人通”比例分别达到84.11%、73.3%、92%,实现了3142个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人口健康和养老信息化建设有序推进。建成甘肃省全员人口信息系统,建成卫生信息专网并投入使用,建成全省新农合省级平台、甘肃省基层医疗信息化系统等平台。“惠农一卡”实现了以乡为单位100%的覆盖,发卡率达到90%以上。全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信息系统上线试运行。旅游、物流、交通、环保信息化取得长足发展。全省智慧旅游建设全面启动,“北斗物流云综合服务平台”建成并投入运营。全省道路客、货运信息化监控服务平台逐步完善,高速公路ETC实现全国联网,“12328”交通运输服务电话开通运行。环境监管信息化能力建设项目启动实施。

  6.农业农村信息化取得较大进展。建成省级农业数据中心,构建了五大数据库、部署了三大应用系统。建立了农业监测预警体系;建成农业网站160个,农业信息服务点达到1万个,基层信息服务组织体系延伸到所有乡镇和80%以上的行政村,农业信息综合覆盖率达到100%,乡村信息员人数达到3.4万名;“12316”平台累计受理各类咨询超过80万例,服务对象20多万人。

  7.网络经济发展势头良好。2015年,全省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600亿元,增长突破30%,其中网络零售额310亿元,增长超过40%。我省入围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省,全省网络店铺中近80%从事农产品销售,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已占全省电子商务总交易额的65%。电子商务的“成县模式”由商务部向全国推广,兰州、嘉峪关、白银、敦煌先后被确定为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兰州等城市成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或示范基地,部分企业被评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企业。与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签署了推动农村电商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加快实施“千县万村”、“千县燎原计划”和“电子商务进农村”项目计划。省内首家电子商务平台“三维商城”和淘宝网“特色中国·甘肃馆”上线运营,与香港贸发局合作的海外“甘肃馆”即将建成。

  8.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成立了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甘肃省政务外网电子认证注册服务系统通过国家合规性审查并投入运行。“信用甘肃”建成上线,实现了信用记录的采集和共享。建立了省信息安全测评中心、电子政务数字认证中心、信息安全通报中心和应急支援中心等信息安全基础设施。CA证书在国税、地税、质监等部门得到广泛推广。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信息化发展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发展信息化的理念、模式缺乏创新,资金投入相对较少,人才体制机制保障需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难以满足全省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2015年网络就绪指数仅为57.16,信息化发展指数仅为58.17;各部门信息化建设缺乏全面的统筹规划,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亟待加强;信息产业规模占全省经济的比重依然偏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需进一步提升,信息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依然偏弱,关键核心技术不多;全社会信息化应用整体水平有待提升,中小企业应用信息化的科学理念需要加强,农业信息化服务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生产的需要;各地“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加强整体规划,智慧城市应用和产业间的联动机制还有待探索。

  (三)面临的形势和机遇。以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正在重塑传统的信息化应用模式,信息技术的高增长性、带动性和低碳性更加凸现,经济社会发展更加重视依赖信息技术。今后5年,将是我省把握信息技术发展潮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推进信息化快速发展、有效提升的关键时期,既面临重大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

  1.新一代信息技术引领世界大国产业革命。为了抢占信息技术和产业革命新的制高点,世界各产业大国都将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作为国家战略来推动。

  2.促进信息化全面发展成为国家战略。党的十八大报告将“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近年来,国务院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国发〔2013〕31号)、《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国发〔2015〕5号)、《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国发〔2015〕50号)等一系列促进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措施。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维护网络空间安全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国家战略规划为我省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为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战略规划,我省正在全力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建设,这为我省建设面向中西亚和中东欧的通信枢纽、丝绸之路经济带互联网的黄金通道、区域信息汇集中心以及信息服务的输出地提供了宝贵机遇。“中国制造2025”战略为我省石油化工、冶金有色、建筑建材、能源、装备制造等行业降低资源消耗、进行转型升级提出了新的目标和发展方向。“互联网+”行动培育了越来越多的产业新业态,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以“互联网+”为驱动,鼓励产业创新、促进跨界融合、惠及社会民生已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抉择,必将推动我省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

  4.重大项目工程的深入实施对信息化发展提出新要求。我省正在加快实施“3341”项目工程,正在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1313”工程,开启了“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1236”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和“1+17”精准扶贫行动计划。重要项目工程的继续深入实施和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要以信息化作为重要依托、推动力和载体,发挥支撑和保障作用;推进脱贫攻坚、发展现代农业要求消除“数字鸿沟”带来的城乡差距,发挥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发展和贫困地区现代化治理水平提升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积极发挥信息化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促进作用,推进“互联网+”、“宽带中国”、大数据等国家战略和行动计划,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推进信息技术与各产业、各行业的深度融合创新,大力发展网络经济,带动信息产业做大做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撑。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省委省政府总体部署,紧紧抓住国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制造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网络强国战略以及“互联网+”行动计划等政策机遇和有利条件,立足我省产业基础、发展条件和区位优势,以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和精准扶贫对信息化的重大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和制度建设为保障,以大力发展信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全面有效共享为基础,以重点工程为抓手,以电子政务建设为先导,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和“智慧甘肃”建设,壮大信息产业,培育信息化新模式、新业态,加强网络空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普及和加深信息化在各领域的应用,为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信息化服务和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完善机制,创新驱动。深化对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认识,准确深入理解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促进信息化发展的方针政策,改革人才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健全促进信息化应用、保障信息安全的法规标准,完善配套政策,加强绩效评估,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信息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加大创新创业扶持力度,提高创新创业服务水平,加快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商业化和推广应用。

