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高特色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我省多个部门将携手行动,积极实施品牌推进战略,通过开展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开发等途径,不断提高区域性优势产业、地方性特色产品的品质,提高知名度和市场份额,经过5年努力,使无公害产地认定规模占种养总规模的50%以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数量分别占农产品认证数量的30%、10%和5%以上,培育创建一批中国名牌农产品和省级名牌产品。
标准化生产:将根据市场需要和生产需要,制定各类适用的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并依托各级农业技术单位、农业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对农民进行大规模的标准培训,使广大农民掌握和采用标准。鼓励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组织等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发展外向型农产品生产,增加出口。引导农民建立农业投入品使用和种植、养殖生产记录,实行行业自律,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制度。在优势产区集中建立一批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引导农产品生产基地、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其生产的农产品进行自检,推行农产品包装标志上市、产地准入和市场准入。
农产品认证:针对马铃薯、蔬菜、果品、中药材等特色优势农产品,每年完成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150个,产品认证150个;每年新认证绿色食品5至10个,有机食品3至5个;力争每年申报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个,使我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达到15个以上。鼓励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组织等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推进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力争5年内“采标”产品达到25个,通过GAP认证的生产基地达2至5个。
品牌开发:大力开发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5年内培育中国名牌产品2至5个,甘肃名牌产品达到50至60个。对现有品牌进行整合,选择知名度高、影响大的品牌作为当家品牌,各地特色优势产区生产的产品都要相对集中到当家名牌产品上。如利用知名度高的平凉“金果”、“高原夏菜”、“岷归”等品牌,将全省各地特色优势产品纳入这些品牌名下,按照品牌要求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同时,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培育一批市场认同度高、质量过硬、消费者认可的地方性品牌产品,真正将品牌产品批量做大、产业做强、质量做优、品牌做响。如陇南的油橄榄、蚕桑、茶叶等特色优势产品,品质上在国内独具特色,但需要有响当当的品牌带动其做大基地、做大规模、做强产业。
科技支撑工程:以星火富民科技工程、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行动、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建设、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科技特派员、科技富民强县等为抓手,切实推进产学研结合,建立健全农村科技创新体系。围绕马铃薯产业、蔬菜产业、果品产业、制种产业、中药材产业和酿酒原料产业,广泛开展各种引进、培育和研发活动,5年内共组织实施科技项目200项左右,解决50项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转化50项农业科技成果,示范推广100项先进适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