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市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举行专题讲座
王三运 刘伟平 冯健身 欧阳坚出席 欧晓理作报告
本报兰州3月23日讯 (记者白德斌)省市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今天上午继续举行专题讲座,国家发改委西部开发司副司长欧晓理以《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背景和政策走向》为题作了专题讲座。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省委副书记、省长刘伟平,省政协主席冯健身,省委副书记欧阳坚,省委常委,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咨询员,副省长,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省政协副主席,武警甘肃总队总队长、政委,兰州大学党委书记、校长,省长助理,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秘书长等省市主要领导干部聆听讲座。
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书记罗笑虎主持讲座。
欧晓理说,西部地区是区域协调发展中的“短板”,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高度重视西部地区的发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具有五大亮点:更加突出的战略定位、更加鲜明的指导思想、更加务实的战略目标、更加清晰的开发思路、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
欧晓理说,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央精神实质,做好新一轮西部开发工作,一要抓好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这条主线,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使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继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发展保障能力,推进城镇化和重点区域开发,提升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二要把牢改善民生这个核心,全面推进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工作,大力发展教育等社会事业,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三要夯实建设美好家园和构建国家生态屏障这个根本,做好生态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推进重点生态工程实施,加快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四要做好改革开放这篇大文章,继续深化改革、对外开放,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拓展沿边开放。
把握政策精神实质 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欧晓理“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背景和政策走向”报告摘登

欧晓理:国家发改委西部开发司副司长,长期从事西部开发工作,是西部开发新10年规划的参与者。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五个背景
2010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标志着西部大开发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有五个方面的背景因素。
第一个背景:西部地区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中的“短板”,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高度重视西部地区的发展。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0年来,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可以用四个最来概括:这10年,是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10年,是西部地区城乡面貌改变最大的10年,是西部地区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10年,也是西部地区对全国贡献最突出的10年。
虽然成绩巨大,但西部地区只是缩小了与东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的相对差距,由于基数小,绝对差距仍在扩大。同时,西部地区是全国城乡差距最大,城乡二元矛盾最突出的区域,也是贫困人口最集中、贫困发生程度最深、贫困问题最突出的区域。没有西部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西部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西部地区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要实现党中央确定的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高度重视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第二个背景:应对国际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保持我国经济长期较快发展,必须高度重视西部地区的发展。
当前,全球经济进入了一个增长放缓、结构转型、竞争加剧、制度变革等多重特征并存的时期,全球经济的复苏可能是一个缓慢而复杂的过程,而且前景并不乐观。世界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出台政策,采取多种措施,调整国内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各种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这些因素必然对我国的外需造成巨大挤压,为此中央一直强调要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在稳定和拓展外需的同时,把扩大内需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从我国区域上来看,扩大内需潜力在西部,无论从投资和消费来看,西部地区是最有潜力的一个区域。
第三个背景:应对能源、资源问题,增强发展的支撑能力,须高度重视西部地区的发展。
能源、资源问题是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经济发展与能源资源短缺是我国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之一。长期以来,我国走的是传统的工业化道路,付出了巨大的能源、资源和环境代价。解决能源、资源问题,一要始终坚持节约优先的原则、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这方面潜力很大;二要增加供给,一方面要有效利用海外资源,另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的供给能力。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四个背景: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须高度重视西部地区的发展。
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大国,民族地区的稳定发展是国家稳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西部开发与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同时,西部地区的发展,也将有助于我国加强与周边国家开展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实现合作共赢,对于构筑安全、稳定的周边环境非常重要。从国家长治久安的角度出发,也必须重视西部地区的发展。
第五个背景:建设美好家园,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可持续发展,须高度重视西部地区的发展。
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在我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我国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又非常脆弱。这些年,西部开发在生态建设方面投入很大,先后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局部有所改善,但整体恶化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问题,不仅仅是发展问题,而且还是一个民生问题。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亮点
一是更加突出的战略定位。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实施之初,中央给西部开发一个新的战略定位:西部大开发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中具有优先地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可持续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西部地区的繁荣、发展和稳定,事关各族群众的福祉,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是更加鲜明的指导思想。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提出要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核心,以科技进步和人才开发为支撑,是根据新情况提出的更符合西部发展需要的新的指导思想。从前10年来看,西部开发的工作重心和任务主要放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上,它为支撑西部地区产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现在面临着东部地区包括国外产业转移的历史性机遇。所以,今后西部地区如何承接产业转移,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内生增长能力,自然就成了一个重点。
三是更加务实的战略目标。10年前,实施西部大开发提出,努力建成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的新西部。此次,新的10年又提出要“上三个大台阶”,即今后十年要通过努力使西部地区的经济综合实力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上一个大台阶、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上一个大台阶。在具体目标的设定上,没有一般性地提缩小地区发展差距,而是提“缩小与东部公共服务的差距”。
四是更加清晰的开发思路。在开发的重点上,10年前,为防止遍地开花造成环境破坏,提出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空间开发原则。就是选择经济基础比较好,区位优势明显,人口相对较为密集,沿交通干线的地区和城市作为西部开发的重点。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提出,要坚持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空间开发的原则,同时提出要两手抓,一手抓重点经济区的开发,发挥带动作用,一手抓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扶贫攻坚。在生态建设上,前10年主要以部门为主导,按照项目来进行安排。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提出,把整个西部地区重要生态区划分为五大重点功能生态区,强调综合治理,这就意味着,在实施生态建设的思路方面上,有一个非常大的调整,从过去的分散治理,到强调集中治理;从过去的单一措施,到强调综合措施;从过去强调数量,到强调质量。
五是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提出,要有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体现项目倾斜。在财税、投资、产业、土地等方面提出了55条针对性强、含金量大的政策措施。
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央精神实质,做好新一轮西部开发工作
一是紧紧抓住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这条主线。如果说前10年的西部大开发是“打基础”,今后10年的西部大开发就是“强筋骨”。抓住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这条主线,需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做强做大特色优势产业,使西部地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是增强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根本途径。二要继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发展保障能力。经济发展规律和西部大开发实践都表明,只有建立起交通等大通道、大网络,才能拉近西部地区和其他地区的距离,更好促进东中西部的资源优化配置。经过10年努力,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有很大改善,今后还要把交通和水利设施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三要推进城镇化和重点区域开发。四要提升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
二是把牢改善民生这个核心。中央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把西部地区发展社会事业、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因此,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将在坚持“民”字当头、“民”字优先的情况下,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力争在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三是夯实建设美好家园和构建国家生态屏障这个根本。要重点做好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综合治理,做好重点生态工程实施,加快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四是做好改革开放这篇大文章。只有依靠改革开放,经济才能发展,社会才能进步。新形势下,西部地区无论是改革还是开放,都有非常大的潜力。
本报记者 牛彦君 杨世智 陈晓军 整理
本报记者 张子恒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