  2.合理布局,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加强信息化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整体设计,立足实际,根据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公共财政承受能力,准确把握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合理规划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领域和重大工程,推进信息技术和甘肃特色产业技术的融合,并以基层为重点强化供给能力建设,促进基层服务设施共建共享,优先保障基本需要、基本发展、基本环境和基本安全等服务的提供。增加投入,优化公共资源配置,逐步扩大服务范围,提高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整体水平。

  3.需求导向,应用牵引。积极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相关政策措施,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大势,从“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和“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重点任务对信息化建设的迫切需求出发,发挥信息化对高效配置资源的支撑和服务功能,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在各行业、各领域的推广应用和信息产业发展,积极发挥信息化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4.资源共享,业务协同。加强组织协调,整合现有信息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建立条块结合的资源共享和流通机制,形成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的服务模式,避免各部门独立采集、独立保管,提高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益;促进部门、区域、城乡、行业间信息化建设的业务协同,提高一站式服务的整体效能。立足实际,把握关键问题,科学设置建设任务,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三)发展目标。到“十三五”末,我省信息化发展达到西部先进水平,信息化发展指数达到83。信息基础设施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层次加深。“两化”深度融合取得更加显著成效,企业智能化水平普遍提高。农业与农村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在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智慧甘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网络经济空间进一步拓展,网络经济总量在全省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扩大。电子政务在资源共享、互联互通、业务协同方面取得突出成果,为服务型政府的创建提供有力保障。信息产业突破性增长,对全省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加明显。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维护网络空间安全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推动“宽带中国”、“宽带乡村”建设,全面推进三网融合。到2020年,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量突破500万户,通信运营企业固定宽带接入能力超过800万户,全省95%以上的城市、乡镇基本具备千兆宽带接入能力,实现贫困地区4G网络全覆盖,互联网省际出口带宽超过8000G。城市、农村用户实现双向网络全覆盖,全省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8%,有线电视用户达到600万户。建设完成兰州新区大数据产业基地、金昌“紫金云”大数据产业园。网络就绪度指数达到80。

  2.“两化”深度融合取得更显著成效。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甘肃行动纲要》,规模以上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65%,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60%。推广普及“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组织800户以上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达标,支持智能工厂(车间)建设。建设覆盖全省的“互联网+”协同制造工业云服务平台,打造4—6个“互联网+”协同制造示范园区、基地,带动和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目标实现。

  3.农业与农村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建成4个“智慧农业”示范区。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试点,建成农业制种品质和农产品溯源信息化保障体系。建成覆盖我省少数民族地区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使连片特困地区和革命老区互联网覆盖率达到100%;建成甘肃现代农业大数据平台。

  4.“智慧甘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将敦煌等全省8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建成“智慧城市”。全省100%的社区实现三维数字化建设。小学、初中、高中生机比分别达到6∶1、5∶1、4∶1,实现数字教育资源覆盖的教学点比例达到100%。卫生信息系统覆盖全省城乡全部医疗机构,居民健康卡、电子病历全面普及,社保“一卡通”城乡居民全覆盖,建成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文化、旅游、交通、民政等领域互联网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5.网络经济在全省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加大。到2020年,全省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7000亿元,电子商务交易额和网络零售额年均增长35%,网络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到12%以上,规模以上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比率达90%以上。建成一批区域布局合理、功能设置科学的电子商务园区(基地)。全省“三有一能”(县有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中心,乡镇有电子商务服务站,村有电子商务服务点,贫困户能通过电子商务销售自产产品、购买生产生活资料)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互联网新理念、新模式、新业态与网络经济的融合更加广泛、深入,包括分享经济在内的商业模式得到极大发展。

  6.电子政务发展取得突出成果。电子政务在资源共享、互联互通、业务协同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到2020年,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电子政务覆盖率达到70%以上,县以下街道(乡镇)和社区(行政村)的公共服务事项电子政务覆盖率分别达到50%和30%以上,全省行政许可和公共服务事项网上办理率分别达到90%和80%。显著提高全社会对信息化的认知度以及带动其他信息化事业的发展。

  7.信息产业规模有突破性增长。2020年,全省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0亿元。培育5个以上收入过50亿元、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骨干企业,培育30个以上效益突出、收入过亿元、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引进7家以上国内外信息技术500强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制造基地,引进扶持国内100家以上创新型信息技术企业和服务外包企业入驻省内科技园区。

  8.维护网络空间安全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网络安全防护、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相关的法规与制度和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预案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全省涉密行业和部门、涉密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与认定基本完成,网络信任体系建设深入推进。电子认证三级注册服务点实现14个市州全覆盖,培育信息安全智能防护平台、网络空间分析与净化平台,公共安全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结合区域经济特色和信息化发展水平,布局各地信息化发展重点,依托兰州新区和金昌市建设大数据产业园区和大数据中心,根据各市州优势,推动智慧城市(兰州、白银、天水、武威、酒泉、嘉峪关)、信息消费城市(兰州、白银、嘉峪关、敦煌等)、“两化”深度融合城市(兰州、天水、白银、金昌、庆阳、嘉峪关、平凉等)的试点建设,开展“互联网+”智慧旅游(兰州、敦煌、酒泉、嘉峪关、张掖、武威、天水、平凉等)、“互联网+”生态环保(张掖、甘南等)、“互联网+”现代农业(张掖、定西、陇南等)、“互联网+”电子商务(陇南、临夏)的新模式,打造现代物流(兰州、兰州新区、武威等)、协同制造(兰州、天水、酒泉、金昌、白银等)和电子信息产业(兰州、兰州新区、天水)基地建设,逐渐引导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全省信息化发展战略新格局(如图所示)。

