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家园的法制保障
———解读《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
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两个月,抗震救灾工作逐步由抢险应急,转入安置群众生活和灾后重建的重要阶段。我省作为仅次于四川省的重灾区,恢复重建的时间紧、任务重,工作千头万绪。面对重建中的各种困难,6月8日,国务院颁布实施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把灾区的恢复重建纳入法制轨道,也成为我省灾区重建和复兴的法律依据。
解决民生问题是当务之急
“陇南的地震灾情比想象中严重。”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灾害评估组在地震灾害评估汇报会上直言。陇南市市长郭玉虎介绍说,地震引发的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等次生地质灾害大面积发生,在造成114人死亡的同时,还造成50万亩耕地损毁,近51万人受到次生地质灾害的威胁。据统计,由于房屋严重损毁和塌方、滑坡等地质因素影响,仅陇南灾区就有598个村、7.62万户居民需要安置。而我省10个受灾市州的受灾人员达到499.88万,倒塌房屋132.2万间,需要紧急转移安置164.1万人,直接经济损失442亿元。专家认为,汶川大地震对甘肃造成的影响,相当于甘肃境内发生了一次里氏7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灾害损失之大,受灾面积之广,为甘肃历史罕见。
面对如此重大的灾情,安置灾民的生活十分重要和紧迫,这样我们更需要在法治保障下,采取科学的态度和行动。《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提出了过渡性安置的方法,即根据地震灾区的实际情况,采取就地安置与异地安置、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政府安置与投亲靠友、自行安置相结合的方式。政府对投亲靠友和采取其他方式自行安置的受灾群众给予适当补助。过渡性安置是妥善安排受灾群众的生活、稳定人心、恢复社会秩序的重要环节,也是灾后恢复重建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6月15日,我省出台了《甘肃省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总体安排方案》,提出举全省之力,恢复灾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重要基础设施,重建美好家园。
方案提出,今年的重点是恢复建设居民群众住房,涉及群众直接利益的学校、医院、城镇供水、人饮工程、机关事业单位用房等公益性设施,以及灾区必需的水利、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并提出,入冬前要解决好灾区群众住房和学生上学的问题;严重影响群众吃水的人饮工程以及县城供水设施,要在夏季用水高峰前恢复;中心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尽快恢复正常;危险性较大的水库要完成加固,保证汛期来临前能够蓄水;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公路、桥梁和涵洞,完成抢险加固;电力和通信设施恢复正常;乡镇及以下机关单位正常运转。
6月8日,甘肃灾区第一批过渡安置房开始建设。当日,省建设厅下达了首批灾区学校、卫生方面的过渡安置房建设计划,涉及灾区的陇南市、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水市,安置房总量为7万套。省建设厅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甘肃地震灾区已经建成交付7.71万套过渡安置房,8月10日之前,灾区活动板房将全部到位。
重建学校、医院的抗震级别高于普通房屋
地震发生后,一个14岁甘肃少年的名字被人们传颂着。他就是陇南市礼县祁山乡中王小学的学生———童世强。地震发生时,童世强一次又一次冲进即将坍塌的房屋,将7名孩子抢救出来。当他把最后一个孩子抱出时,必经路上的一个拱门墙轰然倒塌。然而,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这么幸运。汶川大地震最令人心痛的一幕,恐怕就是北川中学、聚源镇中学等坍塌的教学楼下,那些孩子蜷缩着的尸体。
据介绍,甘肃几个重灾区的学校也不同程度地坍塌、受损。为保证学生正常上课,校舍的建设是恢复重建的重要步骤。《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规定,对学校、医院、体育场馆、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商场、交通枢纽等人员密集的公共服务设施,应当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增强抗震设防能力。这一规定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
平凉市大寨中学是一所独立初中,地震中除三层砖混结构的教学楼未受损外,土木结构的教室全部倒塌。省委书记陆浩在平凉视察时说,学校建设一定要提高抗震能力,标准要高于其他房屋。建设期间,要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校舍不够的可采取其他方式过渡。
7月1日,教育部在发布的一项抗震救灾意见中指出,汶川地震灾后学校建筑设计,须严格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并实行公示制。根据教育部的安排,2009年9月1日前大部分学校和幼儿园要在永久性建筑中恢复正常教学,2010年9月1日前所有学校和幼儿园要在永久性建筑恢复正常教学。
重视规划、尊重民意是一种进步
地震过后,灾区百废待兴。先行规划,则是进行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基本依据。专家指出,规划应当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既要量力而行,又要注重效果,既要功显当代,又要利存千秋。为此,《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规定,编制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应当吸收有关部门、专家参加,并充分听取地震灾区受灾群众的意见;重大事项应当组织有关方面专家进行专题论证。这样就保证了规划的科学性,体现了规划的民意,避免了一任领导一个规划的不良局面。
在我省,省发改委近日紧急部署,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和市州,正式启动全省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编制工作。
6月10日,省发改委在网上发布公告,公开征集灾后重建规划编制意见。省发改委监察室负责人郭建平说,发布《公告》的目的,就是要向全社会公开甘肃灾后重建规划编制工作,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向灾区、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建议,使灾后重建规划编制工作更加完善,更加符合灾区人民群众的利益,满足灾区人民群众的需要和愿望。
省发改委计划用一个半月左右的时间,在全面调查核实灾情、科学鉴定评估的基础上,抓紧编制完成市州规划并形成全省灾后恢复重建方案,积极向国家有关部委汇报衔接,争取纳入全国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目前,省发改委已派出工作组,深入有关市州和县区,指导帮助做好灾情核查和规划编制前期工作。
把心理援助纳入重建是一种温情
在文县,一个12岁的小女孩,一提到地震就会哭,因为那一刹那给她的恐惧太过强烈,也许她会终身难忘。这种恐惧心理在灾区并不是个别的,而是在经历了地动山摇、生死永隔之后,很多人的切身感受。一些去过灾区的人说,灾区最可怕的不是余震,而是某些记忆。
心理专家认为,灾难来得越突然,对心理的冲击越大,造成的阴影也会越大。1999年台湾“9.21”大地震后,出现了很多幸存者自杀的行为。因此,相对于建筑、道路的重建,灾民对失去家园、失去亲人、工作以及生活剧变的心理重建更值得重视。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明确规定,地震灾区的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做好受灾群众的心理援助工作,民政部门要具体组织实施对孤儿、孤老、残疾人员的安置、补助、心理援助和伤残康复。
众所周知,部分灾区群众心理疾患之严重,连心理专家都黯然神伤、措手不及,一定程度上说,应妥善抚慰灾区群众的受伤心灵,精神重建比家园重建更重要更迫切,也更需要国家投入心力。因此,将灾区群众心理问题纳入条例,这是一种温情。
但是,从专家的眼光看,前往灾区的心理救援队,在很大程度上还不能满足灾区的需要。很多队员并不具备灾后心理干预的能力,反而容易成为间接创伤的受害者。因而心理援助人员也必须经过专业的训练,才能更好地抚慰灾区群众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