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甘肃新闻>>甘肃>>正文
深度解读47条之生态篇:甘肃,你就是那堵挡风的墙
(2010-5-25 7:33:21)  来源:科技鑫报   打印本页

甘肃,你就是那堵挡风的墙   

深度解读促进甘肃发展47条意见之五(生态篇)   

  总编辑按语:

  每日甘肃网-鑫报讯 陆浩首提围绕“生态文明省”的战略目标,全力构建国家重点生态安全屏障,这是甘肃社会和经济形态新的支撑点,当甘肃生态问题上升到国家层次的时候,甘肃的经济将围绕生态做什么样的文章?为此,本报今日推出“深度解读·生态篇”,以图从历史和现实的两个方面做出回答。

  甘肃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地区,西北沙漠化的遏止、黄河和长江上游地区水源涵养林的保护、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等,大部分的工程项目都需要在甘肃地域内实施。对甘肃而言,不仅是构建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更主要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生态安全,就更像是中国西部的一面挡风墙。

  历史上过度开发

  甘肃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由史前良好的生态环境决定的。历史上西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天然植被茂盛,特别是黄土高原属于森林草原地带,极适宜于人类生存。但是在漫长的历史的长河中,对大自然的过度开发,使大片大片的土地和草原沙漠化,“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情画意逐渐掩埋在“随风满地石乱走”的荒凉之中。

  人为因素主导下的生态环境恶化发生在农耕文化大规模兴起之后。农耕文化发展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生态急剧恶化。历史上甘肃地区开发主要体现在屯田戍边,这是耕战结合的典型形态,对西北生态环境变迁产生了深远影响。纵观中国北方,民族之间、政权与政权之间的矛盾,如秦汉与匈奴,明清与蒙古等等,反映的都是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的冲突,战争往往成为解决矛盾的途径。农业文明还造成社会上农耕与工商业的对立。工商业发展增加社会财富,使农民摆脱对土地的依赖,让大批从业人员从土地上转移出去,减缓了对生态的消费和破坏,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农业家庭和人口消失,减少了国家的税源和财政收入,动摇封建王朝以农为主的社会基础,所以,历代封建统治阶级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中国历史上的重农抑商不但是社会变迁中的悲剧,也是生态环境变迁中的悲剧,即在延缓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的同时,还增加了人口对自然的压力,加速了生态环境的消费与恶化。最为典型的就是大汉王朝,先后六次大规模迁徙居民充实边防,最盛时一次竟达“七十余万口”。汉武帝在敦煌建郡后把甘肃敦煌视为汉王朝对匈奴、西域用兵的集结地和前哨阵地,与此同时还在此建立武器装备和粮草供应后备基地,大量的林木遭到砍伐,植被受到严重破坏,整个生态环境趋向恶化,生态链条紊乱错位,自然灾害不断加剧。

  对生态植被的破坏,并没有随着王朝的更迭而有所收敛。就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大跃进”时期和“文革”时期,在“人定胜天”、“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等唯意志论的支配下,盲目推行毁林毁草开荒、围湖围海造田等征服大自然的运动,所谓“开荒开到山顶,种田种到湖底”和“大炼钢铁”,结果造成了植被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等一系列严重后果。

  历史上西北生态环境与农业开发客观上存在矛盾冲突,这是历史无法回避的现实。而今天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延续着这种矛盾。如何将农业这一历史上人与自然对立矛盾的产物,变为当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典范,使农业的发展既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又不损害生态环境的利益,这是甘肃经济大发展必须解决的重大历史和现实问题。

  开发越早的地方,遗留下来的生态环境债务越沉重,当这种债务积累到一定程度,就成为制约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生态环境恶化的后果往往带有后发性,在当时很难引起人们的重视,待到认识问题的严重性,后果已经难以弥补。时至近代,西北就是因此而成为中国最贫穷落后的地方。

  生态屏障岌岌可危

  今天,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雪线上升、湿沼旱化,冻土消融、冻土层变薄,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水减少,蒸发量增大、径流减小,众多的湖泊、湿地面积不断缩小,我们的生态环境正在变得越来越脆弱。

  翻开地图,会很容易发现有这样一条山脉被巴丹吉林沙漠,库木塔格沙漠和塔克拉玛干沙漠3大沙漠所包围的山脉——祁连山脉。祁连山冰川雪山是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水系、56条内陆河流的源头,是甘肃河西走廊绿洲的水源基础。山顶的冰川雪山是天然固体水库。依次向下的坡地为原始森林与草地,构成祁连山独特的水源涵养林,这些森林处于冰川雪山和河川水系之间,起着调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增加水量、调节气候的作用。因此,河西走廊的生态状况,甚至中国西北部的生态状况,都与祁连山的生态状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是这座“母亲山”,如今却面临着极其严峻的生态危机。