  

图1 甘肃省“十三五”信息化发展战略部署图

  三、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一)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信息通道。落实“宽带中国”战略,优化骨干网络架构,增强网络容量和传输能力,推动甘肃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试点建设。实施“宽带乡村”、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建设,加大地方配套政策和资金支持,推进城乡接入网络增宽、提速,推进农村地区宽带建设和升级改造,提高城乡宽带网络普及水平。加快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加大无线宽带网络建设力度,推进下一代互联网络(IPv6)建设。全面推进“三网融合”,电信、广播电视和互联网融合发展,广电、电信企业业务领域不断拓展,网络信息资源、文化内容产品得到有效开发,融合业务应用更加普及。围绕实施大数据战略,依托兰州新区和金昌市,强化云计算和大数据中心布局的顶层设计,加大建设力度,推动服务协同和资源共享。加快兰州国际港务区信息化建设,努力构建面向内陆港口和国际港口的物流信息通道。依托信息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提升,打造支撑“丝绸之路经济带”信息传输和信息服务输出的黄金通道。

  

专栏1 基础设施提升工程

  ——“宽带甘肃”建设。依托三大通信运营商、广电、铁塔公司,升级改造全省主干承载网络。升级改造宽带接入网络,降低租费水平,实施城市光纤到户、农村光纤到村、光纤覆盖到全省公益事业性机构。推进无线宽带城乡广覆盖。升级改造3G网络,部署4G网络,推进5G网络。推进兰州等“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开展光网城市建设,实现城市光纤网络全覆盖。进一步推进“三网融合”,加快电信和广电业务双向进入和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推动IPTV集成播控平台与IPTV传输系统对接。
  ——网络服务支撑能力升级。加快甘肃省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试点建设,实施下一代互联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推进工程。主干网络全面支持IPv6,拓展城域网络IPv6覆盖率,推动新建云平台和大数据中心接入网络支持IPv6。升级扩容IPTV、全球眼、商务领航平台。推进北斗卫星导航综合服务平台、现代物流与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建设。
  ——云计算平台与大数据中心建设。引进云计算、大数据先进技术,推进兰州新区大数据产业基地、金昌“紫金云”大数据产业园建设。加快西北中小企业云服务平台、省级云计算软件研发应用中心、“云上陇原•智慧甘肃”云平台及面向全省各行业、研究机构以及创业群体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服务协同和资源共享。

  (二)强化电子政务建设,推动政府服务创新。加强政府部门信息化项目及业务系统建设的顶层设计与规划引导,推动政府各部门以及各级政府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促进政务系统建设的简约化和集成化。加速政务数据开放,推动政务数据在各行业、各领域的综合利用。深化政务大数据挖掘分析在政府决策、管理及服务中的深度应用。深化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政务服务,创新电子政务服务模式,发挥互联网在益民服务、公共服务、社会和政府管理中的创新驱动作用,提高电子政务服务对农村地区覆盖度,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助推阳光、高效的服务型政府建设。

  

专栏2 电子政务服务创新工程

  ——政务资源整合。围绕甘肃政务服务网建设,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联动、资源共享的电子政务框架体系,制定完善各级政府、部门之间的业务协同框架和信息共享规范。推动政府门户网站群、空间地理信息系统、政务云平台、政务基础数据库、政务大数据中心、全球眼管理平台、甘肃省信用信息平台(信用甘肃网)、甘肃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平台、国家发改委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甘肃分中心建设等政务信息化系统建设,开通政务信息资源门户网站 。
  ——政务数据开放。建立政务数据开放机制,完善数据开放、运营和安全保障规范,依托电子政务云平台,建设政务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和政务数据综合开发利用示范项目。面向社会各行业及民众,适时开放政务数据资源。建设电子政务大数据分析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推行个性化政务服务。
  ——政务服务模式创新。深化和拓展甘肃政务服务网建设,推进政务服务网上办理,延伸服务触角、丰富服务内涵、畅通服务渠道。实施O2O政务服务模式,开发基于移动APP的互联网政务应用。推进政务新媒体建设,开发面向民众的信息主动推送服务,加速电子政务从管理向服务转型。

 

  (三)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促进工业转型升级。依托兰州、天水、酒泉、金昌、白银、平凉、庆阳等地区,在我省有色、化工、建材、装备、能源、中药材和食品加工等制造行业,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围绕工业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开发、新型业态培育、企业技术改造等7个环节加大信息技术应用,打造一批示范企业。促进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管理决策、销售服务等环节的综合集成应用,建设工业云和大数据平台。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在石化、冶金、食品加工、建材等重点行业,大力开展工业生产设备改造,推进装备智能化,推动技术突破和价值链升级。深化设计和生产系统中的信息技术应用,加速应用工业过程智能控制系统,推进生产过程和制造工艺的智能化。在各行业企业、产业园区,大力推广绿色制造工艺,推动工业节能减排。结合原材料、装备、消费品等行业发展特点,在集团管控、设计与制造集成、管控集成、产供销一体、业务和财务衔接诸方面,开展关键环节集成应用示范。推进“互联网+协同制造”,推动协同制造生产模式的集成应用,发展云制造、云设计等制造业新模式,积极发展流程制造、离散制造、柔性制造,开展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激发制造业创新活力。建设“互联网+协同制造”的支持平台,加强“互联网+协同制造”的示范建设,强化企业全业务、全流程互联互通以及协作共享,打造基于互联网的协同化制造产业链,发展制造服务业。在我省重点产业园区,加强工业互联网建设和应用示范。组织800户以上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达标工作,推动1000家以上企业全面开展“两化”融合自评估、自诊断、自对标,加快形成市场化的企业信息化诊断咨询服务机制。依托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推动我省工业转型升级。

