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肃省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二○○八年十二月十九日﹚
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陆浩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1978年12月,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全会是在党和国家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实现了建国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们党和国家历史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这场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大解放大发展,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回首30年的光辉历程,我们对改革开放的性质、地位和历史意义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这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改革开放是同中华民族的百年奋斗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通过现代化建设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是近代以来所有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不懈追求的共同目标。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革。第一次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发展进步拉开了序幕。第二次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第三次是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实行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进行新的伟大革命,极大地加快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百年的奋斗历程,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终于使古老的中华民族建立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国家发展模式,走上了实现现代化的康庄大道。
改革开放是同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它宣告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成了现实。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在中国大地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但夺取政权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各国共产党共同面对的严峻挑战。毛泽东同志和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并取得了不可磨灭的伟大成就,但也出现了严重曲折。邓小平同志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深刻地指出,“社会主义没有固定模式,也不可能有”,吹响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以无与伦比的理论勇气和实践勇气,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对外开放结合起来,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不仅给中国大地带来了蓬勃生机和活力,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大发展,而且在苏东剧变、国际共运处于低潮的情况下,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发展的光明前景。
改革开放是同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更好地肩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也是党的建设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历史进程。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我们党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党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执政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使党始终成为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核心力量。
总之,改革开放的30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新的壮丽史诗,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前进潮流,社会主义中国生机盎然,中国共产党阔步走在了时代前列。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同志们!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加速现代化建设进程是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30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但对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来说则是沧桑巨变。甘肃作为一个内陆欠发达省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从贫穷落后的状态下奋力崛起,正在逐步驶入现代化建设的快车道。
甘肃的现代化建设,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的。经过建国后的艰苦奋斗,依托资源开发,建立了具有我省资源禀赋特点的工业基础。但直到改革开放前,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农村普遍处于贫困状态,粮食严重短缺,工业设备老化、包袱沉重,国民经济发展步履维艰。改革开放解除思想禁锢,冲破僵化体制,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使甘肃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化建设的美好前景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甘肃经济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经济总量大幅跃升,全省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64.73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699.20亿元,增长了40多倍。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财政收入由20.53亿元增长到391.56亿元,增长了18倍。农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突破,粮食由严重短缺变为省内自求平衡,稳定地解决了全省人民的吃饭问题,结束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历史,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现代农业开始起步。工业化进程迅速推进,特色优势产业迅速壮大,骨干企业迅速发展,技术装备水平全面提升,工业增加值由34.66亿元增加到1063.84亿元,增长了近30倍。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建成一大批交通、通信、电力、水利、生态等骨干工程,甘肃生存发展的基础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村贫困发生率由75.13%下降到6.1%,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分别增长了22.07倍和23.57倍,总体达到了小康水平。
甘肃社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改革开放彻底打破了封闭僵化的状态,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利益实现方式有了更多的选择,整个社会涌动着空前的创造活力。同时,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迅速发展,成为社会进步的显著标志。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由7.3人增加到113人,增长了14.5倍。普通中学招生数大幅度增加,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全省人均受教育年限由3.82年提高到7.05年。各类卫生机构由3536个增加到12135个,增长2.4倍。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城乡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基本普及,建立了城镇居民和农村贫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信息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革,电视基本普及,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进入千家万户,互联网从无到有,基本覆盖全省,社会各方面的联系和交流越来越便捷。
甘肃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同社会变革相适应,人们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和视野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不断增强,积极变革、勇于进取、讲求实效,开始成为人们精神状态的主流。特别随着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城乡壁垒的打破,几百万城乡劳动力在全国范围内转移就业,空前激发了全民创业的热情,有力推动着全省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
在回顾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展望现代化建设的美好前景时,我们深切怀念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毛泽东同志,深切怀念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我们对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始终不渝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表示由衷的钦佩和崇高的敬意!
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经济的快速发展会导致诸如环境资源压力加大,社会的转型会引发一些诸如道德诚信、社会公平等问题。特别是我省要在人口与资源环境矛盾突出、发展基础十分薄弱的情况下推进现代化建设事业,其难度和艰辛非比寻常,前进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世所罕见。我们必须及时总结改革的实践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研究解决。但必须看到,改革开放的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我们要倍加珍惜改革开放的探索和成就,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事业。
同志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每前进一步都是靠改革开放取得的,改革开放每前进一步都不断加快着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我们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立足欠发达的实际,不断完善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进一步加深了对甘肃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认真总结并结合实践的发展充分运用这些经验,对于继续推进甘肃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