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石产业”沐春风
——“工业强省”系列报道医药工业篇
本报记者宜秀萍 生物制药是一个知识密集、技术含量高、多学科高度综合互相渗透的新兴产业,被人们喻为21世纪的“钻石产业”。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把生物制药产业培育成我省新兴特色优势产业。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工业强省”战略中,生物制药产业被列为“做大做强六条龙”中的一条“龙”。我省生物制药产业如遇春风。
如何抓住这一机遇,走出一条甘肃医药发展的特色之路,成为摆在甘肃医药行业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龙头企业走强,生物制药产业发展基础初具规模“中藏药和生物制品生产企业是我省医药企业的主力军,全省现有38家医药企业,其中31家是中藏药生产企业,1家为生物制品生产企业,2007年,全省医药工业总产值为27.5亿元,中藏成药和生物制品分别占到52%和26%。”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党委书记高建邦分析,经过多年的发展,我省医药工业发展基础已经初具规模,重点制药企业全部通过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企业装备和管理水平明显提升,一批龙头企业发展势头良好。2007年,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销售收入超过5亿元,奇正、独一味、佛慈3家企业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今年3月1日,经国家证监委批准,独一味公司上市挂牌交易,填补了我省医药企业无上市公司的空白。
集科研、生产、营销为一体的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是我省医药行业当之无愧的领头军,通过多年持续的良性循环发展,已培育、吸引了一批业务精湛的科技队伍和国内生物制品行业的知名专家,企业已走上了自主研发创新之路。该所先后获得国家Ⅰ类新药4个品种,Ⅱ类新药8个品种,Ⅲ类新药2个品种,Ⅳ类新药及仿制药13个品种,已有80多种自主研制的生物制品批量生产上市。
“人无我有,人有我新,这就是我们的研发思路。”该所科技开发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他们已经发明了多项堪称“独门秘笈”的专利技术。其中,治疗用A型肉毒毒素是我国第一个出口的生物制品、国内唯一批准上市的产品,在近几年的30多起肉毒中毒事件中,挽救了200多条生命,目前已在近20个国家注册。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痢疾双价活疫苗均为世界上唯一批准上市的产品,同时被国家列为高技术产业化生物专项项目。目前,该所新产品销售收入已占全部销售收入的80%以上。2007年,该所生产的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A群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均实现了单品种销售收入过亿元。
如今,在甘肃乃至全国,说起藏药,人们首先会想到“奇正”,想到“奇正消痛贴”、“洁白丸”。藏药已成为民族药的一支奇葩,广为人知,并广泛使用。
1993年,奇正公司投身藏医药领域。十几年时间,在甘肃甘南藏区、榆中县及西藏林芝建成四座现代化的藏药厂。传承和创新是奇正公司的两大支点,也是推动藏药成功走向市场的两大法宝。在保持藏药优秀特质的基础上,奇正公司不断创新生产技术,率先将“真空均质乳化”、“离心喷雾干燥”、“透皮吸收”等高新技术应用到藏药生产中,实现了传统藏药生产和现代制药技术的融合。奇正藏药创造了以“奇正消痛贴”为代表的一系列新剂型专利藏药,赢得了日内瓦国际发明博览会金奖等多项国际、国内发明大奖,连续6年在外用药市场取得销售第一的好成绩,2007年,仅“奇正消痛贴”销售收入就超过亿元。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奇正公司从藏医药文化入手,大力宣扬综合施治的藏医药体系,使产品拥有了雪域之外近2亿人次的使用,让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并接受。
保护环境、有序开发,从建立首个药材繁育基地开始,奇正公司就秉承这样的生产理念,如今,该公司四个药材基地稳步发展,不仅为当地群众开辟了增收之路,也为公司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比较优势突出,制药产业发展前景广阔省委书记陆浩对甘肃医药产业发展曾作过这样的批示:“医药工业是世界朝阳产业,也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我省在生物制药、中药材资源、有机合成科研、中成药加工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50万亩,产量约36万吨,产值近20亿元,有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种类的中药材资源1527种,当归、党参、黄芪、红芪、大黄五大优质道地药材种植面积超过100万亩,种植面积、产量均排在全国首位。此外,还有国内唯一的管制药材罂粟种植基地。这些数字彰显了我省作为中药材资源大省的资源优势。
我省拥有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兰州理工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科学院生物所、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兰州兽医研究所等一大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研发机构,建有符合国家《药物临床前研究质量管理规范》要求的毒理研究所、病毒研究所、基因药物研究所和符合国家《药物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要求的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具有三条国际先进水平的菌苗、疫苗生产线。在疫苗、基因工程药、天然药物、动物转基因、农作物良种繁育等方面,取得了大量重大科研成果,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中试开发直至产业化的技术创新体系。
兰州大学药学院、省中医学院有基本符合国家《药物临床前研究质量管理规范》要求的实验室,省人民医院、兰州军区总院等5家医疗机构有通过国家《药物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的药物临床研究实验基地,初步形成了比较配套的新药开发体系。
全省现有2931个药品品种,其中中藏药1497种,占品种总数的51%。近年来,有20个新药获得国家药品生产批准文号;35个中藏药获得国家中药品种保护;一批新药正在研制中,其中部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研发力量薄弱,制约医药产业做大做强“企业的核心环节由三部分组成:研发、生产、销售,发展好的企业都是哑铃型的,两头大,中间小,而我省的绝大多数企业都是枣核型的,两头小,中间大。”高建邦形象地指出我省医药企业当前的通病。
我省医药企业大部分为中小企业,筹资渠道单一,市场开发能力薄弱。目前尚无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企业,销售额上亿元的药品生产企业仅4家,单品种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仅4个品种。中药饮片企业规模则更小,销售收入超过千万元的仅6家。而研发一个新药前期投入至少也要几千万元,周期最短需要5年,批准上市后,开发市场、打造品牌需要更雄厚的资金和实力支撑,这对我省大多还处在谋生存层次上的医药企业来说,无疑是一种奢求。此外,企业营销人才短缺,经营观念保守,营销手段落后,市场营销策划、操作能力弱,开发效率低,许多疗效好的新产品市场覆盖面小、占有率低,没有真正发挥应有效益。
“资源优势已经算不上优势了,如何有效利用资源,将其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才是真正的优势。”省政协副主席、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栗震亚说,全省医药工业总产值不及发达省份一个企业的总产值,仅占全省GDP的1%,是典型的“资源大省、产业小省”。
栗震亚指出,我省的中药材精加工和深度开发不足,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目前仅有甘肃农垦的管制药材罂粟和岷县的当归通过国家《中药材种植质量管理规范》认证。龙头企业尚未进入药材种植领域,集约化种植程度低。药材产地饮片加工企业规模小,中药材加工起点低,经营模式仍然是药农自卖为主,外地客商低价收购、高价转销,围绕中药材资源开展品种和技术研发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低,资源转化率低。
优势与劣势并存,困难与机遇同在。全省“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已经把生物制药产业作为一个新型产业来培育,力争发展成为我省的支柱产业,并确定建设兰州生物医药科技园。