  

专栏3 “两化”深度融合推进工程

  ——智能制造推进。在金川公司、兰石集团、天水星火机床、长城电工、酒钢集团等制造业企业,实施制造设备和过程智能化升级改造项目,整合ERP、MES等信息系统,建设协同CAD系统,提高关键零部件制造和装备整机的数控化、智能化水平,形成一批自动化、智能化高端装备产品,打造千亿元智能装备产业链。推动兰石集团高端装备产业园信息化项目、天水银光集团数字化企业项目建设;依托有色、装备等制造业龙头企业,建设“引领甘肃、辐射西北”的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与创新推广中心。依托建材、中药材加工制造、酿酒、农产品加工等行业,建设信息化与各行业的融合示范点。 
  ——协同制造深化。鼓励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骨干企业,依靠互联网,实现产业链各环节的紧密协同。面向我省有色、装备制造、建材以及汽车制造业,依托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联合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及大型龙头骨干企业,建设“互联网+协同制造”工业云服务平台。以兰石集团为依托,建立兰州新区区域化协同制造示范园区;以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产业基地等为依托,面向有色、化工等行业,建立行业化协同制造和技术创新示范园区。
  ——绿色制造推进。在有色、建材、化工、能源、中药材和食品加工等行业,依托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实施制造工艺绿色改造项目,引进、研发智能化余热余压回收、水循环利用等绿色工艺技术装备,建设三废在线监测平台、节能减排视频监控与智能分析、预测和决策平台。面向我省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实施绿色产业链的智能检测和评估。
  ——服务型制造创新。鼓励我省电子设备、汽车、建材等制造企业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整合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形成面向生产组织全过程的决策服务信息,推动产品优化升级。建设基于互联网的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开展产品故障预警、远程维护、质量诊断、远程过程优化等在线增值服务,拓展产品价值空间,实现从制造向“制造+服务”的转型升级。

  (四)壮大信息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积极完善和落实信息产业发展相关扶持政策,改善产业发展环境。依托兰州、天水等地区,继续巩固提升集成电路和软件产业,加快发展空间信息产业、大数据和物联网产业,兼顾发展电子元器件、电子信息材料、应用电子设备生产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打造信息产业新体系。强化无线电频谱资源利用和管控。加强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引进一批重点企业,培育一批特色产业品牌,建设国家级产业基地,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强化政府指导,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政产学研用合作,加强新一代信息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夯实信息产业发展基础,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和产业化发展,驱动各行业创新发展。引进国内外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信息企业入驻甘肃。依托信息产业的发展壮大,优化我省产业结构。

  

专栏4 信息产业壮大工程

  ——产业环境优化。整合企业和市场资源,优化完善基础配套设施,统筹规划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在产业聚集区内完善商业生活设施,超前规划,合理布局,打造既能有效承载产业发展,又能全面服务人才需求的宜居宜业的载体环境。依托兰飞、万里和长风等企业,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制定产业招商、人才引进、创新创业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产业集聚发展。扶持天水华天、长风、甘肃万维、甘肃紫光、中寰卫星甘肃公司、丝绸之路大数据公司等电子信息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和行业合作。针对集成电路、通信、软件及软件服务、空间信息、无人机、大数据、物联网等产业领域,制定招商引资计划和路线图,引培一批重点企业,建设完善兰州高新区、天水等软件产业园和敦煌文化创意产业园、兰州物联网产业园等特色园区。面向电子元器件、电子专用设备仪器、半导体照明、通信设备及空间信息技术产品,建设兰州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和甘肃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园。实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数字接收系统” 国家重大专项,实施兰州新区北大众志“中国芯”、华天集成电路封装生产线改造等产业化项目。搭建产业数据汇集共享平台,推动企业之间实现精准协同,提高产业对市场的响应能力。
  ——品牌培育推广。培育工业企业品牌,制定工业企业品牌管理体系实施指南和评价指南,争取国家工业企业品牌培育试点和示范企业认定。定期举办企业营销培训和交流,推广网络营销、口碑营销等新型手段及相关分析工具,指导企业调整营销策略,定制产业链联合营销计划。定期举办电子信息产业年会和高峰论坛,面向全国推广我省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北斗卫星导航综合服务、芯片封装等软硬件产品与技术,塑造产业品牌。申报实施国家级重大专项,建设大数据产业、集成电路产业和物联网产业等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产业活力提升。针对三维数字社会管理、智慧物流、农村电子商务、精准化农业生产等重点和难点问题,策划合作项目,助力高校、研究所和企业合作研发新科技成果,加速成果的产品化和产业化。建设甘肃省大数据研究院、甘肃省大数据创新创业中心、甘肃省大数据产业基地,在骨干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中,建设前瞻信息技术实验室,开展云计算和大数据处理、物联网、工业智能控制、移动互联网、空间信息、5G通信等技术的前瞻研究,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引进国内外信息技术500强企业在我省建立研发中心、制造基地,引进扶持国内创新型信息技术企业和服务外包企业入驻省内科技园区。