  据《西北地区水资源与可持续利用》项目组研究,近500年来,祁连山冰川面积减少了33%—46%,冰川储量减少了31%—51%,冰川融水减少了35%—46%。来自一份最新资料表明,祁连山冰川融水比上个世纪的70年代减少了大约10亿立方米。冰川局部地区的雪线正以年均2至6.5米的速度上升,有些地区的雪线年均上升竟达12.5至22.5米。有关人士指出:按照这一速度,祁连山的大部分冰川将在200年内消失殆尽,如果祁连山雪消冰退,用不了很长时间,整个西北绿色通道将不复存在,到那时,西部内蒙沙漠、新疆沙漠和青海柴达木沙漠就会合围,千里河西走廊就会变成荒漠。与此同时,源于祁连山的黑河,从中下游依次与库尔塔格、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三大沙漠“交臂”,是分隔三大沙漠的唯一屏障。黑河流域生态的全面恶化和河道的萎缩,将直接导致三大沙漠的合龙,使整个大西北相当大的一部分地区变成一片沙漠的世界,由此而起的沙尘暴将会席卷大半个中国。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长约1200公里的河西走廊,处处可见戈壁荒漠。曾经富饶的丝绸之路黄金段,现在已被生态问题折磨得苦不堪言。

  东西两头,河西走廊都面临着十分严重的生态问题。在走廊东部,民勤县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因为缺水,民勤湖区已有50万亩天然灌木林枯萎、死亡,30万亩农田弃耕,部分已风蚀为沙漠。其生态之严峻,引起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关注。

  在走廊西头,敦煌的最后一道绿色屏障——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6万公顷区域中仅存的11.35万公顷湿地,因水资源匮乏逐年萎缩,库木塔格沙漠正以每年4米的速度向这块湿地逼近。

  由东至西,河西走廊境内分别是石羊河流域、黑河流域、疏勒河流域。省气象局的最新资料表明,跟十年前相比,三大流域均存在较为严重的生态退化问题,部分地区生态问题已经被激化。自古以来,由于黑河的浇灌,居延古道是西北大漠深处的一片广袤绿洲。历史上的居延海也曾水量充足,湖畔是美丽的草原,有着肥沃的土地,丰美的水草。而如今,再也找不到往日那碧波连天,芦苇丛生的景象了,黑河的改道,导致了居延海的干涸,昔日水草丰美的居延海几乎成了生命禁区。一座座沙丘,一道道沙梁,如此荒凉的景象,让人心痛。

  生态屏障事关国家安全

  民勤恶劣的生态环境,一度引起国家领导人以及国际专家学者的关注,温家宝总理先后10多次对民勤生态问题做出重要批示“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民勤绿洲是目前我国西北地区阻止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三大沙漠连片的核心绿色屏障。如果失去民勤绿洲,将失去西北地区防御沙尘暴的一个重要前沿阵地,民勤沙尘暴源区的面积将会显著增大,将导致周边地区,甚至华北地区的沙尘天气显著增多,甚至对整个中国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气候环境产生严重影响。

  在2002年本报记者赴甘南采访,沿途所见之处树木葱葱,牛羊满坡,就在到达被誉为“黄河之肾”的甘南玛曲草原南边,记者不经意间看到了一片已经被沙漠渐噬的草原格外醒目,一望无际的草原居然也出现沙化的迹象?为此记者联系到了对中国沙漠化研究专家杨根生教授,听到此消息的杨教授大为震惊,连呼不可能,此后经过专家们的实地考察发现,甘南湿地也未能幸免沙漠的侵蚀。2009年夏天,记者在前往玛曲河曲马场采访的途中看到“远处的草坡上牦牛和羊群密密麻麻地啃食牧草,旁边则是一片已经沙化了的草地,格外刺眼。”更让人触目惊心的是,一条宽约100米、高约20米、长约120公里的沙丘带已经形成,在草原深处,还出现了近四五十处大小不等的沙化点,“母亲河”的水源补充正在一步步萎缩。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因为生态问题而危及国家安全的例子古已有之。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的楼兰古国,在我国汉代就是一个水草丰美、经济繁荣的文明之邦,也是丝绸之路上商贾云集的一颗璀璨明珠。但是,随着塔里木河上、中游人口的增多,区域开发活动的加强,楼兰人赖以生存的塔里木河水量急剧减少,甚至经常出现断流,结果导致楼兰地区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最终被沙漠所吞噬而亡国。如今,人们只能在漫漫黄沙中探寻古楼兰的文明残迹。

  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

  今天河西走廊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已经对兰州、甘肃中部地区、内蒙古河套平原,乃至华北地区的环境质量产生比较严重的影响,已经关系到国家的生态安全。因此,面对严峻的生态危机,我们必须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创建新时代的生态文明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人类源于自然,人类的生存发展依托于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直接反映着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所有文明社会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最终的归宿。

  从某种以上说,构建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就是保护国家生态安全。甘肃的生态屏障建设之于国家的生态安全就是一面挡风的墙。面对跨越式发展的机遇,历史将再一次见证这里的一切:一幅浓墨泼彩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甘肃经济社会与生态文明和谐发展的美丽画卷,正向我们舒展开来。


