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走出实验室
——改革开放30年我省科研攻关强力助推经济发展
2008年8月,定西市举办了一次马铃薯现场观摩会。观摩会上展示的马铃薯新品种——陇薯6号,在渭源县试种3年,亩产超过4500公斤,是目前全国马铃薯平均产量的5倍。这一产量,是当地广大农民从来没有想到的。
高产的背后,是我省著名马铃薯专家王一航11年的艰辛。被称为“王洋芋”的王一航,走出实验室,在渭源县的试验田里坚持了11年,才有了大名鼎鼎的“陇薯6号”。王一航说:“农民的土地,就是我的实验室。”
王一航走出实验室11年,使我省马铃薯产业面临着一次大的发展机遇。
而对我省科技战线来说,30年改革开放的过程,其实就是科研走出实验室的过程。科研活动与生产实际的密切结合,科研成果在经济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更多的人感受到了科研的力量。
改革三大步上世纪80年代初期,科研单位搞科研,还是由政府出题目,由科研人员攻关,然后把成果交给国有企业无偿转化。
1981年,上海发生了一起“星期日工程师”案。上海橡胶制品研究所助理工程师韩琨,应聘担任一家乡镇企业的技术顾问,业余时间研制成功出口产品上急需配套的橡胶密封圈,不仅让这家濒临倒闭的乡镇企业起死回生,还为国家填补了一项技术空白。因为这项研究,韩琨接受了企业3000余元的报酬。因为这3000多元的报酬,韩琨被控犯有“受贿罪”。之后,《光明日报》以《救活工厂有功,接受报酬无罪》为标题,将“韩琨事件”公开,并由此引发了前后将近两个月的全国性大讨论。最后,中央政法委一锤定音:韩琨无罪。
受此事件影响,我省出现了一大批“星期日工程师”,科研人员被允许在业余时间兼职。僵化的科技体制开始松动。1984年12月3日,我省首家民营科技机构“兰州自力式支当科研所”在兰州成立,标志着我省的科研成果可以作为商品买卖,科研可以走出实验室了。
省委、省政府抓住时机,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制定了科技体制和机制改革的政策,推动全省科技体制机制迈开了三大步改革。
第一步。1985年,我省正式确认科研成果可以市场化,可以转让,打破了以前的诸多限制。科研开始走出实验室,与市场接轨,科研成果在市场上开始转让。
第二步。到上世纪90年代末,省上开始对省属科研院所进行改革。全省省属科研院所被划分为公益类和开发类两类。其中13个开发类省属科研院所,被改制成科技型企业。
第三步。到本世纪初,我省开始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重大突破口
随着科技体制机制三大步改革,我省产学研之间的距离越来越短,并逐渐形成了我省科技创新体系的骨架,拉近了科研与经济社会的距离。
一批重要的科技园区相继成立。1991年,国家级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短短15年间,年技工贸总收入从开初的1.21亿元跃升至150多亿元,增长100多倍。1999年,国家级定西农业科技园区成立,成为我省旱作农业技术的重要发源地和扩散地。2002年,中科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奠基,目前总投资已超过40亿元。2004年,兰州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2006年,兰州交通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
我省设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从2001年起,我省每年拿出600万元,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科研成果转化。这个基金已成为我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助推器”。
我省建立了37万平方米的企业“孵化器”,专门用于科研成果在实验室外进行转化。
我省成立了50多个省级以上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作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支撑点。
为了让科研在实验室外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我省还制定了《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选择4个领域、9大方面、48个优先选题,在2006年至2020年期间进行科技攻关。创新结硕果
随着科技体制机制的改革,我省科技战线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科研人员走出了校园。甘肃农业大学教授刘孟洲,走出校门,办了40多个猪场,形成了甘肃白猪系列,极大地提升了我省养殖业的效益。兰州农业学校的老师周祥椿,走出课堂,针对影响我省小麦的最主要疾病条锈病,培育出抗病新品种小麦,极大地提高了我省小麦的产量。
科研人员走出了研究所。中科院兰州近物所的工程师雷菊芳,创办了奇正藏药集团,年销售收入过3亿元。奇正藏药集团也被认定为国家级创新型企业。
企业也走向高校和科研院所,寻求技术支撑。金川公司拿出2500万元的巨资,资助兰州大学、南京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建立3个实验室,为金川公司进行技术攻关和技术储备。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联合攻关下,该公司凭借着先进的工艺和技术,年销售收入从2000年的数十亿元上升到2007年的数百亿元。
在科研走出实验室的过程中,在产学研的结合中,还有3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落户我省。这意味着我省成为国家在这3个领域的科研开发、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的基地。而这3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的形成颇有意思,分别由产、学、研三方面发展而来——
落户于兰州交大的“国家绿色镀膜技术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高校科研走向市场形成的。兰州交通大学教授范多旺,用自有技术与企业联合研发新产品,占据了国内汽车灯具行业三分之二的高端市场。
落户于天华化工机械及自动化研究设计院的“国家干燥技术及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研究所走向市场形成的。天华化工机械及自动化研究设计院主动转制成企业,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干燥技术及装备,并申请了专利保护,成为竞争对手无法逾越的鸿沟,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落户于金川公司的“国家镍钴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企业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创新形成的。金川公司每年都把需要攻关的课题向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发布,数百位外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为金川公司的课题攻关,金川公司也因此成为我国镍钴行业技术上的“老大”,我国有色金属行业首个镍钴高新技术产品与人才孵化基地。
科研人员只有走出实验室,才能找到市场需要的课题;科研成果只有走出实验室,才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据统计,“十五”以来,我省每年涌现的省级以上科研成果,从过去的200多项增加到如今的700多项;每年申请的专利从过去每年700多件,增加到1500件以上,今年有望突破1800件;我省技术市场交易总额从2000年的不足2亿元,上升到去年的26亿元,7年时间增长了13倍……
科研成果也从实验室一步步走向田间地头、厂矿车间。一直高唱“阳春白雪”的中科院兰州近物所的重离子加速器,被用于治疗癌症,并取得初步成效;一直罩着神秘面纱的克隆技术,在临洮被用于花卉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