  (五)推进“智慧甘肃”建设,加速社会服务智能化。构建智能化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拓展和全面推广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系统。依托兰州、敦煌、酒泉、嘉峪关、白银、天水等城市,加速推进国家级“智慧城市”示范试点工作,推动我省“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加快甘肃省智慧旅游项目建设步伐,构建智慧旅游营销、服务、管理体系。到2020年,全省4A级以上旅游景区建成智慧旅游景区,全省主要乡村旅游专业村建成智慧旅游乡村。着力发展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养老、智慧交通、智慧金融等智慧民生服务,开展信息惠民新业态培育发展行动。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推动“能源互联网”发展,实现煤、风电、光电等能源资产的整合以及全生命周期管理,有效控制新能源投资风险。推进我省安全生产信息化国家试点项目的实施。加强北斗导航、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依托张掖、甘南等地区,加速“互联网+生态建设”,健全完善生态数据分类体系,采集和整合生态数据,挖掘影响我省生态的关键节点和因素,对关键节点和生态要素实施智能监测,推进生态保护的科学决策。依托兰州、敦煌、酒泉、嘉峪关、张掖、武威、天水、平凉等地区,推动智慧旅游和文化传承,加速旅游资源的数字化整合,推进旅游产品优化,支持智能决策,提高旅游区的智能化监管和智慧化应急联动,加强基于旅游文化资源的信息化产品和应用开发。依托“智慧甘肃”建设的全面开展,推行智能化社会服务。

  

专栏5“智慧甘肃”建设工程

  ——智慧公共服务推广。依托兰州市,实施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系统拓展工程,进行系统创新升级,巩固国内领先地位,大力推广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系统。依托兰州、天水等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将我省敦煌等8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建成智慧城市。发挥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的带动作用,促进敦煌智慧城市建设升级,助推全省智慧城市建设,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信息化保障体系。
  ——智慧民生服务推进。建设智慧教育云平台,开发引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行业培训以及民族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完善网上图书馆、网络教室、网络虚拟实验室,建设面向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的优质教育资源推送平台,推进教育资源共享。完善食品药品信息化质量监管和追踪溯源体系, 建设质量监管和溯源平台,实施中药材仓储物流交易信息化项目。加快数字档案馆(室)建设,深化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全面建立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全面建成省、市、县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健全完善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三大数据库,推广医疗便民服务的居民健康卡,建设省市县三级医疗卫生数据中心和医疗卫生信息服务共享平台。建立全省就业信息平台、社保信息平台、居家养老信息平台。实施智慧交通,基本建成集约化的全省公路水路智能交通运输服务与管理体系。推进智慧金融服务,完善推广三维易付平台。
  ——智慧生态文明建设。围绕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智慧生态文明试点工程,建成以全省森林、湿地、荒漠、野生动植物等资源为主的生态大数据平台,建设关键生态节点和要素的感知网络,开发部署智能生态监测平台、生态屏障智能决策平台。在兰州市等重点城市,实施大气、水污染智能监测和精准治理。在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综合分析和监测平台。
  ——智慧旅游与文化传承。围绕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河西走廊文化生态保护区、陇东南文化历史区、兰州都市现代文化产业区、临夏民族民俗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实施旅游文化资源数字化整合,建设甘肃旅游大数据中心和统计分析、推广、应急指挥等平台,建立完善甘肃智慧旅游服务体系、营销体系和管理体系。围绕大景区建设和旅游跨区域合作,进行旅游文化资源挖掘,实现旅游线路产品优化和主动推介。建设虚拟旅游体验中心,开发旅游文化动漫、移动App等信息化产品。部署5A级、部分4A级旅游区三维立体感知系统、应急联动系统,逐步完善3A级以上景区智能管理和服务能力。

  (六)提升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助力精准扶贫。结合我省“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依托张掖、武威、定西等地区,在规模化农业生产区发展推广智慧育种播种、施肥灌溉、墒情监控、病虫害和作物长势监测等作业手段,推广集约化种植养殖场的智能管理。基于大数据技术和移动终端应用,开展农业信息服务及农业监测预警分析。提高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加速电子商务向农业生产经营各环节的渗透,加强农业生产、物流配送、市场管理和交易等各环节上的信息共享,推行农产品质量智能监测和跟踪,提高农业经营信息化水平。建立面向“三农”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创新乡村信息服务站点建设模式,加强农村信息员培训,提高农村综合信息服务能力。完善农村贫困人口信息的管理和动态跟踪,加强脱贫致富信息的主动推送,助推农村精准扶贫攻坚。

  

专栏6 农业农村智能化建设工程

  ——精准化农业生产。推进我省“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在全省蔬菜、玉米、马铃薯、中药材、洋葱等规模化生产地区,开展种植业生产信息化示范,建设农情监测、精准施肥、智能灌溉、病虫草害监测与防治系统。建设畜禽养殖和特色渔业养殖数字化示范基地,在全省肉牛、肉羊、生猪、家禽、水产等养殖区,实施繁殖育种、环境监控、饲料投喂、远程诊断等生产过程的数字化管理。以武威、张掖、酒泉规模较大的育种企业为依托,开展智能化育种示范。建设农产品加工业信息平台,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的集约化、专业化和现代化发展。
  ——智慧化农业经营管理。建设农业电子商务平台,推动特色农产品、工艺文化产品入驻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休闲农业等信息服务平台。建立省、市、县、乡四级统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在全省建成覆盖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监测机构、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建设甘肃现代农业大数据平台。建设 “智慧农业”示范区。
  ——农村信息化服务。建立和完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建立覆盖全省农村的农业信息监测和发布公共网络平台,构建省、市、县三级农牧“协同综合办公”系统。推进“金农工程”二期建设,建设完善农产品供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资源管理和农业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实施农药、兽药、饲料、农机、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网络化审批登记及市场监管。鼓励农业技术服务和农业生产资料交易商城建设,探索便民服务新模式。完善“12316”三农热线服务平台,覆盖农村远程教育、医疗养老、民意监测、治安保护及大众创业等需求。建设 “智慧农村”示范区。