相 关 新 闻

·市委宣传部部署国务院“甘肃发展47条”宣传工作(图)·兰州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学习《国扶47条》
·省委组织部对贯彻落实《意见》进行动员部署·甘肃各地认真收听收看全省贯彻落实《意见》动员大会
·全省各地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办公厅《甘肃发展47条》·《甘肃日报》发表社论:奋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天水收看甘肃贯彻国务院“甘肃发展47条”动员会(图)
·天水市召开贯彻国务院“甘肃发展47条意见”专题会·各界热议国务院“甘肃发展47条意见”

最 新 图 片
甘肃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隆重举行(图) 甘肃省委机关向玉树地震灾区献爱心捐款(组图) 甘肃民勤特大沙尘暴吹翻拖拉机‎(组图) 兰州枪杀特警嫌犯与警方对峙11小时后被击毙(高清图) 甘肃团代表们发言踊跃 会场气氛热烈(图) 温家宝总理参加甘肃省代表团审议侧记(图)

 甘肃新闻
·深度解读47条之生态篇:甘肃,你就是那堵挡风的墙
·兰州因街头交通摩擦怒喝“我是局长”者被免职
·甘肃“十二五”规划框架出炉 紧贴“国扶47条”
·甘肃省副省长率团访台盼促进两地文化旅游交流
·世博会甘肃馆“穿越”八千年谈古论今
·走向世界 甘肃省实施“走出去”战略纪实 
·访国家发改委西部开发司副司长 李应明(图)
·兰州警方通报一起8人死亡交通事故 5人为小学生
·兰州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学习《国扶47条》
·省委组织部对贯彻落实《意见》进行动员部署
·甘肃各地认真收听收看全省贯彻落实《意见》动员大会
·庞波:努力开创我省就业工作新局面
·全省各地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办公厅《甘肃发展47条》
·金川公司捐助2000万元支持地方建设
·兰州发生一起特大交通事故 造成8人死亡3人受伤
 文化历史
·四省五地争夺“炎帝故里” 投资总额破百亿(图)
·诸葛故里争夺二百年 细数十大名人故里争夺战
·张大千画作成交价过亿 刷新其个人纪录(组图)
·诸葛亮故里三地之争:从你争我抢走向合作共赢
·五省七地争“二乔故里” 三地联手抢注商标
·礼县盐官镇 西部最后的手工制盐作坊(组图)
·潘启雯:破解名人故里之争离不开学术论证
·中国官方澄清74师师长张灵甫死因之谜(组图)
·“叛逃”舞者惊动中美高层 江青曾亲自指导(图)
·陕西甘肃山西争貂蝉故里 专家:警惕过度炒作
·五省七地争三国佳丽二乔故里:生前倾城死后折腾
·兰州的历史亮点在哪里 (组图)
·从古代史籍看前人对地震征兆的认识
·清代以来我国发生的较大地震一览
·赵云故里争夺战:富县的“石”,穷县的“宝”
 博 客
·丝绸之路摄影采风团清水掠影
·佟家宝:托起明天的太阳
·梁元魁:踏着春天的脚步(图)
·松林雨:香积山上雨中情(图)
·老顽童摄影:小江南(图)
·李晓东:浮生半日闲
·卧牛山:快乐的小羊羔(图)
·孪生柏(杨迎勋)
 播 客

·天水在线走进秦安桃花园采风视
·陇西成纪话李白
·李白“故里”在天水
·伏羲 中华文化绵延数千年的秘密
·烟雨阁:锣鼓喧嚣闹社火(图)
·看社火的孩子们(组图)
·“从传统到现代”书画作品选登
·披金挂银秦州夜(视频)
 娱 乐

·第63届戛纳电影节闭幕 范冰冰惊艳红毯(组图)
·美貌 暴露加绯闻 美女走红还需要什么?(组图)
·张茆扮“美人鱼”秀身材 博客贴比基尼游泳照(图)
·广电总局看不惯伪娘称不合主流 刘著或将被淘汰
·组图:闫妮形象健康优雅 获绿色乐活大奖
·名模孟瞳迪拍诱惑写真 椰子女孩倡导健康式性感
·参加第35届国际比基尼小姐总决赛的选手登长城(图)
·《日照重庆》亮相戛纳 范冰冰挤胸扮希腊女神(图)
·张馨予为《GQ》拍封面 与安心亚同秀性感(组图)
·范冰冰身着龙袍礼服 闪耀戛纳开幕式红毯(组图)

 社 会
·广东番禺成立1700人校园安保大队 配直升机(图)
·江苏江阴发生恶性凶杀案 共造成4人死亡2人受伤
·昆明ATM机取400吐4000续:银行吁市民尽快还钱
·上海警方已调查阎凤姣裸照案 江苏卫视态度改变
·情侣闹市被轿车撞飞 男子被车拖行七公里成血尸
·港姐热门选手“财貌双全” 富二代参选增多(图)
·男子娶两个老婆相处和睦 遭村民笑话准备离一个
·北京一超市出售活鳄鱼引争议 今日当场宰杀(图)
·深圳警方公布富士康第10名坠楼员工自杀原因(图)
·安徽教师上网发布校园安全极端言论被刑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