  (七)大力发展网络经济,打造经济新增长极。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以及“互联网+”新业态带来的机遇,以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电子商务为主要抓手,大力发展网络经济。以信息服务为推手,拓展网络经济空间。依托兰州、金昌等地区开发云服务资源,推动云基础设施服务、平台服务及软件服务消费,形成云服务消费市场。开发整合数据资源,依托大数据中心,推动数据服务消费,培育数据服务消费市场。支持电信、广电运营企业和制造企业通过定制、集中采购等方式开展合作,推进网络信息技术与服务模式融合创新。开发数据深加工信息产品,拓展拓宽信息消费市场。依托兰州、嘉峪关、白银、敦煌等地区,加速信息消费试点和示范项目建设,强化信息消费意识培养,改善网络经济发展环境。

  

专栏7 信息服务促进工程

  ——云服务消费推进。制定云基础设施服务、平台服务和软件服务消费相关的管理和保障制度、收费标准。依托省级公共云计算平台,在兰州市等率先开展云服务消费示范,鼓励社会管理机构、产业园区、科研院所租用云服务搭建业务系统。依托西北中小企业云服务平台、甘肃工业云平台,鼓励中小企业、创业群体租用云服务。
  ——数据服务消费培育。制定政务及行业数据开放标准,推进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建设支撑我省智能化、精细化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行政区划、人口档案、地理信息、自然资源、企业法人、行业标准、生态环境以及旅游文化数据库。开展数据服务消费示范项目建设,鼓励全省社会管理、公益性机构、创业团体免费使用数据服务,引导企业购买数据服务,培育面向全省、辐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数据服务消费市场。
  ——数据深加工信息产品消费提速。深度挖掘我省旅游文化、特色农产品、中药材等相关的数字化资源,加工生产数字图书、动漫、移动App以及市场预测、投资环境和投资决策等方面的信息产品和服务。开发基于宽带多媒体、移动通信、数字电视平台的各类增值信息产品,开发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服务产品。深度加工政务和行业开放数据,生产针对公众衣食住行以及助推行业发展、大众创业的信息产品,推动信息产品消费。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系统集成供应商、网络增值运营商、解决方案服务商。
  ——信息消费试点建设。依托兰州、嘉峪关、白银、敦煌4个国家级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全面启动信息消费国家试点城市建设,制定《创建国家信息消费示范城市总体工作方案》,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信息消费市场环境。面向全省,开展新型信息消费示范项目建设,着眼于服务民生和城市管理,加快建设一批信息消费体验馆(厅)和社区体验点。挖掘各地特色,围绕特色小镇建设,深入推进信息消费示范。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壮大网络经济规模。依托兰州、陇南、临夏等地区,强化我省与电子商务平台服务商的战略合作,加速发展农业农村电子商务,进行行业电子商务推广和创新,发展社区电子商务。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构建第三方跨境电商平台和自建平台同步、境内外电商服务企业互动发展的甘肃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格局。创新电子商务模式,建设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和体验中心,引导消费方式转变。推动移动支付等跨行业业务发展,加快网络零售平台建设。促进电子商务向各行业和行业各环节的渗透。发展分享经济,有效减少供给和需求的信息不对称,发挥其在去产能、去库存和降成本等方面的优势,培育分享经济形态。依托信息消费和电子商务,积极打造我省新的经济增长极。

  

专栏8 电子商务推广工程

  ——农村电子商务推进。健全全省“三有一能”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工程。引导农产品特色优势资源明显的地区探索“电子商务+支柱产业+龙头企业”的农村电商发展新模式,与邮政探索“电商+邮政”模式,开展生鲜农产品“基地+社区直供”电子商务业务。推广本地结算的国内知名电商大平台,促进我省农产品上网销售。依托陇西、渭源、岷县等中药材交易市场,打造国家级中药材行业电子商务平台、线上线下协同的中药材电子交易中心。建设“电商扶贫”示范区,培训电子商务从业人员,强化电子商务意识引导。
  ——社区电子商务推广。建设集社区商务、配送及公共服务的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面向本地生活服务领域,建设推广移动平台、微博微信新媒体平台、微电商平台、团购平台、O2O平台,支持餐饮、娱乐和生活服务类企业开展移动电子商务。依托电商企业、快递企业与社区便利店,创新社区物流模式。
  ——行业电子商务提速。围绕“精品丝路、绚丽甘肃”主题,依托我省重点旅游区、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立旅游文化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依托石化、装备、能源等区域性产业基地,搭建行业垂直工业电子商务平台或单品交易平台。发展工业电子商务,在规模化工业企业中,开展电子商务集成双创行动,依靠电子商务平台,开发企业融资、租赁的新型服务,实施定制化产品设计、研发和生产环节。
  ——跨境电子商务拓展。依托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武威保税物流中心,培育和引进跨境电子商务经营主体,引进支付机构、物流企业,扶持综合电商服务企业。依托“陇汇通”,建设我省向西开放项目及贸易数据库,推动我省与中西亚国家的电子商务合作。搭建有甘肃特色的专业性外贸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整合全省中药材、特色农产品、旅游文化等资源,入住跨境电子商城。
  ——分享经济形态培育。依托互联网,在房屋租赁、交通出行、家政、酒店、餐饮等领域,推广分享经济模式,引导使用和建设公共平台,通过私有资源转化为社会的公共供给,实现商品和服务共享,形成互通有无、人人参与、协同消费,充分利用知识资产与闲置资源的新型经济形态。加强开放发展理念和分享经济模式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宣传和引导工作。建设适应新常态的分享经济监管和治理模式,建立多方协同治理机制,完善法规,保障分享经济的快速发展。

  

  (八)强化网络空间治理,构筑信息安全屏障。贯彻落实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网络安全审查和监督机制、数据安全防护和灾备体系、网络安全应急和管控体系,完善密码保障、身份认证、保密监管、监测评估和监测预警等技术支撑体系,推动网络安全综合防控。强化网络空间净化工作,加强互联网管理和内容治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全社会自觉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强化网络道德约束,维护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推动网上精神文明建设。加强舆情引导和热点问题的舆情监控,健全网络舆论分析、研判和引导机制,提高政府的网络有效发声能力。

  

专栏9 网络空间治理深化工程

  ——网络空间安全保护。落实国家网络安全防护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相关法规与制度,完善和落实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实施全省涉密行业和部门、涉密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与认定。建设覆盖14个市州的电子认证三级注册服务点,强化政务网络的电子认证机制。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网络安全的相关标准,对核心网络、业务系统、服务平台、数据库、政府网站进行安全评估,堵塞安全漏洞,强化隐私保护。落实云计算平台和大数据中心安全标准和安全保障机制。建设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和分析平台、网络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平台。
  ——网络空间净化。建立完善网络空间净化的相关政策法规和执法标准,制定依法、文明上网规范。建设网络空间秩序宣传平台、移动App,普及网络空间行为规范。强化舆论引导力,完善“甘肃地区联合辟谣平台”,结合全省各部门的微博微信群、公众号、“96377”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打造覆盖省市县的甘肃政务新媒体集群矩阵。建设舆情监控平台,进行网络舆论分析、研判和引导。

  四、专项行动

  (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行动。积极落实《甘肃省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实施方案》(甘政办发〔2015〕79号),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为依托,推动我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引导和推动全省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格局,实现跨越发展的新模式,打造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积极推动互联网开放平台的联动协作,加快有色金属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疗等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提升企业协同创新能力。加快“张江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探索区域科技创新联合模式,建立产业对接体系,推动与京津冀、长江经济带创新联盟的联系与合作,建成西部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高地。积极发展众创空间,围绕石油加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领域发展众创空间,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到2020年,建成300家市场化、集成化、专业化、网络化、开放式的众创空间,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推动张掖市创建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支持建设互联网创业孵化基地,为创客提供软硬件设施、资金扶持及产品推广等项目孵化服务。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发挥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技术创新驱动基金作用,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向科技创新,支持企业和研发机构建立联合研发中心。探索信息技术人才、资金、技术、管理等各类要素自由流动、高效配置的创新发展体制机制。

  (二)实施“互联网+”行动。坚持信息化与工业、农业、服务业融合发展,全面落实《甘肃省深入推进“互联网+”行动实施方案》(甘政发〔2015〕97号),强化基础支撑,营造发展环境,开展应用示范。推进“互联网+”创业创新、协同制造、现代农业、智慧能源、益民服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普惠金融、便捷交通、文化旅游、智慧环保、精准扶贫等方面的重点行动,推动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协同互动。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以及与传统产业融合创新发展,完善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构建“互联网+”新经济形态。教育、卫生、文化、旅游、交通、民政等领域互联网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建立“互联网+”行动计划部门协调会议制度,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建立健全推进“互联网+”发展协调机制和工作机制,建立跨领域、跨行业的“互联网+”行动专家咨询委员会。加大对“互联网+”领域的扶持力度,拓宽“互联网+”领域的投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金加大对“互联网+”领域创新型企业的投资。实施“互联网+”重大工程建设,加快关键技术研发,推动重点产品产业化。建立政产学研用结合的“互联网+”产业创新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技术创新联盟,建设“互联网+”领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平台。

  (三)实施“大数据发展战略”行动。贯彻落实国务院《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国发〔2015〕50号)和省政府《加快大数据、云平台建设促进信息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甘政办发〔2015〕119号),立足我省区位、资源等优势,坚持全面融合、深度应用、拓展提升的发展方向,大力推动“大数据发展”行动。加快我省大数据产业发展,促进信息技术和数据资源高效利用,结合大数据全生命周期,以优势聚资源,以资源换市场,以市场促产业,带动信息产业做大做强。

  围绕实施大数据战略,加强云服务和大数据平台建设,争取国家在我省布局建设云计算数据中心,加大政府部门采购云计算服务力度,引导和培育市场,带动信息产业快速发展。按照大数据要求,建立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制定共享规范,建立开放接口,逐步整合各领域信息资源。完善全省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信息资源库等,积极发展数字档案。加强基础测绘,实现省级基础测绘成果省域更新,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建立地理信息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推动省内外高校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培养大数据技术研发、市场推广、服务咨询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强化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利用新技术推动改革发展的意识,组织专家学者开展面向政府、行业、企业的大数据、云计算专题讲座和培训。

  (四)实施“精准扶贫”行动。紧盯努力到2020年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全面贯彻落实“1236”扶贫攻坚行动和“1+17”精准扶贫方案,利用大数据和移动互联技术,支持扶贫开发业务全过程信息化动态管理,打通与扶贫开发工作相关行业部门之间的信息通道,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作,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的精准扶贫格局,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顺利进行。建立精准扶贫数据库,完善户、村、县相关数据采集、传输及共享,构建面向全省扶贫工作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制定精准扶贫监测评估体系、精细化组织管理机制以及扶贫信息的精准化主动推送机制。建设贫困人口动态监测平台,深化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系统和平台在扶贫攻坚任务中的应用,挖掘脱贫致富机遇,进一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推进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扶贫数据资源的共享开发,加强数据资源发掘运营,实现精准扶贫业务协作,提升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能力和水平。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01页  0102


相 关 新 闻

·甘肃省信息化领导小组会议召开 郝远主持会议·省农业信息中心调研武山农村信息化建设(组图)
·秦安县工业和信息化局举行挂牌仪式(组图)

最 新 图 片
杨建武任金昌市委副书记、提名为市长候选人(图) 甘肃省纪委书记张晓兰当选全国妇联副主席(图) 雒树刚 王三运 林铎在敦煌考察文博会筹备工作(图) 兰州市原市长袁占亭任兰州大学党委书记(副部级) 迎战首届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誓师动员大会召开 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热点前瞻(图)

 甘肃新闻
·甘肃省“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
·甘肃省“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四川省诗书画院创作成果巡回展在兰开展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举行秋季学期开学典礼
·王三运 冯健身会见四川省诗书画院院长秦玉琴
·甘肃省进一步加强卫生计生行政执法工作
·杨建武任金昌市委副书记、提名为市长候选人(图)
·甘肃省召开全省安全生产警示教育视频会(图)
·甘肃省委常委会9月1日召开会议 王三运主持
·甘肃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在兰州召开
·敦煌机场新建T3航站楼投入运行
·全国网媒记者走进莫高窟 探访人类文化瑰宝(图)
·全国网络媒体采访团聚焦鸣沙山·月牙泉(组图)
·甘肃省长林铎主持召开省政府第126次常务会议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县委书记刘长江接受组织调查
 文化历史
·故宫6大殿百年首次亮灯 帝后婚房奢华逼人(图)
·武则天除罪金简现身长沙 上刻5个生造字(图)
·中国书协清理18名会员 16人有官方背景 
·这幅中国油画卖了2.36亿港元!快来看看长啥样
·丙申年猴票上市后遭抢 10天内价格涨21倍(图)
·海昏侯墓主棺外棺盖揭开 内棺现站立“神鸟”
·“小雪”到来:农家腌腊肉(图)
·2300年前古墓中现古代桌游:已失传1500年
·一幅画:40年前80元 今晚1.84亿成交(图)
·李叔同作品《半裸女像》亮相 曾消失近百年(图)
·汉代“第一吻”文物走红:双手互执相亲(图)
·致远舰最后十分钟:剧烈爆炸 船员烈火中坚守
·习仲勋夫人齐心抗战往事 专著首次揭秘(图)
·周恩来侄子披露:总理否认下令击落林彪座机
·张震清除“四人帮”势力 邓小平赞其懂拨乱反正
 博 客
·塞纳河上(2)
·塞纳河上(1)
·塞纳河上(3)
·祝福杭州 期待G20峰会
·孙贤林:射箭赛摄影纪实
·心怀本然:翠湖秋韵
·杨迎勋:秋到天水湖
·晓风残月:秋荷
 播 客

·天水在线航拍平安牧场视频震撼
·《天南地北天水人》郭霁红(上)
·第三届“环烟铺樱桃园”山地自
·樱桃红时,我在天水等你
·《你从哪里来》--潘石屹
·麦积山滑雪场将举办演出
·《走遍中国》天水伏羲记(视频)
·空中的佛阁
 娱 乐

·谜一样的服装品味!港姐拉票会惊现睡衣外穿(图)
·舒淇冯德伦宣布结婚 认识二十年相恋四年(图)
·马伊琍穿抹胸短裙胸前无料 谨慎顾裙底气色红润(图)
·李小璐披婚纱拍写真 秀酥胸蛮腰美似花仙子(图)
·蔡依林红唇魅惑避谈感情 侧身甜笑露半球玩性感(图)
·不公平!张柏芝登封面容貌十几年如一日(组图)
·张馨予抓住夏天的尾巴 丸子头清透妖娆似画中人(图)
·张俪与粉丝大玩自拍 深V短裙大秀美腿事业线(图)
·揭演员天价片酬真相:明星攀比身价 阵容强过内容
·张梓琳产后“升杯” 摇曳生姿美成一幅画(图)

 社 会
·大一新生提问被玩坏 网友:现在的新生都很有个性
·外媒:报告显示6成中国女性掌管家庭财政大权
·清华大学一老师被电信诈骗1760万 警方已介入调查
·白银案嫌犯妻子:他抽完血后心不在焉 彻夜失眠 
·甘肃一村庄堆百万“钱山” 为80余农户现场分红(图)
·“警界大咖”梁家辉被抓?在上海被交警开罚单(图)
·白银强奸杀人案侦破始末:8任公安局长接力28年
·中国小伙娶乌克兰美女,婚后收获胖大妈概率有多高?
·徐玉玉案刚破 江苏一准大学生昨天又被骗1万学费
·起底徐玉玉案头号嫌犯:已有两个儿子 还未领证结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